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如何傾聽人民的聲音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14   
分享到 :

鄧小平如何傾聽人民的聲音

宋明晏

1978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講過這樣一番話:“要相信絕大多數群眾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鄧小平之所以講這番話有著深刻的背景,此時“文革”剛剛結束,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准備。

可以使我們少犯錯誤

鄧小平認為領導干部去傾聽民眾的聲音,是和廣大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思想的過程,這樣我們才能糾正錯誤,真正維護群眾利益。

19318月,鄧小平接任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縣委書記后,對該縣肅清“社會民主黨”工作進行調查研究。該縣原主要領導人李添富、謝在權匯報說,瑞金縣肅清“社會民主黨”工作成績很大,已肅清出2000多“社會民主黨”分子,並將一些“社會民主黨”分子處決,目前在押的“社會民主黨”分子還有300多人。然而絕大多數群眾反映,李添富、謝在權是品質惡劣的壞人,他們在肅清“社會民主黨”工作中,違反政策,搞刑訊逼供,大肆捕人,制造冤案,濫殺無辜。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究竟孰是孰非?鄧小平在深入調查研究,聽了大量群眾的反映后,對上述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作出如下正確判斷:大多數群眾反映的情況真實可靠,李添富等人的匯報與實際不符。於是鄧小平當即決定,立即停止逮捕和處決所謂“社會民主黨”分子,釋放被關的300多名所謂“社會民主黨”分子,隨后報上級批准,依法懲處了民憤極大的李添富、謝在權等人。

要真正關心群眾的生活

鄧小平反復要求,黨要“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隻有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鄧小平說:“群眾對生活方面的議論是相當多的,不要以為都是講怪話。我們黨和國家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現在應該提出這個問題了。”建國初期,鄧小平就要求各級干部:“用高度的熱忱去關懷工人階級的各方面,從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質福利上去關心他們,不要忽略有利於工人的‘小事’”。

19758月,他在講到企業整頓問題時指出:“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他說:這個問題不是說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要做許多踏踏實實的工作。比如鋼鐵工人勞動那樣重,而蔬菜少、肉類缺,基本條件都保証不了,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具體地去研究解決。他甚至談到了山區的三線工廠養雞、養兔、養鴨、養豬等副食品基地建設問題。他還曾具體例舉了解決火車司機洗澡的問題,並舉一反三進行分析:“工人下工一身臟,要洗個澡,那麼大的企業,搞些噴頭有什麼困難?但是沒有人管。這樣的例子,我相信全國可能有不少。事在人為,隻要有人做,就會有效果。一攤子事,索性不解決,那也是一種態度,結果是一事無成。”鄧小平常常說:“過去領導同志到一個單位去,首先到廚房去看看,還要看看廁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現在這樣做的人還有,但是不多了。很多同志根本不去同群眾接觸,一個學校的負責人,不去跟學生談話,甚至於跟教員都不大接觸。我們的歷史經驗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

要讓人民群眾敢講真話

鄧小平認為要想真正聽到人民的聲音,關心他們的生活,就要讓人民群眾講真話。19507月,鄧小平在談到工作態度問題時說:“我們很希望同志們研究各種問題,多提意見,哪怕是一個片面的意見,也比沒有意見好。現在我們就是苦於沒有意見。”鄧小平曾提醒全黨:“這幾年在我們黨內滋長了一種不如實反映情況,不講老實話,怕講老實話的壞風氣……這是值得全黨嚴重注意的。”

19614月,鄧小平在北京順義縣搞公共食堂調研時召開了由幾個大隊支書和生產隊長參加的座談會,他反復詢問:“公共食堂是吃好,還是不吃好?”多數人都不敢說不吃好,相反卻違心地說吃食堂也不錯。鄧小平在一位農戶家裡住了一個星期,最終了解到真實情況,這位農民告訴鄧小平:“吃食堂是假的,由食堂分糧食,社員自己回家做飯吃才是真的。”幾天后,鄧小平在深入農戶訪問時,看到一位老大娘喂羊,豬圈卻空著。他問老大娘:“你養羊,為什麼不養豬?”老大娘說了真話:“還養豬,人還沒吃的呢!”鄧小平經過深入了解后,覺得問題嚴重,他明確表態:“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要根據群眾的意願,決定食堂的去留。”

后來鄧小平對於那種“一聽到群眾有一點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要追查所謂‘政治背景’、所謂‘政治謠言’,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的做法,認為“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他更進一步要求:“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使他們有意見就能提,有氣就能出”。鄧小平曾多次強調:“要重申‘三不主義’: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

在鄧小平看來,群眾的真話裡面往往包含和反映了群眾的首創精神。鄧小平注意傾聽群眾的呼聲,善於發現、總結和推廣人民群眾發明創造的新事物、新經驗,不突出自己,不貪人民之功。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上許多人士對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贊不絕口,而他自己卻是這樣說的:“我個人做了一點事,但不能說都是我發明的。其實很多事是別人發明的,群眾發明的,我隻不過把它們概括起來,提出了方針政策。”

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每一步改革,無不體現出人民群眾的意願,傾聽了人民的呼聲。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那樣:“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安徽和四川農民首先搞起來的,鄉鎮企業“是基層農業單位和農民自己創造的”,鄧小平強調全黨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不要按老框框辦事。正是鄧小平傾聽了人民群眾對改革的呼聲,才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廣大農村得以普遍建立起來,成為黨在農村的一項基本政策,使鄉鎮企業得以異軍突起,成為黨領導農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也正因為中國共產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首創精神,農村改革的各項政策一出台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整個農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此外,在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經濟特區的試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証券市場的發展、股份制的試行,等等,也無一不是鄧小平對人民群眾智慧的尊重,對他們首創精神的尊重。在辦經濟特區的問題上,鄧小平說:“開始的時候廣東提出搞特區,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我說名字叫經濟特區”,這正是鄧小平傾聽人民聲音,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科學態度。

(作者單位:前線雜志社)

(來源:《前線》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