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論析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9-05   
分享到 :

任弼時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論析

董一冰 孫悅婷

任弼時是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他汲取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關於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精髓。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根據其多年實踐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深刻地闡述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們研究任弼時關於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有裨益。

一、任弼時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社會意識形態是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與此同時他們也總結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曾指出,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制度。要想達到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是非常重要的。資本主義正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專家,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經驗“適用於處在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的一切國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頁。】。尤其是經濟基礎薄弱,經濟有待發展的中國,適當的取其精華是很有必要的。俄國十月革命以后,面對即將要走向社會主義國家的俄國,經濟發展經驗的缺乏成為俄國發展的主要障礙。列寧首先提出並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借助於資本主義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思想。他說,我們“沒有組織千百萬人的知識,沒有組織和分配產品等等的知識”【《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頁。】。因此,我們就必須向資本主義學習發展生產力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體系和創造先進的生產設備。他強調:“不向資產階級學習也能夠實現社會主義,我認為,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別的什麼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頁。】。列寧意識到了馬克思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一個社會形態。他列出了一個公式,“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總和=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頁。】証明資本主義的成果是建立社會主義的條件之一,每一個社會形態都是在前一個社會的物質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麼,社會主義建立的過程中吸取資本主義的經驗也就是必然的。列寧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准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作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列寧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頁。】這更加說明社會主義本身就包含資本主義,在這種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下,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將資本主義從社會主義清除。列寧在提出建立社會主義不可離開資本主義而單獨完成的觀點的同時,也進一步總結了學習資本主義經驗具體的方法和途徑。他提倡可以利用國外資本主義技術、新科技和生產資料,通過租讓制的方式或者高新聘請國外專家的方式來學習國外的資本主義成果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力。他又強調: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存在,我們就必須和他們繼續做生意。加強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貿易上的往來,從而在資產階級那裡學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列寧還告誡全體黨人,隻要能獲得先進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我們便不惜從我們豐富資源中拿出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財來換取資本主義的幫助。他認為隻要能從資產階級手中學到我們需要的,就需要付出代價,哪怕是幾十億的資財。同時,列寧也強調指出,對於剛剛進入建立初期的社會主義,它的經濟、政治建設還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存在於社會主義中的資本主義仍然有侵蝕社會主義的可能,因此在與資本主義合作學習的時候,應該注意用自己的共產主義影響加以抵制。

任弼時不僅汲取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還吸收了毛澤東關於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就意識到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性,並且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問題列入到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當中。毛澤東對於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做過許多建設性論述,他認為資本主義本身的性質就是幫助社會主義,它是革命的、有用的,他說,我們可以利用資本主義先進的成果發展我們的經濟。他還說:“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經濟的發展……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社會主義是在借鑒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同時慢慢建立起來的。為使私人資本主義能在社會主義國家更好的發展,毛澤東進一步強調:“肅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物,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社會中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並且說:“決不可以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限制得太大太死,必須容許它們在人民共和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計劃的軌道內有存在和發展的余地。”以保証私人資本主義在我們國家順利的發展。在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經濟的思想前提下,毛澤東也明確指出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策略方針。他認為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要有一定限制,毛澤東一直贊同孫中山提出的“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思想,就是不能讓少數人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來操縱民生。他進一步強調:“中國的經濟,必須是由國家經營、私人經營和合作社經營三者組成的。”在擁有私人資本主義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拋棄國家經營和合作社經營,因此,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發展方向進行了一定的規劃,他說:“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不難看出,毛澤東起初對私人資本主義的存在是非常認可的。但到了后來,毛澤東對於資本主義的態度發生了重大轉折,他認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頁。】從而中斷了對這一問題的正確探索。

任弼時借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毛澤東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思想,形成了其獨立的思想並且運用到我國主要是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當中,並結合中國的國情形成了有關經濟建設理論。同時,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

二、任弼時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任弼時在《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發言》、《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努力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文章中都系統闡述了關於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且還在先后領導的陝甘寧和解放區的經濟建設實踐中,充分體現出他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靈活性。

(一)強調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的國民經濟應該存在著哪些經濟成分是經濟建設的首要問題。任弼時對此作了系統的分析,他認為我國必須同時實行靈活多樣的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政策,這樣才能促進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不僅要實行國營經濟,還要合理的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早在1945年,任弼時在《努力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一文中提到,“北方有豐富的地面上和地下的資源,我們要善於組織合作經濟和公營生產,同時使私人資本能獲得正常合理的發展”【《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2頁。】。由於國營經濟擁有較強的技術力量,雄厚的資金基礎,因此它可以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成為新民主主義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可作為國民經濟的輔助成分與公營經濟相互補充。為此,任弼時指出:“在恢復和發展工業中,努力使中國達到工業化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首先使帶著社會主義性質的公營企業獲得迅速發展的一切條件。”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來鞏固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將可能積累的資金,大量地投入到國營公司企業裡去。但是,我們不可以忽視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任弼時認為若想提高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我們就必須要在全國充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揮其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1946年任弼時在《解放區經濟建設和財政金融貿易的基本方針》一文中強調:“民主政權既不可能舉借外債,也沒有強大商業基礎來積累資金。我們要充分利用私人資本的力量,來繁榮解放區經濟。”在解放區經濟建設時期,任弼時再一次提及要充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力量,在保証私人能獲得一定利潤以后,將其多余的經濟力量為國家所用。在城市工業化道路發展過程中,他認為我們有必要將官僚資本企業轉化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對於許多私營商業我們要開展廣泛的流通領域,聯合大、小資本家成為一個強大的貿易交流體系,因此要允許一切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私人企業在我國存在和順利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對促進商品的流通、增加工業水平、滿足人民的需求、培養人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各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時期許多民眾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了極端錯誤的行為。在各地出現了許多破壞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現象。在1946年至1948年這段時間,許多地區的干部群眾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運動政策沒有完全理解,因此在執行期間就出現了許多偏差。隻要是工商業者,無論其是否有罪都會被列在清算之列。這使城市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者出現了嚴重的恐慌,對城市經濟造成嚴重的危害。任弼時將這種侵害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行為稱為“自殺”政策。他還引用了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由於中國經濟的落后性,廣大的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即使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在一個長時期內,還是必須允許它們存在﹔並且按照國民經濟的分工,還需要它們中一切有益於國民經濟的部分有一個發展﹔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此來強調破壞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嚴重性。由於解放區還沒有能力普設商店與合作社,工業農業生產出的商品,就必須通過私人資本主義商業這個橋梁的流轉才能使工業農業生產出的產品轉向消費者的手中,因此任弼時認為,私人商業的存在是必要的。雖然商人也存在剝削,但是它本身不產生價值。同時,他也強調,我們要充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就要對私人資本主義企業財產所有權進行嚴格的保護。任弼時還提出通過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稅收的方法來對其進行保護,對其制定合理的稅率,既不會阻礙他們的經營與發展原則,也不會對其過於放縱,要對他們進行嚴格的限制,防止其出現錯誤。

(二)強調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對於自力更生進行經濟建設的作用

從國共內戰到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經濟一直依賴於外界的捐助,對外的依賴性很大。直至1939年國共兩黨發生軍事摩擦,國民黨為了削弱共產黨的實力在經濟上採取了封鎖八路軍經費的辦法,斷絕共產黨一切外援,阻斷了共產黨經濟來源。在這種極端艱苦的情況下,任弼時認為我們應脫離一切外部力量。“開辟出一條在堅持抗戰中的自力更生的大道,尋找出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規律。”並且提出“發展公私經濟,爭取自力更生”的方針政策。他指出,僅僅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取得完全獨立還不夠,隻有“在經濟上取得獨立自主,才能算完全的獨立自主”。我們要利用好公、私之間的關系,努力發展生產力,達到經濟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任弼時認為陝甘寧地區的農民雖然在減租減息的政策下提高了熱忱,但是他們還很散漫,當即的重點是將這些散漫的農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生產力,因此任弼時提出了合作化思想。把個體經濟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大合作社,從而提高了生產力。對於手工業和邊區農業的勞動力,任弼時指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因合作化而節省出來的廣大勞動力,去發展邊區的手工業和農業上的副業。”由此很容易看出,任弼時所提出的合作化道路是在私人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利用公私的相互補充使生產力全面發展,從而達到經濟上自力更生。任弼時還指出了個體經濟在合作化道路上的主要作用,他說:“這種合作經濟並不消滅私有,只是限制剝削,獎勵勞動﹔勞動增產的成果,仍歸個人所有,使私人經濟更合理地發展。”【《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頁。】任弼時主張的是在合作化道路中,保留私人資本主義經濟讓其能夠更好的發展,提高勞動效能,促進生產力的提升。

但是,任弼時認為在我們的經濟建設發展中,仍然存在著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協調矛盾,雖然邊區經濟日益發展,但是還沒完全達到自給,也就是還沒有完全在經濟建設上自力更生。在邊區出現了物價上漲、金融發生強烈波動、社會生活不安等問題,任弼時對此現象作了分析,他認為:“有一部分生活必需的資料,我們還不能夠自給﹔而已經可以自給的生產品,還沒有能夠使它的產量增加得更多,因此就產生物價高漲、金融波動的結果。”我們不僅要提高農業生產,調整政府和公營企業,還要大力發展群眾的手工業和農業上的副業,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達到自力更生。此外,小商品生產者發展缺乏目的性,他們並不了解市場,生產也是盲目的。由於邊區內部市場形成相互競爭的狀態,許多投機商人借此時機從而獲利,因此,我們要依照公私兼顧、互相合作的方針,堅持與投機商人作斗爭。處處為人民著想,從人民利益出發,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生活需求。接著,任弼時在《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中又進一步強調了要形成自力更生的經濟建設。他說,“我們要經濟上能獨立自主,就要使公營的、私營的、人民合作經營的手工業、工業,以及農村的農業,都有一個發展,生產人民與軍隊大量的必需品和糧食,使我們對外貿易能保持平衡,以至出超,不去買蔣區的貨物和美國貨。”從根本上達到自力更生發展經濟。

(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促進工商業的主導力量

我國的最終目標是要將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成為走工業道路的國家。在長期的經濟建設中,任弼時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觀點,達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1946年,任弼時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解放區指導經濟建設,對解放區經濟建設該如何展開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周密詳細的思考。在解放區經濟建設時期,任弼時提出了解放區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他說:“恢復和發展農業、農村副業,發展手工業,創辦必需的輕工業,逐漸恢復現有的重工業,爭取解放區在經濟上逐漸走到自給。”發展公私農業經濟仍然是發展解放區最主要環節。由於解放區的基本經濟情況是廣大的、分散的個體農民的私有經濟,並且我們沒有強大的工商業,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私人資本的力量,最后達到使解放區經濟繁榮的目的。農民才是經濟建設中最主要的力量,隻有農民富裕之后才能有計劃地組織和利用農民剩余的財力去發展解放區的工商業。生產關系能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能否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任弼時在對發展農業生產的思想中,充分闡述了通過制度變革與政策確定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任弼時在《領導方法和領導作風》一文中強調:“在邊區,在和平局勢下,全部工作鏈子的一個特別的環節,就是發展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中,尤以發展公私農業生產為中心。隻有開展這樣的經濟建設工作,其他的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抓好經濟建設才是使人民豐衣足食的中心環節,並且他還提出了公私合作以后生產成果的分配問題,“原是建筑在集體勞動所得完全歸公(為該集體的全體人員所享受)的基礎之上,現在也充實以公私合作、公私兩利的新因素,個人能夠分得一部分生產成果,而各人所得多少又是按其出力多少為比例,並要求各人都要有適合於公私利益的個人生產計劃”。這樣就使政府舉辦的農工商業合理有序的發展。任弼時又同時舉例說明了公私合作的必要性,他說,自楊家嶺的運輸隊實行公私合作的二八分紅制以后,運輸員對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都大大的增強了,提高了運輸效率。很顯然,實行公私合作的分配方式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因此,他在發展農業方面也提倡實行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經濟建設方式。他認為,農業作為工業發展的基礎,適當的私營農業的產生才能帶動工業不斷的發展,能為以后發展工商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他強調在農民的管理方面要採用私人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方法,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任弼時認為當時最關鍵的任務是要解決人民吃飽穿暖的問題,提倡農民多經營副業,多養雞、鴨、牛、羊、養蜂等,都可以增加國民財富。他指出:“這些企業可以用公營、公私合營和私營的方式,但必須保証能獲得一定利潤,求得成本低、質量好而產量又高。”他特別指出,在解放區經濟建設的重要時期,私人資本主義得到相應的發展是必然的,它的發展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怕的,反而是毛澤東所說的現在的中國多了一個帝國主義和一個封建主義,並不是多了一個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國家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因此,任弼時認為“在恢復和發展工業中,對於一切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私人企業,應當允許其存在與發展。黨的這個政策,是在中國的條件下完全必要的。”中國要廣泛開展和保護工商業,而我國的主要力量是農民,我們要通過私人資本主義來發展農業,從而保証工商業在我國的大力發展。

三、任弼時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當代啟示

任弼時是黨內早期研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領導人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不僅對新民主主義時期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建國前夕,我國的經濟建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外來援助在經濟發展中佔有相當的地位。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國的經濟應如何建設,向什麼方向發展,引發了黨中央領導同志的思考,任弼時為此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毛澤東在建國前后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意見轉折很大,但這並沒有影響任弼時對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的思考,他將公營經濟和私營經濟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並且提出了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不能僅僅隻依靠國營經濟,而是需要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其中私人資本主義經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要讓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有個很好的發展。在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時期,任弼時提出邊區的經濟建設要自力更生,因此首要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任弼時重點強調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在邊區發展生產力方面的重要意義,他指出,無論農村經濟建設還是其他國營企業都需要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參與。在解放區經濟建設時期,任弼時再一次提出了我們要善於運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任弼時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思想為我國后來的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也使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對外開放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

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離不開私人資本主義的參與。任何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可能避免要依賴於國際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汲取了任弼時關於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的有益成分,充分發揮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鄧小平認為:“我們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技術,為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08頁。】我國現在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資源相對短缺,教育水平還很低下,面對著人民大量的生活需求,我國必須要快速發展,這就必須引進外資,學習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的技術和管理技能。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高於資本主義社會之上的一種社會形態,雖然兩種社會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有所不同,但這並不阻礙其正常交往。我們要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大膽吸取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的有利因素,一切應以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來作為衡量標准。任弼時關於公私經濟互相補充發展生產力,從而在經濟上達到自力更生的思想也為新時期正確處理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鄧小平也提出了“中國的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頁。】。他強調,“經驗証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頁。】在充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的同時也不可過分強調發展資本主義。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既積極融入國際經濟,同時也保持著一份清醒,看到兩種制度的對立和斗爭,警惕西方國家在輸出資本、技術和產品的同時,輸出其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搞和平演變,抵制他們“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

(作者董一冰,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孫悅婷,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任弼時研究中心編《紀念任弼時誕辰110周年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