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晚年的堅定信念與戰略思維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1-26   
分享到 :

鄧小平晚年的堅定信念與戰略思維

■武市紅

[摘要]1989 11月,鄧小平正式退休,開始真正的晚年生活。在此后七年多的時間裡,他冷靜應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國內政治風波后復雜變幻的政治經濟形勢,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中國再次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深刻闡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堅定信念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全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發揮了指導性作用。他以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他深刻思考並闡述一系列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在改革開放中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提供了指導和依據。

[關鍵詞 ]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想信念﹔戰略思維

[中圖分類號 ] A765 [文獻標識碼 ] A

信念堅定,是共產黨人保持政治定力、敢於面對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戰略思維,是杰出政治家高瞻遠矚、放眼全局、把握世界大勢的思維方式。此二者是鄧小平一生鮮明的政治品格和恢宏氣度的主要表現,並在其晚年體現得更加充分。

堅定的理想信念

上世紀 80年代末 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我國也發生政治風波,再次引發國內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和改革開放的懷疑、攻擊,甚至否定。有人斷言,馬克思主義本身和其所指導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已經失敗,既然東歐多國共產黨和執政 70多年的蘇聯共產黨已經喪失執政地位,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崩潰也是指日可待,提出中國要改旗易幟﹔也有人把國內日益凸顯的各種問題和政治風波的發生歸罪於改革開放,試圖否定改革開放,重新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針對這些懷疑和議論,鄧小平憑著退休后“繼續忠於黨和國家的事業”的責任和擔當意識,以堅定的政治信念,為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一)堅信馬克思主義

在鄧小平 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無論身處何種艱難處境,無論道路如何坎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他始終沒有動搖過。晚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遇到的重大挫折同樣也不可能動搖他的信念。他冷靜地告誡人們:“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鄧小平文選》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3382頁。)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是基於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和真理性的深刻理解。他說,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如同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一樣,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即使出現了某種暫時的復辟和嚴重的曲折,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 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382383頁。)

鄧小平堅信馬克思主義還在於他從根本上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並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朴實的東西,很朴實的道理。”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並稱自己是“實事求是派”。“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82頁。)

(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當代中國,堅信馬克思主義,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開創出來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鄧小平的一生與 20世紀同行,親身經歷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主要歷史進程。他對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是怎樣經過反復比較最終歷史性地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的,對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有著最深切的認識。所以他始終堅持立足中國國情,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晚年,他非常堅定地指出:“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21頁。)

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還來自於對我國所處國際環境的清醒判斷。透過蘇東劇變,他意識到,讓社會主義國家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把它們納入國際壟斷資本體系,是西方世界的戰略企圖。中國如果不堅持獨立自主,不堅持社會主義,就是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是西方國家的附庸國。他說,中國本來是個窮國,之所以有中美蘇“大三角”格局中的大國地位,就是因為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則,中國就隻能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的臉色行事。(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11頁。)

南方談話是鄧小平晚年向全黨全國人民作出的政治囑托。談話產生的巨大反響,進一步堅定了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他說,沒想到談話的影響有這麼大,說明老百姓擁護這個講話,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好,人們擁護這個制度。現在歐洲的一些社會黨人也在說,中國的道路是正確的。什麼是社會主義,現在搞清楚了。這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經歷了幾百年,社會主義才幾十年,要判斷輸贏,贏家一定會是社會主義。

(三)堅決推進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隻有毫不動搖地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才能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開啟這場新的偉大革命是有充分的歷史和現實依據的。在晚年,他對堅持和不斷推進這場革命的目的和意義再次作出深刻闡述,指出:“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68頁。)我們干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干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118頁。)。正是因為認識到這場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正是因為出於這種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深切關懷,所以當面對社會主義在蘇聯東歐遭遇的嚴重挫折,面對西方國家的聯合制裁,面對懷疑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論與行為時,他的戰略定力和政治信念沒有絲毫動搖。他說,誰也不能阻擋改革開放繼續下去,“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前進中還會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各種困難”(《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23頁。)。

鄧小平堅持改革開放,源於他堅信這是黨和人民的歷史性選擇,是全黨的覺醒,人民的意願。他說,改革開放中的許多發明和成果,都是基層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是黨的集體智慧。他的作用是把這些發明和智慧概括起來,提出方針和政策。

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堅定信念,還源於這場新的偉大革命給中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發展進步。到 1989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不過十幾年,經濟實力就大大增強,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國家的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鄧小平的堅定信念,突出地表現在他義無反顧繼續推動改革開放的勇氣和行動上。他不僅強調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會變,而且提出改革開放的膽子、步子都要更大一些。他在決策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時特別強調,對浦東,絕不僅僅是“開發”,更主要的是“開放”。1992年初,已經 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視察南方途中,反復強調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說“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2頁。)這些充滿激情的談話,給人們以很大鼓舞,在全國掀起了改革開放的新高潮。

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1989 5月,鄧小平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集中闡明了戰略思維的核心內容:“放眼世界,放眼未來,也放眼當前,放眼一切方面”﹔“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298299頁。)在以后的幾年中,他繼續運用這種戰略思維,從現象透視本質,從局部把握全局,從現實前瞻長遠,對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問題進行精心謀劃和思考,為黨和國家的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一)放眼世界,以宏大的國際視角判斷世界大勢

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直接影響我國對內對外政策的制定,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鄧小平晚年堅持以寬廣宏大的眼光洞察世界發展大勢,以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戰略思維制定我國的應對和發展之策。

鄧小平辯証地分析蘇東劇變后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認為國際局勢對中國而言不可能壞到哪裡去,不必把國際形勢看成一片漆黑,不要認為我們處在多麼不利的地位。中國可利用的矛盾存在著,對中國有利的條件和機遇也存在著,關鍵是要善於把握。(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54頁。)

1990年初,蘇聯解體前,鄧小平就預測美蘇壟斷一切國際事務的情況將會發生變化,世界格局有可能走向多極化。為避免出現一超獨大的世界格局,為我國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保持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他提出要正確判斷我國在多極化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他說:“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53頁。)作為多極化中的一極,絕不能示弱,不能貶低自己,要積極促進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鄧小平晚年還特別提出我們要韜光養晦、不當頭。他的深層用意在於不樹敵,避免把目標引向自己,引火燒身﹔在於在國際上爭取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使我國在整體上處於超然有利的地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形勢作出判斷:舊的冷戰結束之后還可能會出現兩個冷戰。一個是針對整個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個是針對社會主義的。西方國家不僅要打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大戰,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國家變質,還會以人權、社會主義制度不合理不合法等為借口,不斷干涉和制裁我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絕不能示弱,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維護我們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維護我們國家的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要始終把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高舉和平的旗幟,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鄧小平晚年反復強調的重要話題。上世紀80年代中期,面對國際上關於中國“好戰”的輿論,他說:“從政治角度說,我可以明確地肯定地講一個觀點,中國現在是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的力量,不是破壞力量。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104頁。)他用這樣“兩種力量”的尖銳對比,鮮明指出了中國所走的發展道路,是一條同歷來種種“破壞力量”完全不同的、和平發展的道路。他晚年多次指出,中國要向世界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中國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同樣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能侵犯別國的利益、主權和領土。”(《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28329頁。)今天,面對“中國威脅論”、“國強必霸”、“新興大國必然與守成大國發生對抗沖突”的種種言論,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他的深刻用意和戰略遠見。

鄧小平晚年,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趨勢更加迅猛。如何順應這一趨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趕上並最終引領時代潮流,是他思考的重要問題。20世紀 90年代初,在總結四個經濟特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要以更大膽、更主動的姿態對外開放,要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對外開放的層次﹔要從“三來一補”的初級開放,轉向金融、商業、貿易、信息、技術等第三產業的開放﹔要開放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提出中國要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在規劃和設計上海未來的發展目標時,要把上海打造成中國的金融、貿易中心,像美國的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和歐洲的倫敦、法蘭克福一樣,代表中國與世界對話。他還說浦東從開發那天起,就要考慮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按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辦事,把國際資本吸引到上海。

作為一個戰略家,鄧小平深諳獲得和把握發展的主動權、佔據制高點的重要性。他清醒地看到在當今世界,科技和教育就是制高點。“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7頁。)隻有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佔據優勢,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掌握主動。一個落后的國家如果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也能迎頭趕上。錯過了,在短期內會被拋到更遠的后面。他晚年在各地視察時,多次同科技人員論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反復強調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提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8頁。)

今天,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各國都在試圖搶佔新的國際競爭制高點的國際環境下,我們更能體會到鄧小平的用心、智慧與膽略。

(二)胸襟開闊,以開放的眼光、態度觀察和處理國際國內重大問題

以開放的眼光、開放的態度、開放的胸懷觀察和處理各種問題是鄧小平戰略思維的鮮明特點。他反復強調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與合作。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先進經驗,包括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但同時又不能機械照搬別國模式。

以這樣的思維方式認識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鄧小平得出結論:“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3頁。)這就從根本上厘清了在計劃和市場關系問題上長期存在的思想混亂,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視為區分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標志的藩籬,為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轉變,實現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性突破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人們擔心和爭議的証券市場,他提出:“証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3頁。)

在應對和處理風雲變幻的國際問題時,鄧小平的胸襟更開闊、眼光更深遠。比如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聯合制裁行為時,他舉重若輕地說:“中國度量是夠大的,這點小風波吹不倒我們。”(《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59頁。)他堅信,制裁是達不到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的,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是在與帝國主義的斗爭中建立的,是在被封鎖、被制裁、被孤立中成長起來的。經過新中國成立后 40年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后近 10年的發展,中國的實力增強了,中國不僅不會垮掉,而且會更加發展起來。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他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繼續同這些國家打交道,搞好關系。他還建議各國政治家超越歷史、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限制,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長遠的戰略利益出發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 (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30頁。)在處理蘇聯解體后與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的關系問題上,他提出不管蘇聯發生怎麼樣的變化,都要同這些國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系,包括政治關系,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53頁。)正是在鄧小平這些戰略思想的指導下,20多年來,我們營造了相對寬鬆良好的國際環境。蘇聯解體后,中俄兩國建立了良好關系,中國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系也得到順利發展。

(三)立足現實,科學把握國內發展的關鍵問題

著眼當前,立足實際,在千頭萬緒的紛繁事務中把握重點,抓關鍵問題,是鄧小平戰略思維的突出體現。

鄧小平晚年,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從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他提出要讓十幾億人都過上好日子,在一個百年走完發達國家在幾個百年走過的路程,必須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建設。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都“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21頁。),那就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他坦言,改革開放的事業只是剛剛起步,因為沒有經驗,在改革開放中“確實有失誤”,“而且失誤很不小”。(《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12頁。)但是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停步不前。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鄧小平是一個善於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時刻准備並勇於修正錯誤的政治家。他希望新的中央領導層也要善於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就抓緊解決。總結經驗的重點要放在堅持改革開放上,根本的一條就是改革開放不能丟,不能放棄。

著眼當前,就是要把握稍縱即逝的機遇和條件,加快發展。從 1990 1994年四年多的時間裡,鄧小平十幾次講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戰略思想。他清醒地意識到,歷史給中國留下的機遇不多了。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遠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不抓住機會使經濟上一個台階,就會落后,就會失去民心,失去老百姓的支持。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鄧小平晚年強調的一個重要觀點。他強調要加快發展,也強調發展方式問題,指出:“要採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 ”(《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12頁。)發展,不僅要講效益,也要講質量,講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時還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鄧小平認為蘇聯和東歐多個國家的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甚至瓦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共產黨內部出現了分裂。中國要出問題,也會出現在共產黨內部。他指出:一定要警惕這個問題,一定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他提醒全黨,腐敗現象是國內發生政治風波的一個重要原因。腐敗現象的滋生已經使一部分群眾對黨和政府喪失了信心。如果任由腐敗發生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黨的聲譽信譽,而且會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腐敗,確實會有失敗的危險。他要求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要以雷厲風行的高壓態勢,抓大案要案。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參見《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313314頁。)

(四)放眼未來,認真思考如何確保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方向不動搖

戰略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深謀遠圖的責任。鄧小平沒能走入 21世紀,但對關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敗、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進行了戰略謀劃,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前瞻性的思考和設想。

鄧小平晚年最關注的是如何長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問題。出於一種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強烈責任意識,他反復強調對於黨的基本路線,不但這一屆領導人要堅持,下一屆、再下一屆都要堅持,一直堅持下去。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千叮嚀、萬囑咐,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堅持這個路線、方針、政策不變”,基本路線要一百年不動搖!“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制度,這些政策。”(《鄧小平文選》第 3卷,第 371頁。)

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對出現的問題不回避,不遮掩。他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發展起來以后,問題不會比不發展時少。發展起來以后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和不可預料的事情,會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和挑戰。比如“兩極分化”解決不好會導致民族矛盾、地區矛盾、階級矛盾,甚至會引發社會動亂,最終落到資本主義。又比如,腐敗是一個長期的社會歷史現象,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就能解決。對於這些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要及時發現,“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364頁。)。

鄧小平晚年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是他一個重要的前瞻性的戰略部署。他的用意在於推動上海以至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利用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進一步影響和推動全國的改革開放。這是實現他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他在 20世紀 80年代提出的沿海幫助內地、縮小地區差距的“兩個大局”戰略構想的重大部署。

上世紀 80年代初,鄧小平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訓,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成敗得失,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制度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最具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保証。到晚年,他進一步看到制度建設和鞏固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提出用至少 30年的時間把在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通過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要認真研究如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任務,為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提供了思路。

鄧小平離開我們快 20年了。今天,從歷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中我們可以深切認識到,正是他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敏銳、深邃的戰略思維,讓我國闖過了道道難關,在新世紀掌握了很多戰略主動權,擁有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自信的可靠依據。社會主義中國再一次用實踐証明了種種懷疑論調的謬誤,並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自己,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破浪前行!

〔作者武市紅,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北京100017

(責任編輯:杜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