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25   
分享到 :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

何毅亭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以鄧小平理論為奠基之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同志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中國面臨的重大歷史關頭,把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作為突破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繼續推進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國面臨著重大歷史關頭。受命於危難之際的鄧小平同志,面對十年內亂造成的百廢待興、百端待舉的嚴重局勢,以他的遠見卓識、豐富政治經驗和高超領導藝術,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環節,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進行撥亂反正。他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指出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展。他支持和領導開展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解決了怎樣做才是真正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這一全黨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鄧小平同志指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鄧小平同志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領導我們黨系統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堅持科學地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同時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撥亂反正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指出:“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制定不出來,制定了也貫徹不下去。”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當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推動和領導下我們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動腦筋、破除迷信,這對於樹立干部群眾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態度,對於各個領域撥亂反正的順利推進,對於形成和堅持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一系列重大決策,對於推動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多麼的至關重要。

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從世界范圍看,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取得政權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需要很好總結和探索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進行了艱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嚴重挫折、付出了沉重代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在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命題,為在改革開放中開創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指明了方向。在領導黨和人民事業繼往開來的進程中,鄧小平同志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創造,敏銳把握發展的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既借鑒世界經驗又不照搬別國模式,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一系列對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思想,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決定因素。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到底就是要解決好旗幟問題、道路問題。聯系最近30多年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局面新成就和在蘇聯東歐遭遇的嚴重挫折,我們從歷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中更加認識到,鄧小平同志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是多麼了不起,必將永載史冊。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體現出的鮮明品格和崇高風范,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鄧小平同志的鮮明品格和崇高風范,突出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備的政治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縱觀鄧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之所以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始終對黨對人民無限堅貞,對革命事業的未來充滿樂觀主義,特別是在受到錯誤打擊、處於逆境時仍然沉著堅韌、從不消沉,最根本的就在於他對共產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始終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這樣的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和命脈。這種精神之“鈣”充足,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在新的形勢下經受住“四大考驗”、化解“四種危險”,才能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二是堅持不懈開拓創新。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備的理論品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充滿艱難險阻,這就必須敢於開拓創新,用新的實踐回答新的問題。鄧小平同志總是鼓勵探索、鼓勵創造,反對墨守陳規、照抄照搬,指出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強調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他不僅這樣說,更帶頭這樣做,在開拓新道路的實踐中總是從中國的現實和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出發去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提出新思想、拓展新視野,從而不斷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學習和發揚鄧小平同志這種精神風范,做到“蹄疾步穩”,對於今天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對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備的根本立場。鄧小平同志歷來堅持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力量的觀點,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准則的立場,堅持人民的事業必勝的信念。他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反復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標准。鄧小平同志這種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思想和風范,充分反映出一名真正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值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景仰和學習。

四是崇尚實干、勇於擔當。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備的實踐要求。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領導者必須多干實事、取信於民,在工作遇到困難時要敢字當頭。回過頭來看,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在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大關頭,鄧小平同志總是勇挑重擔、不畏艱險,奮力打開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他一生經歷“三落三起”,每次被打倒都是因為敢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每次復出后依然無私無畏、敢作敢為,真是愈挫愈勇、愈壓愈強。“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決定恢復他職務的中央全會上,鄧小平同志依然真誠坦蕩地說: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人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鄧小平同志這種精神、這種所作所為,確實讓人肅然起敬。今天,黨和人民事業繼往開來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手中。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帶領黨和人民勵精圖治、攻堅克難,打開了事業新局面,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中贏得了崇高威望。我們今天紀念鄧小平同志、學習鄧小平同志,就應當大力強化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不屈不撓面對困難,堅忍不拔勇往直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來源:《學習時報》20148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