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2-05   
分享到 :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高尚全陸琪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完善,改變了我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增強了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使我們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造。在這個歷史進程中,鄧小平同志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鄧小平經濟思想的發端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發展經濟的思想就在實踐中取得過突出成果。19437月,正值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鄧小平同志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中指出:“對敵佔區貿易不能採取政府統制一切的辦法,而是管理的辦法。對內尤不能壟斷,而應採取貿易自由的辦法。對於商人的投機行為,則利用公營商店及合作社的力量,加以壓抑。實行這種辦法的結果,大大加強了對敵斗爭的力量,增加了稅收,繁榮了市場,保障了人民的需要。太行、太岳物價之低,在很長一個時候,為他區所不及。”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於國內外形勢和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市場經濟的因素被當作資本主義的固有成分嚴厲禁絕。在這種背景下,19627月,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出席中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麼形式為最好,恐怕要採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採取哪種形式﹔群眾願意採取哪種形式,就應該採取哪種形式……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採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採用哪種形式。”鄧小平同志不計個人得失,堅持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國家民族的經濟思想,體現了一位偉人的風骨。

1973年,鄧小平同志復出整頓經濟,採取了包括下放經濟管理權限、發展地方和社隊企業、打破平均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等一系列措施,使經濟有所好轉。雖然這些措施后來被迫中斷,但其成效使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明確和堅定。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鄧小平同志支持和領導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為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作了思想准備。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公報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經濟體制改革由此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議題,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由此開啟。

197911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談到:“我們有些經濟制度,特別是企業的管理、企業的組織這些方面,受蘇聯影響比較大。這些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營方法、管理方法、發展科學的方法,我們社會主義應該繼承。”“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高瞻遠矚,為推動國家經濟復蘇和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以農村改革為例。19805月,鄧小平同志肯定了小崗經驗,並明確提出“使農村的商品經濟大大發展起來”。隨后,中央出台文件,認可了包產到戶。1982年到1985年,中央連續出台4個一號文件,最終確立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農村、農業改革成果顯著改善了人民生活,為經濟體制改革在城市拓展奠定了基礎。當時,城市在改革上雖然也有一定進展,但總體上仍然沿襲計劃經濟體制,存在嚴重弊病。改變城市工商業的運行體制牽涉整個經濟體制的變革,迫切需要更完整、更系統的理論指導。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鮮明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有系統地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並提出允許對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做計劃,由市場來調節。雖然十二大報告的提法仍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只是作為補充,但這是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提到“市場”,為下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礎。

1984年以后,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改革形勢的發展醞釀著一次戰略性突破。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在談到全會的中心議題時說:“最理想的方案是通過一個改革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起了很多的作用,這次三中全會能否搞一個改革文件?這個文件將對全黨起巨大的作用。”經過多方共同努力,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的一個重大成果是突破了長期以來的禁錮,要求尊重價值規律,並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概念,回答了長期困擾社會主義改革的理論問題,使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在與十二屆三中全會同時召開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同志高度評價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他說:“我的印象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198510月,鄧小平同志在回答外國媒體提問時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此后幾年,企業管理體制、貿易體制、金融體制、糧食購銷體制、對外開放體制等都進行了全方位改革。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鄧小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和改革開放的嚴峻形勢,鄧小平同志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在談話中,鄧小平同志以偉大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堅定地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基本路線,有力地回擊了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質疑。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成長即將瓜熟蒂落卻又因種種原因面臨極大風險、大多數人思想迷茫、國內外局勢錯綜復雜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堅定清醒,指明改革的方向,為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創造了良好條件。199210月,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后,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精髓

綜觀鄧小平同志關於經濟建設的論述與實踐,回顧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可以體會到,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精髓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尊重並發揮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尊重並發揮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具體表現是:第一,尊重市場主體的主體地位。尊重市場主體的主體地位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等尊重和恢復市場主體地位的改革,無不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第二,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隻有市場主體處於平等地位,各類要素資源才能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則在不同市場主體間流動,創造最大的社會財富。30多年來,非公有制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及其發揮的重要作用,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例証。第三,尊重並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是驅動市場經濟優勝劣汰、促使市場主體不斷創新,進而推動整個經濟不斷發展的基本規律。197812月,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講話提綱中寫道:企業“自主權與國家計劃的矛盾,主要從價值法則供求關系(產品質量)來調節”。第四,使市場經濟有法治的保障。法治不僅保障市場主體的產權,而且使各類市場主體對紛繁復雜的市場交易有穩定的預期,保障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索和發展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法治的重要性。

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如何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精髓在《決定》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和豐富發展:在市場主體方面,《決定》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方面,《決定》提出“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尊重並發揮價值規律方面,《決定》要求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在法治建設方面,《決定》提出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可以相信,深入貫徹落實《決定》,必將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完善,推動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