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貢獻

作者:陳奎元    發布時間:2012-07-09   
分享到 :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貢獻
陳奎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黨和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作出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命運的戰略決策。

在提出轉移工作著重點的同時,鄧小平在1979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鮮明地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他告誡全黨,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就沒有根,沒有方向。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立國之本,是鄧小平理論體系中一以貫之的立場和觀點。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針政策,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今天我們重溫小平同志關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導,時刻不忘四個堅持,是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

一、四項基本原則須臾不可忽視

全黨工作中心的轉變,不是一條筆直的路,特別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在經濟上有難度,在政治上也有風險。必須有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保証。

首先要破除僵化思想和習慣勢力的障礙。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破除“兩個凡是”的禁錮,重點糾正“左”的錯誤。自那時以來,全黨在思想上始終把糾“左”作為主要的任務,堅持與時俱進、理論創新,建立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指導與保障。在提出糾“左”的同時,鄧小平始終高度警惕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他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中央認為,今天必須反復強調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事業。”他尖銳地指出,如果不採取有力的措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就要落空,四個現代化建設就要落空。

1983年10月,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指出:三中全會以來,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一些政治運動和思想斗爭中“左”的錯誤,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不少同志片面地總結歷史教訓,隻提反“左”不提反右,走到軟弱渙散的另一個極端。

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反對在思想領域搞教條主義,既反對以迷信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也同樣反對以迷信的態度對待當代西方的理論和思潮。他針對思想理論界發生的偏向,尖銳地批評“現在有些同志對於西方各種哲學的、經濟學的、社會政治的和文學藝術的思潮,不分析、不鑒別、不批判,而是一窩蜂地盲目推崇。”

他思考改革開放以來資產階級自由化每一次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發起進攻,總有一些青年人不辨是非,盲目地追隨其后,這其中有深刻的教訓。指出,十年來我們的最大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夠,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

1992年,已退出工作崗位的鄧小平到南方視察,他審視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的經驗與教訓,向全黨交待: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深刻警示是:搞現代化建設、搞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是必須注意克服“左”的影響。不清除“左”的影響,就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極而言之,甚至有可能斷送社會主義。在大力倡導反“左”的同時,鄧小平從未忽視右的傾向,他曾數次根據當時的形勢把反對右的傾向即資產階級自由化當作“首先要著重解決的問題”,20多年的經驗証明,隻有堅持改革開放同時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既反“左”,又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全盤西化,社會主義的改革和發展才能夠不迷失方向,才能取得成功。

二、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選擇

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執政黨能否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決定改革的方向、前途和命運。

鄧小平科學地將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不大力發展生產力,以階級斗爭為綱,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隻講發展生產力,不講消滅剝削,實現共同富裕,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將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變為科學。工人階級的政黨奪取政權,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后,理所當然要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要求,以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作為經濟制度的基礎,保証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朝著共產主義目標前進。如果喪失了公有制的基礎地位,那就意味著私有制成為經濟制度的基礎,工人階級就失去了作為領導階級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從理論上就將失去原來的意義﹔在實踐上,當然地就要讓位於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

公有制佔主體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這兩者之間有內在的聯系。在改革的過程中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注意避免兩極分化,才能真正堅持社會主義。隻講現代化不講社會主義,分不清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還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是新生的社會制度,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實力比不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幾百年歷史形成的差距。有些人不看歷史,把前蘇聯等幾個原社會主義國家的失利,認定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把美國等少數資本主義國家的富有,看作資本主義制度的優勝,竭力鼓吹、引導中國走美國式的全盤西化道路。小平同志反復講,如果搞資本主義,中國就不可避免地陷於動亂,就不可能改變貧窮落后的狀態,必然會倒退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一再重申“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

鄧小平同志說,“現在有些人擔心中國會不會變成資本主義。這個擔心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變還是不變,關鍵在內因,在於黨和國家能否始終有力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值得警惕的危險在於某些熱衷於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力圖從內部把中國引導到資本主義,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如果執政黨能夠清醒地識別、並自覺地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滲透,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鄧小平所擔心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危險,就不會降臨。

現在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與此同時,分配收入上的差距已經顯現,並且呈現出進一步拉大的趨勢。重視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不僅是緊迫的經濟任務,同時也是嚴肅的政治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一系列幫助農民及其它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提供社會保障的措施﹔十六大以后,中央又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發展的重要決策思想,這些方針政策落實得好,對於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共同富裕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隨著改革、發展的進程,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方式,社會財富的分布狀況以及社會階層的變化,與鄧小平在世時已有很大差別,堅持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新的考驗。鄧小平曾經語重心長地講:“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們應當永遠將這個告誡當作警鐘。

三、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必須持之以恆

四個堅持的對立面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必須揭穿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實質,自由化分子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和人權同我國人民應該享有的自由、民主權利毫不相干。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幾次重大的斗爭顯示,它是以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為理論武裝,以全盤西化為目標的反社會主義思潮,他們的根本目標是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國家的根本制度,改變我們的國體和政體,全面引進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從改革開放之初到1989年政治風波,四項基本原則同資產階級自由化經歷了激烈尖銳的搏斗,這種對立和斗爭,小平同志原先認為要斗爭10到20年,在1986年底學潮以后,他作出了新的判斷,認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同四個現代化將是並行的,將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過程,要搞50至70年。

1989年政治風波過后,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一般表現不是直接發動社會動亂,而是把主要功夫下在意識形態領域。為了隱蔽自己的真實面貌,他們常常盜用解放思想的口號,鄧小平批駁他們說:解放思想決不能偏離四項基本原則的軌道,離開四項基本原則去“解放思想”,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黨和人民的對立面上去了﹔他們為了魚目混珠也擺出糾“左”的面孔,小平同志批駁他們說:如果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糾正極“左”就會變成“糾正”馬列主義,“糾正”社會主義。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的本質是打著擁護改革開放的旗幟,要把中國的現行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現在全黨正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進行理論創新,要高度警惕自由化分子接過理論創新的旗幟,成套地搬用資產階級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把改革引向西方政治家和理論家鼓吹的方向和軌道上去。

鄧小平同志最關注的是黨和國家的命運,命運所系在於黨的基本路線,在於能否在改革發展中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根本所在,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始終牢牢抓住這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