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政治覺悟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3-06   
分享到 :

朱德的政治覺悟

張東明

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在血與火的斗爭實踐中,面對正義和邪惡兩種力量的交鋒,光明和黑暗兩種前途的抉擇,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幾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體現了堅強的政治覺悟和黨性原則。朱德就是其中一位。

黨內沒有特殊黨員。革命戰爭年代,朱德在江西瑞金時,曾經被編在中央軍委機要科黨小組過組織生活。他擔心黨小組長顧慮他是首長,把他當成“特殊黨員”,便與黨小組長“約法三章”:一是黨小組過組織生活必須通知他,二是黨小組給每個黨員分配任務時必須有他,三是黨小組長必須定期聽他匯報思想情況。抗戰時期,朱德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一樣,每天非常忙碌。一天,朱德所在的黨小組響應總部機關支部的號召,利用黨日活動時間搞了一次平整操場的義務勞動。這個小組大多是警衛班的黨員,當時朱德正在作戰處埋頭工作,黨小組長就沒有通知他去參加義務勞動。事后,朱德知道了這事,便找黨小組長作檢討,並在小組會上作了自我批評。他說:“黨內沒有特殊黨員,都是普通黨員。每個黨員都應當盡一個黨員的義務,總部機關的同志參加平整操場的義務勞動,是我建議的,黨組織也作了決定,我理應帶頭執行。這次義務勞動沒參加,是說不過去的,歡迎同志們對我提出批評,監督我嚴格執行黨的決定。”不久,朱德又在警衛戰士面前提起這件事,再次作出了自我批評。警衛戰士說:“這件事您在黨小組會上已經檢討過了,往后就別再提了。大家說總司令50多歲了,日夜操勞,干活的事還是不參加的好。”朱德聽后嚴肅地說:“任何黨員都沒有不執行黨組織決定的理由。我年歲大一點,工作多一點,都不能成為不執行黨組織決定的條件。參加組織生活,向組織匯報思想,交納黨費,是每個共產黨員最起碼的黨性。”朱德嚴以律己、認真作自我批評的精神,感染著許多黨員,教育了廣大群眾。

我是共產黨員,我的義務是執行黨的決定。1935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后,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舉行會議,通過了北上抗日的決定。對這個決定,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不願執行。為搞好團結,朱德誠懇地同張國燾徹夜長談,但被張國燾一口拒絕。事實上,懋功會師后,張國燾看到中央紅軍減員嚴重、裝備給養困難,自恃兵強馬壯,便打起了恃強奪權的如意算盤。83日,紅軍總部決定將紅一、四方面軍重新編組,分左右兩路軍北上,左路軍由朱德、張國燾率領。915日,張國燾在阿壩召開中共川康省委和紅四方面軍黨員活動分子會議,公開提出南下主張,並煽動與會者批評中央,圍攻朱德、劉伯承。會上,面對張國燾一伙的喧囂,朱德十分平靜,若無其事地翻看手中的書。張國燾逼著朱德表態反對北上,其親信黃超竟然狂妄地跳起來,罵朱德“老糊涂”“老右傾”“老頑固”。忍無可忍的朱德拍案而起,桌子上的茶杯應聲摔碎在地上:“黨中央的北上方針是正確的。北上決議,我在政治局會議上是舉過手的。我不反對北上,我是擁護北上的。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我的義務是執行黨的決定。”被編入左路軍的原紅一方面軍各級指戰員對張國燾違反中央決定的行為十分不滿,一些干部甚至醞釀私下拉部隊去找中央。為避免因擅自行動導致更嚴重局面,朱德曾對他們說:“我們一定要堅持真理,堅持斗爭,堅決擁護黨中央北上抗日的路線,但要掌握正確的斗爭策略,要顧全大局,維護紅軍的團結,隻有加強全體紅軍的團結,才能克服一切困難,爭取革命事業的勝利。搞分裂活動的只是張國燾少數幾個人,眼前的曲折總是能克服的。”在朱德的開導教育下,大家才隱忍下來,並在事實上成為牽制張國燾的重要力量。

正如徐向前所說,“朱總司令的地位和分量,張國燾是掂量過的。沒有朱德的支持,他的‘中央’也好,‘軍委’也好,都成不了氣候”。朱德堅決反對張國燾分裂黨的行徑,對於張國燾肆意妄為形成了有力制約,並最終促成了紅軍三大主力在陝北的勝利會師。毛澤東曾評價朱德“臨大節而不辱”,並揮毫題詞:“要學習朱總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我們共產黨人做事,就要有前人種、后人收,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精神。長征途中,由於糧食奇缺,又吃不上青菜,許多戰士得了“雀蒙眼”(即夜盲症)。而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多吃青菜。為此,朱德號召所有部隊,隻要有條件,都要種菜﹔沒有條件的,也要多挖野菜吃。1936年,紅軍長征來到爐霍,總部決定部隊在此作短期休整。朱德讓警衛員到老鄉家裡買來一些菜籽,借來木犁,套上一頭騾子,在駐地牆外的一塊空地上種起了菜。半個月后,朱德種的菜已經冒芽了,齊刷刷、綠油油,鮮亮極了。不料就在這時總部下達命令,說過幾天部隊就要開拔去甘孜和二、六軍團會師。這天傍晚,朱德招呼警衛員一起,再去給菜澆澆水,施些肥。警衛員嘴上答應著,行動上卻磨磨蹭蹭的,一邊找水桶,一邊小聲嘟囔:“菜長得再好,我們也吃不上了。”朱德一聽,笑了,耐心地開導他說:“同志啊,我們吃不上,有啥子關系麼?隻要后續部隊來了能吃上就行。即使后續部隊不經過這裡,留給老鄉們吃也好嘛!我們共產黨人做事,就要有前人種、后人收,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精神。咱們今天干革命,挨凍受餓,流血犧牲,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給千百萬人民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謀幸福。這就是我們共產黨人和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我看你這個小腦瓜裡還有多少有點子不好的東西哩!走吧,先跟我去澆水。至於道理嘛,晚上躺下了再慢慢想。”

木不鑽不透,話不說不明,火不拔不旺,理不講不通。警衛員是一個新黨員,聽朱德這麼一說,心中豁然開朗。他提著水桶,高高興興地向菜地跑去。

要接班,不要接“官”。在幾十年革命歷程中,朱德始終重視家庭教育。他曾經對孩子們說:“如果說一個革命的家庭連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麼能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呢?”在長期探索如何教育子女、培養接班人的過程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要接班,不要接“官”。所謂接班,是接革命的班,接為人民服務的班,如果忘掉了人民,心裡想的是當官,就會脫離群眾,早晚有一天要被人民打倒。要接好班就必須掌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實實在在地干工作。

1953年女兒朱敏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工作,朱德立即讓她搬到學校去住。女兒告訴爸爸,學校正在興建,家屬宿舍還不多。朱德說:“那就住集體宿舍,這樣更能接近群眾。住在我這裡對你們沒什麼好處,隻會使你們脫離群眾,滋長優越感。你們不能靠父母過日子。”遵照父親的教導,朱敏在學校集體宿舍住了四年,才搬到分配給她的家屬宿舍。

1962年,是我國經濟暫時困難時期。這一年的春節,朱德把孩子們召集到家裡,講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和革命經歷,告誡孩子們:“革命不是為了做官,也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不要去追逐個人的名和利。”朱德的一個外孫中學畢業后,在他的鼓勵下,到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勞動生產,被分配去養豬,由於力氣不夠,把豬食洒了一身,一生氣,給家裡寫了一封信,要求調回北京。朱德知道后,馬上回信進行了嚴肅的教育:“干什麼都是為人民服務,養豬也是為人民服務,怕臟、怕苦不願養豬,說明沒有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人民服務就不要怕吃苦。勞動沒有貴賤高低之分。想調回來是逃兵思想。”1974年,部隊考慮到朱德已是88歲的老人了,幾個外孫、孫子都在外地工作,身邊應該有人照顧,於是把在青島當兵的小孫子朱全華調回到了北京。朱德知道后,當面對部隊的同志說:“我要的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不是孝子賢孫。”在朱德的要求下,部隊決定把朱全華調到南京海軍某部工作。調令下來后,馬上就要過年了,朱全華想陪爺爺奶奶過完年后再去報到,朱德聽后嚴肅地對他說:“不行!一個解放軍戰士,必須模范地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必須增強革命紀律性。還是到部隊去過春節吧,那裡更有意思。”聽了爺爺的話,朱全華在大年三十愉快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來源:《學習時報》20173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