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田:鄧小平對第二個歷史決議的歷史貢獻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一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十多年后,江澤民同志在評價這個決議時指出:“十一屆六中全會專門作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同時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想,維護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肯定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和國際局勢的變化,越來越顯示出黨作出這個重大決策的勇氣和遠見。”
這個決議是在鄧小平的親自主持下起草的。從1980年3月到1981到6月,鄧小平就歷史決議的起草問題共進行過十多次重要的談話。為《決議》的最終形成付出了他的智慧和心血。
一、決策起草歷史決議,對建國30年來黨的歷史問題作出科學總結
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在批評“兩個凡是”,開展真理標准問題討論和平反冤假錯案過程中,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就不斷被提出來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在實際工作中撥亂反正的全面展開和深入進行,黨內外的思想也空前活躍,出現了努力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但是,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動向:一方面,黨內有一部分人受“左”傾思想的束縛,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表現出某種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抵觸情緒﹔另一方面,極少數人利用黨進行撥亂反正的時機,打著“社會改革”的幌子,曲解“解放思想”的口號,採取“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把黨的錯誤加以極端的夸大,企圖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他們中的一些人還惡毒攻擊毛澤東同志。黨內也有極少數人受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在黨揭露和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誤時,思想發生動搖。這種情況,如果任其發展,必將破壞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
在1979年春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人們比較集中的討論了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問題和對“文化大革命”經驗教訓總結的問題。有人提出要像1945年六屆七中全會作出《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那樣,作出一個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建國30年來的歷史作一個總結,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評價“文化大革命”。鄧小平在理論務虛會的總結會上明確提出了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他指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一系列勝利,離不開毛澤東思想,毛澤東的一生為中國人民做出不朽的貢獻,但毛澤東同任何人一樣,也有他的缺點和錯誤。在分析他缺點和錯誤的時候,我們當然要承認個人的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歷史的復雜的背景。隻有這樣,我們才是公正地、科學地,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
到了1979年4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以及全國隨后進行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補課中,全國上下、黨內黨外再次提出了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對“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思想就不能大解放,禁區就不能突破,改革開放就進行不下去。而且,這個時候國際上也十分關注這一問題。我們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必須要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如果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不能撥亂反正,全黨的認識不能統一,就會直接影響到中國政局是否穩定,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否連續,外國人在和你打交道時就會產生懷疑,就會等待觀望。
為了從根本上糾正“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把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統一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上來,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事業,鄧小平認為,我們黨要真正掌握撥亂反正的主動權,就必須正確地認識建國以來黨走過的歷史道路,科學地總結黨在這個歷史時期的歷史經驗。正確對待“文化大革命”、正確對待黨的歷史、正確對待毛澤東同志的功和過。起草一個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可以提上黨中央的議事日程。因此,他提出,應該“拿出一個東西來”,對建國30年來黨的歷史作出科學的總結,對“文化大革命”作出評價、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正確的評價,澄清人們對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的認識。針對當時有不少人主張不要急於做歷史決議,留待十二大甚至更后去解決的意見,鄧小平說,很顯然,人們“都在等。從國內來說,黨內黨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個東西來,重大的問題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國際上也在等。人們看中國,懷疑我們安定團結的局面,其中也包括這個文件拿得出來拿不出來,早拿出來晚拿出來。所以不能再晚了,晚了不利。”1979年10月下旬,鄧小平找胡耀邦、姚依林、鄧力群談話,他說,常委研究,准備為明年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和后年十二大做點准備工作。主要是思想工作。關於起草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決議,現在著手,明年底六中全會討論通過。
二、確定歷史決議的總的指導思想
1.鄧小平親自指導建國30周年講話的起草,為起草歷史決議奠定基礎
197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黨中央於6月間決定由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代表中央在慶祝國慶30周年的大會上作重要講話。中央認為“對過去30年特別是文化大革命10年的歷史,應當在適當的時候,經過專門的會議,作出正式的總結。但是,在慶祝建國30周年的時候,有必要給予初步的基本估價。”這個講話要對建國30年的歷史作出總結,必然涉及到對“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同志以及毛澤東思想的評價問題。鄧小平對這個講話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鄧小平提出,對建國30年的總結,要有“新內容”、“新水平”。他認為,不要局限於過去黨的認識,要隨著幾年來的實踐向前發展。
第二,鄧小平提出,建國30年講話對毛主席的作用和貢獻一定要講夠。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講話稿幾經修改,9月下旬,在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上獲得討論。
講話對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給予充分的肯定,對我們建國30年來的成績,作為歷史的主要方面的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個講話比黨的十一大、十一屆三中全會、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又前進了一步,實現了鄧小平提出的要求。為隨后歷史決議的起草奠定了基礎。
鄧小平說,有了國慶講話,歷史決議就好寫了。以講話為綱要,考慮具體化、深化。
2.確定歷史決議的總的指導思想
10月底,中央組織了由胡喬木負責的歷史決議的起草小組,鄧力群等20多名理論工作者先后參與起草。鄧小平親自主持決議的起草這項工作。
1980年3月,胡喬木等人擬出了《決議》起草提綱,送給鄧小平審閱。3月19日,鄧小平約請胡喬木、鄧力群等人談話。鄧小平說,中心的意思應該是三條:第一,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不僅今天,而且今后,我們都要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平反的決定傳達下去以后,一部分人中思想相當混亂。有的反對給劉少奇平反,認為這樣做違反了毛澤東思想﹔有的則認為,既然給劉少奇同志平反,就說明毛澤東思想錯了,這兩種看法都是不好的。必須澄清這些混亂思想。要寫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過程。第二,對建國30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評價。第三,通過這個決議對過去的事情做個基本的總結。他說,還是過去的話,這個總結宜粗還宜細。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爭取在決議通過以后,黨內、人民中間思想得到明確,認識得到一致,歷史上重大問題的議論到此基本結束。總的要求,或者說總的原則、總的指導思想,就是這麼三條。其中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還是第一條。
“這三條”貫穿歷史決議起草過程的始終。
3.對歷史決議稿的整體框架結構做了設計
關於歷史決議稿的整體框架設計,鄧小平也有自己的考慮。他說,先有個前言,回顧一下建國以前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段,然后,建國以來17年一段,“文化大革命”一段,毛澤東思想一段。最后有個結語。這是鄧小平最初設計的五個部分,后來,鄧小平又提出“很多組要求把粉碎‘四人幫’以后這段補寫上去。看來,這段勢必要寫。”這樣,決議就成為六個部分。在實際寫作中,基本上是按照這六個部分寫的。只是后來在起草過程中把“建國17年”分為前7年和后10年兩個部分,並在這兩個部分之前增寫了“建國32年歷史的基本估計”。這樣,最后形成的決議就成為八個部分。
鄧小平還對決議每一部分怎麼寫,也先后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要求。比如:前言部分,回顧一下建國以前新民主主義革命,“話不要太多”。“文化大革命”這一部分,“要寫得概括”。毛澤東思想這一部分,“主要的內容,還是集中講正確的東西。因為這符合歷史”,“要把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特別是今后還要繼續貫徹執行的內容,用比較概括的語言寫出來”。“不管怎麼寫,還是要把毛澤東同志的功過,把毛澤東思想的內容,把毛澤東思想對我們當前及今后工作的指導作用寫清楚”。粉碎“四人幫”以后的兩年,“要批評‘兩個凡是’的觀點”。結語部分,鄧小平提出“講我們黨還是偉大的,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於糾正自己的錯誤”,“寫一段我們還要繼續發展毛澤東思想”等等。
鄧小平提出的總的指導思想和具體的寫作要求,為決議的起草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三、全面地、科學地分析建國以來黨的歷史
1.不要把30多年的歷史寫成黑歷史
1981年3月9日,鄧小平對決議草稿中歷史部分提出了重要意見:他認為,缺點錯誤講得多,成績講得少,鼓舞人們提高信心、提高勇氣的力量不夠。從歷史問題決議中肯定成績,指出缺點錯誤,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很必要。但是千萬要注意,不要把30多年的歷史寫成黑歷史。如果這樣,產生的效果就會使人們痛恨我們的黨。
鄧小平認為,“文化大革命”前10年這部分現在稿子的調門不對頭,和原先設想的方針不對頭,好像錯誤都是老人家一個人的,別人都對。歷史不是這樣的,這不符合實際。10年“文化大革命”錯誤寫得差不多了。也要承認,老人家還是看到了黨的缺點錯誤,還是想改正。要說得恰當。
鄧小平對決議起草小組負責同志談了他自己對建國以來歷史的看法:他認為,建國頭7年成績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當然缺點也有。從工作來看,有時候在有的問題上是急了一些。
“文化大革命”的前10年情況比較復雜,爭議也比較大。其間發生的問題比較多,在決議草稿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同志認為,這十年成績不是主要的,錯誤是主要的。鄧小平認為,應當肯定,總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的。這中間有過曲折,犯過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充分肯定成績,同時也要講到反右派斗爭、“大躍進”、廬山會議的錯誤。
關於“文化大革命”,有人說,“文化大革命”整個是一場反革命。鄧小平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文化大革命”的確是一個大錯誤。
他主張,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具體事件要作具體分析。在決議稿討論過程中,有人提出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產物,是非法的。鄧小平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認為要承認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的合法性,“如果否定八屆十二中全會、九大的合法性,那我們說‘文化大革命’期間黨還存在,國務院和人民解放軍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就站不住了”,“這不符合實際”。“這十年中間,也還有健康的方面。所謂‘二月逆流’不是逆流,是正流嘛,是同林彪、‘四人幫’的反復斗爭嘛”。“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績。
2.對建國以來黨史上的大是大非問題的分析要恰如其分
歷史決議中涉及建國30年來黨史上的一些重大是非問題。鄧小平強調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要恰如其分。比如說高饒問題。鄧小平認為,“揭露高饒問題沒有錯”。作為當事人之一,鄧小平回顧了當時高崗、饒漱石搞分裂的情況,認為高饒問題不揭露、不處理是不行的。現在看,處理得也是正確的。
再比如,反右派問題。鄧小平說:“1957年反右派斗爭還是要肯定”。但是,“錯誤在於擴大化”。對於錯劃的要改正,沒有錯劃的不能改正。鄧小平特別強調,對於沒有錯劃的那幾個原來民主黨派中的著名人士,在他們的結論中也要說幾句:在反右派斗爭前,特別是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們曾經做過好事。對他們的家屬應該一視同仁,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加以妥善照顧。
在當時影響最大的是對華國鋒的問題寫不寫,怎麼寫?粉碎“四人幫”后,主持黨中央工作的華國鋒,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決議稿中要不要點華國鋒的名,在討論過程中意見不一致。鄧小平說:“我們大家斟酌,認為不提名字還是不行。”“華國鋒的名字在這裡需要點,因為合乎實際。如果不點名,就沒有理由變動華國鋒同志的工作。”“我們這個決議裡面寫上華國鋒同志的名字,指出他的錯誤,對於全黨、對於人民有益,有好處,對華國鋒同志本人也有極大的好處。”對於當時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華國鋒的旗幟的這種動態,鄧小平說,“我們應該說,我跟好多同志也說過,這些事華國鋒同志本人沒有責任,他自己並沒有搞什麼活動”。
3.不要再提“路線斗爭”
關於“路線斗爭”的提法,鄧小平提出,以后“原則上不再用”這種提法。他說,黨內斗爭是什麼性質就說是什麼性質,犯了什麼錯誤就說是什麼錯誤,講它的內容。
把“路線斗爭”、“路線問題”提到比較嚴重地步的始於斯大林。在我們黨內是從30年代王明開始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以來,在我們黨內的生活中間,在搞所謂路線斗爭、在批判所謂路線錯誤的時候,形成了一套形式主義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的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方法。講路線,歷史上用慣了,用到誰的頭上誰就不得翻身,還要上挂下聯。“文化大革命”中用得更濫了。粉碎“四人幫”以后,還提過一段黨的歷史上的“十次”路線斗爭。歷史決議要不要這樣提?1980年3月19日鄧小平在第一次對決議起草提綱談意見時,就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談了對黨內的幾次大的斗爭的看法。
他說,過去常說十次路線斗爭,彭德懷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劉少奇同志這一次也不能算了。林彪、江青是反革命集團。陳獨秀,還有瞿秋白同志、李立三同志這三個人,不是搞陰謀詭計的。羅章龍另立中央,分裂黨。張國燾是搞陰謀詭計的。高崗是搞陰謀詭計的。但究竟叫不叫路線斗爭,也難說。
決議起草過程中,在分析毛澤東和黨過去的錯誤時,有人提出毛澤東同志的錯誤是路線錯誤。鄧小平認為,提不提毛澤東同志的錯誤是路線錯誤,就有個分寸問題。我們不提路線錯誤,是考慮到路線斗爭、路線錯誤這個提法我們用得並不准確,用得很多很亂。過去我們講黨的歷史上多少次路線斗爭,現在看,明顯地不能成立。過去評價歷史上的路線斗爭並不准確,這是我們不主張提路線斗爭的一個理由。還有一個理由,過去黨內長期是這樣,一說到不同意見,就提到路線高度,批判路線錯誤。所以我們要很鄭重地對待這個問題。鄧小平把這個問題提高到“這是改變我們的黨風的問題”。他說,對十一大,不要說什麼路線錯誤。對“文化大革命”,我們也不說是路線錯誤,按它的實質分析就是了,是什麼就是什麼。
四、不寫或不堅持毛澤東思想,我們要犯歷史性的大錯誤
1.決議要闡述毛澤東思想,要看到這個全局
在決議起草過程中,爭議最多的是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首先是決議要不要寫毛澤東思想?1980年6月,決議草稿出來后,鄧小平看了不太滿意。認為沒有很好地體現原來設想的要確立的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6月27日他同胡耀邦、胡喬木、姚依林、鄧力群等人談話,他說,這個決議草稿不行,要重新來。要說清楚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毛澤東同志有哪些貢獻。他的思想還在發展中。我們要恢復毛澤東思想,堅持毛澤東思想,以致還要發展毛澤東思想,要把這些思想充分表達出來。
鄧小平隨即列舉了毛澤東的一些重要文章,如《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等,要求“都要寫到”。“要給人一個很清楚的印象,究竟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堅持毛澤東思想,指的是些什麼內容”。他還說,重點要放在毛澤東思想是什麼,毛澤東正確的東西是什麼這方面。他強調,錯誤的東西要批評,但是要恰當。毛澤東同志晚年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要講,但是要概括一點。主要的內容,還是要講正確的東西。因為這符合歷史。結語寫一段我們還要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這中間還要批評“兩個凡是”的觀點。毛澤東同志的錯誤在於違反了他自己正確的東西。“兩個凡是”的觀點就是原封不動地把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思想堅持下去。所謂按既定方針辦,就是按毛澤東同志晚年錯誤的方針辦。“看來要進行修改,工程比較大”。
鄧小平的這次談話實際上為歷史決議寫好毛澤東思想這一內容找到了一把鑰匙。也就是我們現在要把毛主席晚年這些思想上行動上的錯誤,同毛澤東思想加以區別,加以對照,對毛澤東思想加以肯定,對毛主席晚年的錯誤的理論和實踐加以批判。7月,起草小組根據鄧小平的意見,對草稿作了較大的修改。並將修改后的稿子提交中央書記處討論。在經過反復修改,並在小范圍內征求意見后,10月中共中央又組織4000名高級干部中對草稿進行討論,進一步征求修改意見。
關於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仍然是討論中的熱點和爭論的焦點。大多數同志認為決議中應該歷史地科學地評價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肯定毛澤東思想。當時也有一種意見認為,關於毛澤東思想,將其主要點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等與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原理相比,看不到什麼新東西,新貢獻,覺得不好寫,還也有的認為,毛澤東思想裡有很多錯誤,主張干脆不提毛澤東思想。
10月25日,鄧小平找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這個旗幟丟不得。丟了這個旗幟,實際上就否定了我們黨的光輝歷史。闡述毛澤東思想的這一部分“不能不要,這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它還是個政治問題,是國際國內的很大的政治問題。”“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
鄧小平認為,決議稿中不說毛澤東思想全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不說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這些都對,但是應該承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這是客觀的存在,歷史的事實”。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就是要恢復毛澤東同志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就是要准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不把毛澤東思想即經過實踐檢驗証明是正確的、應該作為我們今后工作的指南的東西,寫到決議裡去,我們過去和今后進行的革命建設的分量,它的歷史意義,都要削弱。“不寫或不堅持毛澤東思想,我們要犯歷史性的大錯誤。”
2.對毛澤東同志的錯誤不能寫過頭
歷史決議要不要寫毛澤東的錯誤?怎麼寫?鄧小平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要寫,但不能寫過頭。
在決議稿討論過程中,有些同志對毛澤東的評價提出了不太正確的意見。特別有些挨過整的人,帶著私人感情,對毛澤東提了不正確的批評。有人提出:“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錯誤的,連古今中外哪一個剝削階級統治的國家發生的問題也比不上這個嚴重。”有人說:“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歸根到底,他不是為了革命事業,而是維護自己的地位,這表明他的品質不高尚。”有人說:“毛澤東有有嚴重的個人品質問題,和封建帝王一樣”﹔有人說:“評價毛澤東可以分前后兩段,前期是馬克思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后期是極左主義者。”也有人甚至說:“整個建國三十年來,中國發生很多次重大錯誤和失誤,所有這些錯誤都應該由毛澤東一個人負責。”
鄧小平看了有關討論意見的簡報,首先肯定大家“暢所欲言,眾說紛紜,有些意見很好”。同時,對於一些偏激的意見,特別是對毛澤東的一些不正確的意見,鄧小平認為必須予以澄清。
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必須立足於黨的整個歷史,立足於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歷史貢獻,立足於毛澤東在黨的歷史發展的各個重要關頭所起的關鍵作用。不能隻看到建國后,特別是晚年毛澤東犯了許多錯誤。因此,鄧小平認為陳雲的意見很好,在決議中“專門加一篇話,講講解放前黨的歷史,寫黨的60年。60年一寫,毛澤東同志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面,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據”。這就是后來形成的《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歷史回顧》和《建國三十二年歷史的基本估計》。
對於毛澤東的錯誤,鄧小平認為,一定要毫不含糊地進行批評,但是一定要實事求是,分析各種不同的情況。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澤東在“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反右傾”等問題上,犯了大錯誤。鄧小平還反復強調,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文化大革命”以前那些錯誤都歸一個人,別人都是正確的,這樣看問題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共產主義的道德。他在決議起草之初就說過,講錯誤,不應該隻講毛澤東同志,中央許多負責同志都有錯誤。鄧小平講他自己在當時也都同意過一些錯誤的東西。中央犯錯誤,不是一個人負責,是集體負責。鄧小平要求,在決議稿中多處提到我們黨中央要承擔責任,別的同志要承擔點責任,恐怕這比較合乎實際。
即使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犯了嚴重錯誤,鄧小平也不同意完完全全否定毛澤東這10年。雖然在全局上毛澤東一直堅持“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但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的錯誤。比如說,打倒老干部的問題,鄧小平認為,毛澤東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也不是想把所有的老干部整倒,“至於后來愈來愈厲害,不能說他沒有責任,不過也不能由他一個人負責。有些是林彪、‘四人幫’已經造成既成事實,有些是背著他干的”。鄧小平還充分肯定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文化大革命”中外事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所以,鄧小平說,毛澤東同志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犯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犯錯誤。
鄧小平始終堅持,毛澤東不是孤立的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們黨的領袖。對於毛澤東的錯誤,不能寫過頭。寫過頭,給毛澤東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
3.毛澤東犯錯誤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
鄧小平認為討論過程中有些同志把許多問題都歸結到毛澤東同志的個人品質上,這是不對的。他指出: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個人品質上。不少問題用個人品質是解決不了的。即使是品質很好的人,在有些情況下,也不能避免犯錯誤。
鄧小平指出,單單講毛澤東本人的錯誤不能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毛澤東說了好多話,但因為過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
4.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在歷史決議起草過程中,一個中心問題就是,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還是錯誤第一位?在討論過程中,有些人認為:毛澤東“功大、過大、罪大”,“過大於功”。受這些意見的影響,決議過程稿曾加重寫錯誤的份量,調子比較低沉。鄧小平看后十分不滿。他始終堅持毛澤東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這一原則。1980年8月21日、23日,鄧小平在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時說“我們要對毛主席一生的功過作客觀的評價。我們將肯定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我們要實事求是地講毛主席后期的錯誤。我們還要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確的部分”。“我們不會像赫魯曉夫對待斯大林那樣對待毛主席”。
根據鄧小平的這些談話精神,決議起草小組對草稿作了大的修改。1981年3月9日,鄧小平在看了修改后的稿子中的歷史部分時對鄧力群說,現在稿子的調門不對頭,好像錯誤都是毛澤東一個人的,別人都對。中心是老人家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錯誤講過份了,對毛主席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不恰當,國內人民不能接受,國際上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接受。幾經修改,到3月18日,鄧小平說,決議稿的輪廓可以定下來了。3月底,決議草稿送交中共中央52位負責同志修改。在他們修改基礎上,起草小組再改出一稿,提交5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70多人討論。6月22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舉行預備會,對決議稿進行第四輪大的討論。鄧小平再次談了他對《決議》稿子的看法,指出:總的來說,這個決議是個好決議。核心問題是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稿子的分寸是掌握得好的。我們這次要強調恰如其分。在前一段時間裡,對毛澤東同志有些問題的議論講得太重了,應該改過來。過去有些問題的責任要由集體承擔一些,當然,毛澤東同志要負主要責任。這個決議起到像1945年那次歷史決議所起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我想,現在這個稿子能夠實現這樣的要求。
五、幾點啟示
1.鄧小平始終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歷史決議起草的全過程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鄧小平心中籌劃的是要盡快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那時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充分解放,在全國開展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也還在不斷向前推進,全黨的思想認識也還不統一。因此,在1978年冬當國際、國內有人提出要對毛澤東和對“文化大革命”進行評價問題時,鄧小平在肯定毛澤東的功績是主要的的同時,主張對“文化大革命”的總結不要馬上進行。他認為,當時的全局是工作重點轉移,一切都必須圍繞著這個全局進行,不能影響這個全局。到了1979年秋天時,隨著理論務虛會的召開,真理標准問題討論補課的進行,以及葉劍英國慶講話的成功反響,鄧小平認為,對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必須馬上進行,不能再等了,否則就會影響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就會影響四個現代化建設。所以,他主張,成立一個班子,在葉劍英國慶講話的基礎上深化,起草歷史決議。
在決議起草過程中,他也始終站在全局的高度,強調要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認為,寫不寫,怎麼寫,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他強調,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
他還從全局的高度出發,博採正確的意見,力排錯誤的看法。不僅嚴肅批評了當時黨內外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不正確意見,還提出了許多指導性的思想,對統一當時全黨的認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鄧小平始終站在歷史的高度,在主持起草歷史決議過程中,牢牢把握建國30年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對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怎麼看,決議如何寫?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証分析的方法,實事求是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正確的原則性的意見,從而拋棄了過去存在的形而上學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方法。他總是強調要把握建國30年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重點寫好黨領導人民進行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他還強調,要正確看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堅持用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深入剖析產生問題的社會、歷史和思想根源,真正把握歷史規律,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
3.鄧小平在主持起草歷史決議的過程中,處處體現了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襟
鄧小平一生中經歷了“三下三上”,其中有兩次“下”是被毛澤東批准打倒的。但他並沒有因此對毛澤東產生怨恨。他沒有像赫魯曉夫對待逝世后的斯大林那樣全盤否定毛澤東。而是以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闊胸懷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客觀、公正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功過。在歷史決議起草過程中,在寫到毛澤東的錯誤時,鄧小平多次說到毛澤東犯的錯誤,有的他也有份,也要承擔責任。他說,“大躍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熱,我們不發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有反對。陳雲同志沒有說話。因此也應當承擔一些責任。不能回避“我們”。當他談到毛澤東晚年接觸實際少,沒有把過去良好的作風很好地貫徹下去的時候,他說:“這不僅是毛澤東同志本人的缺點,我們這些老一輩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責任的。”1980年8月,他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時,正是歷史決議起草稿討論進行當中,當法拉奇問他對自己怎麼評價時,他說,我是犯了不少錯誤的,包括毛澤東同志犯的錯誤,我也有份。不能把過去的錯誤都算成毛主席一個人的。所以我們對毛主席的評價要非常客觀,第一他是有功的,第二才是過。毛主席的許多好的思想,我們要繼承下來。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通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
(來源:《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