從家庭教育看朱德的思想品格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1-18   
分享到 :

從家庭教育看朱德的思想品格

魏 芬

在幾十年革命歷程中,朱德始終重視家庭教育,並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家庭教育思想。他曾經對孫輩們說:“如果說一個革命的家庭連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麼能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呢?”

本文試分析和探討朱德家庭教育觀的形成、內涵和鮮明特性,力求為家庭教育尤其是身居要職的領導干部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啟示,同時也為研究朱德的思想和品格提供一些參考。

一、朱德家庭教育觀的形成和衍變過程

家庭的影響是朱德家庭教育觀形成的第一課堂。出身於佃農家庭,勤勞朴實的長輩,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是朱德萌發早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先決條件。朱德在對幼年的回憶中,闡述了家庭的教育對他一生產生的重要影響。他后來回憶母親時寫道:“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隻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在良好家風的教育下,朱德萌發了對家庭教育的最初認識:沒有溺愛和縱容,相反,鼓勵孩子在艱難的環境中錘煉優秀的品格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才是為人父母留給孩子最珍貴的東西。

時代的變革,新舊思想的交替,使朱德形成新舊並存、中西雜糅的家庭教育理念。朱德既接受了完整的舊式私塾教育,又曾求學於新式學堂,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善於接受新思想,兼受中西兩種文化陶冶的特殊經歷,使朱德掌握了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對他后來教育后代的觀念和方式產生了影響。

對革命和建設事業的追求,使朱德重新思考個人、家庭和國家命運的關系,也使他的家庭教育理念超越了一般家庭的范疇,主張個人和家庭的利益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形成了無產階級的家庭教育觀。

革命戰爭年代,黨和軍隊的許多干部與子女天各一方,過不上正常的家庭生活。朱德一家也不例外。在遵守家庭傳統規范的同時,朱德對革命隊伍中的家庭關系提出一種新要求,主張家庭不應成為革命的束縛,相反應該支持子女去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那些在長期革命戰爭年代飽受分離之苦的家庭終於團聚了。但共產黨人如何治家、如何教育好子女,許多領導干部缺乏研究和思想准備。朱德對這一問題非常重視。他指出,戰爭年代裡,革命者難以兼顧事業和家庭。但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並不是要取消家庭,而是要使家庭更幸福更美滿”,“每個人都有一個家庭,每個人在家庭中都負有一種不可推辭的光榮的養老養小的責任”。

朱德主張,孩子們應繼承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並進一步提出,要把后代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要接班,不要接‘官’”、“勤儉持家”等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無產階級家庭教育觀。

二、朱德家庭教育觀的主要內涵

朱德家庭教育觀的形成,來源於對他所經歷的社會現實的深刻剖析,對自身成長歷程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朱德家庭教育觀的精神實質。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消除特權思想。

朱德功勛卓著,但不驕不躁。他告誡子女,躺在老一輩的功勞簿上,就會變成資產階級的少爺。他杜絕子女利用父親的職位便利享受任何特權,為家人規定“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不准親友相求﹔不准講究吃、穿、住、玩。

朱德規定,兒女們上班、孫子們上學,一律不得用自己的車子接送,他認為,小汽車是黨和國家分配的工作用車,不是私有財產,除了本人工作使用外,家裡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否則會培養他們的享樂思想和特權思想。從用車這樣的小事中,朱德掂出很重的分量,他的生活原則和做人准則從不含糊,容不得半點私情。

他認為,共產黨的領導人不是耍威風、擺架子的“老爺”,而是人民的公仆,他們的子女不是“公子小姐”,而是普通群眾的一員﹔領導人手中的權力不是用來謀取個人私利的,而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他教育后輩要做普通群眾,幫助子女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女兒朱敏后來談到:“正因為當初爹爹沒讓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讓我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擁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朱德指出,革命家庭必須擺脫資產階級特權,革命家庭的子女必須要和工農子弟一樣,靠自己去生活,去工作,去創造自己的未來。臨終前,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我有2萬元的存款,這筆錢,不要分給孩子們,不要動用,告訴康克清同志,把它交給組織,作為我的黨費。”

第二,要接班,不要接“官”。

在長期探索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培養接班人的過程中,朱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是接革命的班,接為人民服務的班,如果忘掉了人民,心裡想的是當官,就會脫離群眾,早晚有一天要被人民打倒。要接好班就必須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實實在在地干工作。

朱德審時度勢地看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急需各方面的建設人才,為此他鼓勵兒孫們要努力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成為有用的專門人才。第二個外孫分配到工廠工作后,朱德很高興地說:“當工人好啊,就是要當工人農民。不要想當‘官’,要當個好工人。”大外孫初中畢業后,朱德建議他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務農,結果大外孫被分配去養豬,由於力氣不夠,把豬食洒了一身,他一生氣,給家裡寫了一封信,要求調回北京,朱德知道后,馬上回信進行了嚴肅的教育:“干什麼都是為人民服務,養豬也是為人民服務,怕臟、怕苦不願養豬,說明沒有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人民服務就不要怕吃苦。勞動沒有貴賤高低之分。想調回來是逃兵思想。”

他指出,下鄉插隊的,要虛心接收農民的再教育,做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進工廠的,要在廠裡吃住,多和工人接觸,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關系到青年人能否接好班的大問題,應該很好地在農村鍛煉,虛心向群眾學習,才能有豐富的知識,寬闊的胸懷,堅強的革命意志,才能真正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第三,深入基層、貼近群眾。

我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証明:黨的領導干部如果不接觸實際,就容易犯主觀主義錯誤﹔多接觸人民,才能了解他們的疾苦,才能對他們有真摯的感情。在黨中央作出中央委員一年應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基層的規定后,朱德盡管已是七八十歲高齡,但仍帶頭執行這一規定,每年抽出許多時間到全國各地調查研究,視察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會帶著孩子們去外地視察,看看工廠、農村,看看工人怎樣做工,農民怎樣種地。出行期間,要求他們每天寫日記,把所學所看都記錄下來,回來后還要組織學習討論,匯報考察心得。

朱德主張年輕人不應總呆在大機關裡,“一個人浮在上面時間久了隻會做官做老爺”,不了解下面的情況,對工作沒有好處,應該放到基層去鍛煉。兒子朱琦抗戰時期右腿負傷致殘,朱德並不因為是自己的兒子而把朱琦留在身邊,安排到一個舒適的工作崗位,相反,他教育朱琦要服從黨組織的需要,勉勵他到基層與廣大群眾一起工作和生活,從頭學起,踏踏實實地干下去,掌握一門技術,學會管理工作的經驗。在朱德的勉勵下,原先在部隊領導崗位上的朱琦,轉業到鐵路機務段當練習生,學做火車司機。1965年,朱德致信朱琦,勉勵他要經常下去“蹲點”,“向群眾看齊,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到群眾中去,就真正會了解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如何完成,就會想出很多辦法,同群眾一起創造出許多新的辦法,推向前進”。

第四,艱苦奮斗、勤儉持家。

建國后,青年一代中出現了受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腐化墮落現象,他們不知道過去的艱苦,也比不出今天的幸福,甚至說:“你們是生活在舊時代,應該受苦﹔我們生活在新社會,應該享福。”針對這種觀點,朱德指出,“這是一種最危險的現象”,“對於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兒童,應該加強勤儉教育,特別是對於一些家庭生活比較富裕的少年兒童,這方面的教育更為迫切需要”。19631226日,朱德給朱敏題詞:“……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做一個又紅又專的接班人。”三個“勤儉”體現了朱德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對兒女們的要求。

朱德主張勤儉持家應當從勤勞生產、厲行節約、有計劃地安排家務開支等三方面來努力。他以身作則,在孫輩們很小的時候,就帶領他們一起耕耘勞作,把镢頭、鐵鍬、鋤頭等工具發到每個人的手上,手把手地教他們墾土、種菜。通過這種方式,朱德教育孩子們學會自食其力,體驗勞動的成就和樂趣,並逐漸培養出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朱德嚴格控制家庭日常開銷,從不允許孩子們亂花錢。孫子們添置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都要征得爺爺奶奶的同意,並一一記賬,制定一個開支表,每月伙食費、水電費、書報費、衣物費、雜支,項目非常細致清楚,朱德還要親自檢查這些開支。

第五,尊老愛幼,注重親情和孝道。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朱德認為,共產黨員和其他人一樣,都應遵循養親教子的古訓,在政治上嚴格要求的同時,在生活中應給予家庭成員無微不至的愛。

家庭共同體內部的溫厚情懷以及自幼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使朱德深受仁、愛、禮、義、信等中華傳統倫理觀念的熏陶。他本是個名副其實的孝子,與母親感情深厚,卻因長年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不能留在長輩身邊親自照顧。抗日戰爭爆發后,身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的朱德竟然身無分文,連救濟母親、寄錢盡孝的能力都沒有,焦急萬分的他悄悄地寫信向在四川瀘州的好友戴與齡求助。戰爭年代,雖與子女們相隔遙遠,但朱德書信頻頻,從未放棄溝通教育的機會﹔解放后,還將孫子、外孫接到身邊親自撫養。他深刻分析戰爭中的中國孩子所遭遇的不幸:“絕大部分孩子都生活得非常困苦,吃不飽,穿不暖,更談不上享受教育和其他兒童們的應有權利了。”為此他積極協助,促成了延安保育院的誕生。

三、朱德家庭教育觀的鮮明特性及其意義

朱德的家庭教育觀呈現出以下鮮明的特點:

第一,對傳統道德的批判與繼承。

首先,從朱德家庭教育的目的分析,他反對“愚”孝,摒棄封建社會沿襲下來的“養兒防老”觀念。

兒女繞膝,是為人父母的心願。朱德一生喜歡孩子,但卻不止一次地對子女們說:“我不要孝子賢孫,要的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1974610日,朱德唯一的兒子去世。天津市領導考慮到朱德、康克清年紀大了,又剛剛失去兒子,想安排兒媳趙力平到北京工作,以便照顧老人。朱德得知后,主張兒媳還是留在天津工作比較好。他認為,不能光從生活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要考慮政治,考慮大局,兒媳在天津二十多年,有了群眾基礎,有利於開展工作。

早年投身革命洪流,在忠孝難兩全的情況下,朱德毅然做出選擇:舍小家為大家,把一生奉獻給革命事業。為祖國、為人民犧牲自己的家庭幸福,換來的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平安和睦,朱德無悔於自己的選擇。他明確地表示:“我違背了古代相傳的孝道,可是自覺對家庭的忠誠,應該服從於更大的忠誠——對國家和全體人民的忠誠。一個人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家庭裡。”

其次,從朱德家庭教育的方式來分析,他主張家長應“拋棄舊時的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那種粗暴的、虛偽的教育方式,必須首先使自己的思想作風、政治文化修養能成為兒童的榜樣,要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兒童”。在教育子女之前,朱德首先以身作則,以行動樹立在家庭中的威信。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子女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朱德主張家長應與后輩地位平等,尊重他們的人生選擇。體現在對待子女的婚姻問題上,他反對“門當戶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庭道德,主張社會主義的婚姻自由,男女青年以革命人生觀為前提,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由戀愛而結婚。女兒朱敏的婚姻就受到這種開明思想的影響。朱敏的男友出身普通人家,門當戶對的封建婚姻傳統,使他們從一開始有接觸,就遭到各方的勸阻。朱德在了解了情況后,決定尊重女兒的選擇,在婚姻上給予最大的自由限度,讓他們自己做主。

第二,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的階級本質。

要接班,不要接“官”,是朱德關於培養接班人的基本觀點。他明確了革命家庭教育后代的正確方向:“要盡到我們的責任,把你們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在舊社會裡,人們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干一番大事業。他們所說的大事業,就是做官發財。我也希望你們做大事業,但這個大事業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朱德一生的行為准則,也是他對后輩們的基本要求。他教育子女:“時間很寶貴,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無產階級服務,生死不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這種鮮明的特性,來源於朱德對勞苦大眾的無限深情和對特權階級的強烈反感。幼年時期的經歷令朱德對地主階級深惡痛絕:地主憑借佔有土地的所有權,可以任意剝削壓迫勞動人民,終年辛苦勞作的佃農就算搭上性命,也不見得能維持基本的溫飽。在私塾讀書時,朱德經常受到地主少爺的辱罵、挑舋,他們奮起反抗,卻遭到先生打戒尺的懲罰。朱德想不通,為什麼惹是生非的人反而受到保護,自衛還擊的人倒要遭受懲罰?他痛恨封建社會形成的這種特權制度,痛恨統治階級利用手中的權力,濫施淫威。當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勞苦大眾翻身做主人后,他強烈反對領導干部及其子女搞特殊化,並在這方面嚴格約束自己和家人。

朱德的內心充滿對無產階級的無限深情和敬仰。朱德出生在佃戶家庭,生活十分清苦。佃戶人家的日子雖然艱難,但卻不失勤勞。朱德的祖父“是中國標准的老農民,到八九十歲,他還非耕田不可”﹔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什麼事都是在她的管理和督促之下進行的”,一個窮家居然在祖母的手中被管理得井井有條,全家和和順順﹔父親、伯父也都是誠實、本份的農民,精打細算,治家嚴謹﹔母親“很賢淑和氣,有著一般農婦的強壯的體力,整天只是很有耐性地做著事”。出身在這樣淳朴忠厚、勤勞善良的家庭,使朱德對勞動人民充滿了感情,也使他形成了艱苦朴素、堅忍不拔的人格魅力,這種品格又貫穿在教育子女的理念中。他經常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苦難童年和革命經歷,教育孩子們熱愛勞動,學會自食其力,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生活低標准,向廣大工農子女學習,同他們生活在一起,打成一片。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幾千年的教育一貫是封建主義的教育,其結果是培養封建制度下馴服的奴隸﹔之后又添進了買辦教育,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培養帝國主義馴服的奴才。朱德在徹底反對封建主義家長制的同時,也摒棄西方資產階級崇尚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特權思想,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確立並堅持無產階級的家庭教育觀,這與朱德個人信仰的確立和不斷的自我思想改造有著必然聯系,表現了一代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特有的精神風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朱德留給后輩的仍是那兩句話:“革命到底!”“要做無產階級!”簡短的話語中閃耀著無產階級崇高思想的光輝,既是對后輩的最寶貴遺囑,也是對全體共產黨員、革命人民的殷切鼓勵和期望。

第三,理論與實踐、言傳與身教的結合。

19408月,中央宣教部在延安楊家嶺禮堂隆重舉行大會,總結和表彰干部學習積極分子,朱德被評為“學習模范”。他戴著大紅花站在主席台上謙虛地說:“我隻記住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到。學無止境啊!”朱德終生實踐著這樣的話,並要求自己的子女也刻苦學習。他常對他們說:“過去舊社會裡邊,一些不學無術、不求成材的都是有錢人家貴族的孩子。我們要注意這些問題。”

朱敏在1953年以前,一直在蘇聯上學。每次回家度假,朱德總要問她的學習情況,問她讀了毛主席的著作沒有。1950831日,他給女兒題詞:“虛心學習理論,更要求與實踐相聯系。”當時,朱敏由於長期在國外生活,中文程度差,有些文章讀起來有困難,於是朱德就教女兒一句一句地讀《新民主主義論》和《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並邊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停下來問朱敏懂了沒有,發現理解不深,便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

朱德十分重視教育孩子們讀毛澤東的著作。1952年,朱德送女婿的禮物就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精裝本。在朱德的家裡,節假日永遠是“學習日”和“勞動日”,他說:“你們平時都有革命工作,湊到一起很不容易,要利用這個機會交流學習體會。”朱德親自組織學習,讓孩子們圍坐在面前,一起讀毛澤東的著作,從不間斷。

在強調理論學習的同時,朱德注重實踐教育,提出教育、學習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主張“應當一面服務,一面讀書,腦力同體力都要同時並練為好”。“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要學會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年青人不僅“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而且應該成為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人”,“必須有充實的文化知識,必須積極掌握科學技術”。 “應該加緊學習,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知識,用科學的理論和知識把自己思想武裝起來,同時在實際斗爭中,和廣大的群眾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虛心地向群眾學習。”他主張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利用參觀、訪問、課外勞動、看電影、講故事等等方法,引導全國的少年兒童尊重建設的勞動和勞動中的創造,向工人階級和各方面的勞動模范學習,立志做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優秀勞動者”。

朱德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處處按照黨的思想、政治、組織原則辦事,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體現了無產階級家庭教育觀的先進性。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今天,重溫和研究朱德的家庭教育觀,不僅能使人們從一個新的視角認識朱德高尚的思想品格,更有助於弘揚革命傳統道德,促進整個社會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同時,借鑒老一輩革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體觀點和做法,有利於在全社會普及正確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對在全國人民中樹立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觀,乃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來源:《黨的文獻》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