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蔭桐:鄧小平的語言魅力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0-15   
分享到 :

鄧小平的語言魅力

王蔭桐

鄧小平講話,語言頗具魅力,其中,通俗與簡潔最為突出。

提起通俗,舉世皆知的是他的“貓論”,即“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幫”之后,國家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在此關鍵時刻,如何評價毛主席、是否要繼承毛主席的遺志,成為全國人民政治生活中一個重大問題,黨內也存在不同意見。這個問題既關系到撥亂反正,也關系國家穩定。鄧小平當時講的幾段通俗話語,相信人們至今耳熟能詳。他說:“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我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繼承毛主席的遺志。”“毛主席沒有做完的,繼續做下去,毛主席做錯了的,改正過來,毛主席沒有來得及做的,做起來。”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大討論中,他尖銳批評反對實踐標准的人是“無知”。他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不能夠前進,就要亡黨亡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他說“要摸著石頭過河”,“大膽的試,大膽的闖”,“發展才是硬道理”。當社會為經濟形態上的姓社姓資爭論不休時,他指出:“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他在一個車間視察,拿起一個高科技組裝件,風趣地問大家:“這個東西姓社還是姓資?”使人們在笑聲中得到清醒。他最先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作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他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達到共同富裕。”1992年,他的“南方談話”,振聾發聵。他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除非發生世界大戰,經濟建設為中心都要扭住不放。”這些話通俗易懂,又不淺薄,非常透徹、深刻、尖銳。

而說到簡潔,鄧小平有時隻點個題目,講個結論,讓人民群眾去議論,去發揮,去探索,去實踐。

作為領袖人物,鄧小平很少講話,卻總在思考。他的語言往往是思考的結晶和精練。“文革”結束后,他痛心地說了句,“有多少冤假錯案啊!”打開了在全國平反冤假錯案的閘門。他講了一句“那都是第三代啦!”為億萬青年摘掉了家庭出身不好的政治包袱。他講了一句“海外關系是好關系”,為數千萬僑屬洗掉了不應有的政治污點,激發了他們和海外親人投身祖國建設的巨大能量。解決下鄉知青問題、恢復高考問題,他都沒有發表長篇大論,隻有幾句簡潔的話。他的簡潔有時可以達到極致。家人問他長征期間干什麼,他說“跟著走”。毛主席問他:“你在江西這麼多年,怎麼過來的?”他說了兩個字:“等待”。當年深圳市負責人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指給他看時,他就說了一個字:“對。”

在國際交往中,他也常常以簡潔的語言,表明中國的立場和主張。關於中蘇關系正常化,他提出要解決三大障礙(阿富汗問題、柬埔寨問題、邊境屯兵問題)。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與他會面,他風趣地說,“三大障礙,一年解決一個”。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運處於低潮的嚴峻形勢下,他提出“冷靜觀察,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使我們在國際關系錯綜復雜情況下能夠處於主動,在國內堅持“走自己的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他對國際形勢冷靜分析之后,作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的判斷,果斷地裁軍百萬,把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國民經濟建設上來。他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鄧小平是一位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的政治家。他不講空話,不講套話,不講大話,不講長話。他的語言,人民群眾聽得懂、記得住,並能照著行動起來。他為國家發展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實現小康﹔第三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句句言之有物,又言簡意賅。開會講話,他強調要“話不離題”,說“沒有話就把嘴巴一閉”。他在“南方談話”中還特別指出:“現在有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並不很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他當年這些中肯的告誡,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

(來源:《前線》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