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怎樣當縣委書記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20   
分享到 :

鄧小平怎樣當縣委書記

楊東

80多年前,鄧小平在瑞金擔任縣委書記﹔30多年前,習近平在正定擔任縣委書記。雖然縣委書記的這段經歷在他們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中不算太長,但在他們記憶中卻時常浮現,被“常常提起”﹔在當地人民的心裡,更是永遠鐫刻著這兩位年輕“老書記”的身影。

他們當年是如何當縣委書記的呢?

在鄧小平的革命生涯中,曾有過近兩年縣委書記的經歷:19318月至19325月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19325月至19332月任中共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書記。盡管這段經歷在其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中較為短暫,但它不僅在鄧小平的歷史記憶中時常浮現,被“常常提起”,而且也在相關研究著述中屢次被人談及。那麼,我們不禁好奇,在動蕩的革命年代,鄧小平是如何做縣委書記的呢?

臨危受命,敢於擔當,迅速穩定局面

1931年,27歲的鄧小平臨危受命,被中共贛東特委任命為瑞金縣委書記。盡管此前已有著豐富的革命斗爭經歷,但他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來自“左”傾錯誤思想的高壓態勢﹔二是“全縣群眾不滿,干部情緒低落,全縣面貌是死氣沉沉的”局面。困難面前,鄧小平將如何打開局面?

之前的瑞金縣委書記李添富“左”傾錯誤思想嚴重,他發動的所謂肅清黨內“社會民主黨”成員的行動致使大量的革命同志含冤犧牲。據當地黨史資料記載,當時“當干部的怕戴紅袖套,因為紅袖套上要寫上自己的名字,擔心別人看見自己反遭冤枉”,人人自危的情景可見一斑。因此,一到瑞金,鄧小平便立即採取措施:一方面以贛東特委特派員的身份組成調查組,走鄉串戶,一區一鄉地深入調查,了解肅清所謂“社會民主黨”運動的情況﹔另一方面制定切實措施以穩定事態。在調查清楚之后,鄧小平決定發動群眾揭穿李添富的假面具。他先后召開了全縣黨員活動分子會議和縣、區、鄉三級主要干部會議,以大量事實揭露了李添富在肅反中的錯誤,宣布撤銷他的一切職務,拘捕公審,予以處決。同時鄧小平公開亮出自己的身份並宣布:第一,立即停止殺人。第二,已被供出名字被懷疑是“社黨分子”的一律不抓。第三,已被關押在獄的,凡是貧農、中農,一律先放掉,讓他們回原地繼續參加革命斗爭﹔凡是地主、富農,能罰錢的罰錢,然后放掉,罰不到錢的取保釋放。

正是這種決毅果敢、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使得鄧小平迅速制止了這場政治迫害,穩定了縣域的社會局面。因此,民眾都說,“鄧小平同志的措施是救命的法寶”,“鄧書記為瑞金人民除了一大害,如果不是他來了,瑞金還不知要殺害多少革命同志!”甚至有人稱鄧小平是“包公再世”。

在會昌,鄧小平同樣如此。盡管自稱“未能打開局面”,但實際上仍然在種種歷史條件限制下做到了“有所作為”。在剛剛上任的幾天之內,他就果斷處理了“靖衛團”騷擾的事情。其時,由於剛剛解放幾個月,會昌城外一些小股的國民黨地方“靖衛團”殘余勢力和散兵游勇,經常向城內放冷槍,並四處騷擾群眾。為此,鄧小平主持召開了會昌各區委書記參加的縣委工作會議,決定加強巡邏和搜索,並派出赤衛隊繼續清剿“靖衛團”殘余以穩定局面。之后,又對以地主殘余、富農、流氓組織秘密民團造謠搗鬼的反革命活動,“給予不斷的破壞與嚴重的鎮壓”。在此基礎上,在會昌縣委的領導下,“破獲了西崗、板坑、烏鴉泊三處秘密民團的組織,首要大部捉到與決殺了(概是階級異己分子)。”通過這些措施,基本保障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抓重點難點,著力恢復和發展生產

掃清了“左”傾錯誤的障礙,接下來就要穩定和鞏固成果,使縣政各項工作恢復運轉和活力。因此,隨著縣域社會秩序的漸次穩定,鄧小平開始著力於縣、區、鄉三級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恢復和整頓,選舉新的蘇維埃政府領導機構,並對建立健全司法、裁判機構,對拘捕、審訊、審判等權限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同時,為提高基層蘇維埃政府的工作效率,他決定取消村一級政府,隻在村一級設蘇維埃代表,並重新劃分各區、鄉管轄區域。

另外,為鞏固發展蘇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基層群團組織,使各方面的工作深入開展起來,鄧小平又著手建立干部培訓制度。他一方面致力於開辦干部培訓班,另一方面親自給學員講課,幫助大家提高革命覺悟和政策水平,傳授工作經驗。據縣蘇維埃政府婦女委員會主任羅志才回憶說:鄧小平同志任職后,很關心干部隊伍的成長。他經常指導沒有文化的干部,同時號召勞動婦女行動起來積極參加革命工作。在會昌,他要求各縣黨組織在工農群眾的先進分子中大力發展黨員。於是,一大批斗爭堅決、意志堅定的工農積極分子加入了黨組織,黨員隊伍迅速壯大。據1932年七、八、九三個月的黨員發展統計,會昌發展了1638名,尋烏發展了476名,安遠發展了590名。同時,為配合主力紅軍粉碎國民黨的第四次“圍剿”,鄧小平指示三縣縣委、縣蘇維埃要以沖鋒的精神迅速壯大地方武裝和擴大紅軍。由於進行了廣泛的“親勸親、鄰勸鄰”宣傳動員,加上黨員干部帶頭,廣大青年紛紛報名踴躍參加紅軍,到193211月,會昌的赤衛軍擴大到4970人,模范師為2529人,地方武裝的實力大為增強。

如何解決土地問題,是關系到蘇區生存與穩定的大事。然而,在當時的蘇區存在著“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左”的傾向,甚至提出了小孩子不分田的主張。鄧小平說:“搞土地革命,制定分地的政策。有人說小孩子不應該分地,我就對他們講,四川俗話說,三歲小子,吃死老子!小孩子吃得也不少呀,因此也應該分地。”同時,他以鄉為單位,把田分為甲、乙、丙三類,以原耕為基礎,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好壞搭勻,再按人口平均分配。對於豪紳地主的方法是:先沒收豪紳地主和祠堂廟宇的土地,然后成立分田委員會進行土地分配。分配土地時還留有1~2%的好田為紅軍公田,以作公益事業或調劑之用。分田后,由鄉蘇維埃政府發給土地証。同時特別強調不能侵犯中農的利益,對於富農也不能過分打擊。在會昌,鄧小平重新部署了分田運動,各區鄉重新組織了調查土地委員會、分田委員會,調動廣大貧苦農民參與分田斗爭的積極性,發揮貧農團和雇農工會的作用,並強調將分田運動的重點放在新區、邊區。關於查田,鄧小平反對將查田重點放在執行“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左”傾政策上,指出要將重點放在清查豪紳地主隱瞞的土地上。凡是查出豪紳地主隱瞞的土地,都要分配給貧農。

積極組織社會生產,支援革命戰爭,是鞏固和發展蘇維埃的又一重要任務。為此,鄧小平一方面強調廣大黨團員要積極帶頭行動起來搞好生產,以實際行動支援紅軍打勝仗﹔另一方面和干部一道,大力組織勞動互助,建立耕田隊、犁牛合作社、勞動互助隊等組織﹔同時積極開辦工業,發展商業貿易,恢復和發展了紙、煙葉、農具、藥材、鎢礦、石灰、夏布、硝鹽等土特產品的生產,開辦了紙槽社、紙煙廠、被服廠、硝鹽廠等廠礦。在商業貿易方面,提出了保護商人的正當利益,鼓勵商人開辦店鋪和作坊,組織人民開展地下貿易活動,偷越敵人設置的經濟封鎖線,保証蘇區和白區間的商貿交易。

為充分發動干部群眾,鞏固發展瑞金蘇區,鄧小平還十分注意加強黨的文化宣傳工作。19311025日,他創辦了中共瑞金縣委機關報《瑞金紅旗》。這是一份油印四開報紙,每期出兩版,單面印刷。該報內容相當豐富,主要欄目就有“社論”“內外新聞”“擴大紅軍”“鐵錘”等。鄧小平經常撰寫文章在該報發表,指導全縣工作。1127日,紅三軍團攻下會昌縣城后,1130日他就撰寫了一篇題為《驚人的好消息——紅三軍團攻下會昌》的評論,在《瑞金紅旗》第7期發表,把這一勝利喜訊迅速告訴全縣人民,號召全縣工農群眾乘勝前進,“向反動勢力進攻得到更大的勝利”。

實事求是,注重踐行群眾路線

鄧小平擔任中央蘇區縣委書記之際,正值“左”傾思想佔據領導地位之時。無論是土地分配問題還是革命戰略問題,鄧小平都與“左”的思想有著分歧。他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反對不切實際、不合理的政策。鄧小平從蘇區實際出發,提出根據地的邊緣區和中心區應有所區別,地方紅軍不宜全部編入正規紅軍,更不贊成所謂“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不切實際的口號。在推銷公債、征集糧食問題上,鑒於蘇區群眾負擔太重的實際情形,鄧小平認為在推銷公債、退還公債和借谷子工作中,不宜提出過高指標,紅軍應到白區打土豪籌款。無論環境如何,鄧小平都始終堅持注重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方式與工作作風。一如他后來所說:“比較正確地說,我是實事求是派。”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注重實地調查。因此,實地調查是鄧小平在縣政工作中一直都強調和遵循的方法。對於一些看似確定的事情,他也堅持調查之后再作處理。1933年初春,鄧小平在會昌基層察訪時,被告知擔任區蘇維埃主席的朱秀歧“妄想叛變通敵”﹔保衛局也前來報告說,“朱秀歧帶槍逃跑,保衛局已派人把他抓回來”﹔隨行的人也認為是“天上下雪地上白”的明擺著的事實。應該說在當時的會昌,關於叛變通敵的情形是較為常見的。會昌縣委的報告稱,當時“黨內對於保守太平享樂(中心區)悲觀失望,(邊區)以及動搖恐懼,害怕斗爭,消極怠工的現象,非常嚴重。”但是即便如此,鄧小平依然強調先調查后再作處理。為此,他親自到朱秀歧的家鄉芙蓉寨調查,結果發現是子虛烏有的事。鄧小平不僅明察,有時也會暗訪。據原蘇區會昌縣筠門嶺區兒童局長朱仲友回憶說,鄧小平曾有一次裝扮成小商販暗訪兒童團,結果因未被識出而被押往區政府。

在會昌任職期間,針對不少蘇維埃干部存在的工作方法粗暴、消極怠工、貪污腐化、官僚主義等現象,鄧小平強調要密切聯系群眾,注重踐行群眾路線,對於貪污腐化和消極怠工分子要給予嚴厲打擊。在他看來,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一個最基本的環節,就是看能否把大多數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實行對敵斗爭,大多數群眾發動起來了,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正是出於這一理念,他對干部群眾的生活極為關心,經常抽空到老表家去走走,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傾聽他們的意見,幫助干部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在會昌時期還實行了“共產主義禮拜六”制度。每逢周末他就帶領干部到鄉村幫助紅軍家屬進行耕田、插秧、收割等勞動。在勞動時,他們通常將寫有“共產主義禮拜六”“實行優待紅軍條例”的旗子插在田埂上,一邊勞動一邊唱著:“共產兒童團,實行禮拜六,幫助烈軍屬,多做半天工。”通過開展“共產主義禮拜六”活動,一方面解決了紅軍家屬的困難,同時也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一心扑到群眾工作上,自己的生活卻艱苦朴素,是優秀共產黨員的標志性特征之一,鄧小平也不例外。在瑞金時期,他住著與老百姓一樣的民房,有時甚至住祠堂、廟宇。在瑞金的十多個月裡,先后遷居五六次。他常穿的是粗衣棉布的中山裝,吃的也與大家一樣。鄧小平有一條用了好幾年的花格毛巾,盡管已經單薄無毛了,卻仍然完整無損。身邊工作人員通過留心觀察,發現他不是擰毛巾而是用兩手擠。鄧小平有一條灰黑色褲子,一直縫縫補補,結果褲子越穿越短,但他依然穿著它走村串戶。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中寫道:鄧小平在蘇區,一個人,一匹馬,一個警衛員兼馬夫,輕騎簡從,就這麼在瑞金、會昌一帶那麼大的區域內來來回回。“父親這個人,最不講排場,反對繁瑣哲學。這種一人、一馬、一警衛的習慣,他一直保持到抗戰開始。”

在鄧小平擔任縣委書記期間,盡管面臨著繁重而復雜的任務,但是他以決斷果敢、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迅速扶正壓邪、穩定人心,隨后又積極開展各項工作,並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幫助解決人民群眾的切身問題,因此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也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人們所熟知和認可的小平風格。1931年,當毛澤東來到瑞金見到鄧小平時,高興地抓著鄧小平的手用力搖晃了幾下說:“很好!很好!瑞金的父母官啊!”1972年秋天,鄧小平因“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下放江西時來到瑞金,瑞金縣的同志對他說:“你是我們瑞金的老縣委書記!”這句話令鄧小平感動不已。他沒想到,在他蒙冤遭受打擊的時候,老區人民還惦念著他。一聲深情的“鄧書記”,既是鄧小平工作方式和態度風格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回響,也是對鄧小平擔任縣委書記時期施政成效的贊許和肯定。

(來源:《新湘評論》2015年第07期)

習近平這樣做縣委書記  

張偉

 河北正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北京以南240公裡,石家庄以北15公裡。

上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已經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卻還在“割資本主義的尾巴”。人們依舊習慣於敲鐘下田、吹哨上班,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產窮縣”。

渴望改變、渴望富裕成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聲。

就在此時,習近平同志來到了正定。從此,他與正定40萬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奮斗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帶領正定人民走向繁榮富裕的康庄大道。

習近平同志初到正定時擔任縣委副書記,分管農村經濟、精神文明建設、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等工作。19837月,他擔任縣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帶領全縣人民大膽改革,沖破了“經濟上農業單打一,農業上糧食單打一”的模式,實施改革興縣、工業興縣、科技興縣、人才興縣、文化興縣、旅游興縣,走“半城郊型經濟”發展之路。由此,正定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熱潮,全縣上下形成了“黨風正、干群和、干勁大、碩果豐”的大好局面,正定甩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開始步入發展快車道。

勇於解放思想,大力發展經濟

到正定以后,習近平同志沒有坐在辦公室,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每一位同志請教。

習近平同志通過調研很快發現,這個全國聞名的高產縣竟有不少農民連溫飽都不能保証。1981年底,正定的工農業總產值20673萬元,人均年收入僅148元,每天合4角錢。

“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習近平同志認為,高征購造成了正定農業結構比例失調,必須及時糾正。習近平同志和時任正定縣委副書記呂玉蘭一起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如實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存在的困難。1982年初夏,上級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后,決定把正定糧食征購任務減少2800萬斤,初步緩解了正定農民口糧緊張問題。縣長程寶懷高興地對習近平同志說:“你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老百姓吃飽了,還想富起來。要從根本上貫徹中央把工作重點迅速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精神,還必須在解放思想上做文章,找路子。

在習近平同志的推動下,縣委和縣政府經過認真討論、反復研究,確立了“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工作思路,決定在經濟落后、生產條件差、農民生活水平低、離縣城較遠的裡雙店公社搞“大包干”試點。

19831月,正定下發了包干到戶責任制辦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戶,承包后5年或更長時間不變。在經營管理上,堅持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原則。“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廣,在河北省開創了先河。正定經濟騰飛的基礎由此奠定。

19844月,在正定改革如火如荼時,習近平同志牽頭制定了縣委工作大綱,要求大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好兩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經濟起飛。1985年,立足國家發展的總體要求,縣裡又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正定經濟“三步走”發展目標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依托城市、開發智力、發展經濟、致富人民”的發展方針。正定這隻古老的鳳凰,浴火重生,開始走向新的輝煌。

內外招賢納士,助力經濟騰飛

習近平同志說,“人才是發展經濟的根本,應該把人才的開發視為戰略重點來抓。沒有人才,民不能富,縣不能強,翻兩番的目標就不能實現。”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大念“人才經”,禮賢下士,愛才敬才,聚才用才,充分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根據習近平同志提議,1982年,正定對全縣知識分子進行三次大普查,對各行各業技術人才進行登記造冊,建立了正定有史以來的第一本“人才賬”。同年11月,正定下發了《關於發揮知識分子作用,改善知識分子工作和生活條件的規定》,給各類人才安心工作、獻計出力吃了定心丸。

對於人才,習近平同志說,看待人才貴乎正,使用人才貴乎當,培養人才貴乎周,招聘人才貴乎廣,才集賢眾,方能振興經濟。習近平同志打破用人框框,廣招四方賢士,採取一系列動作,博攬英才,起用良才,引進外才。

習近平同志認為,不僅要識才、用才,更要養才、育才。正定積極開展在職干部文化補習、知識更新工作,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實用人才。

習近平同志多次在縣干部大會上要求各級干部樹立新的用人觀,以人才促進發展。隨著各類人才聰明才智的發揮,正定經濟開始加速發展。1983年,正定工農業總產值27781萬元,比1979年增長63.3%,年均增長10.3%

挖掘歷史文化,實施旅游興縣

如何挖掘潛力,使正定經濟發展的根須從其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汲取更多營養,是習近平同志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意識到,正定古建筑集中,交通發達,地理位置優越,在今后發展中要弘揚正定歷史文化、凸現古城特色,要讓古建從沉睡中復蘇,重放光彩。他提出了旅游興縣、帶動“三產”、服務省會,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庄最近的旅游窗口的思路。

習近平同志多次找到河北省委,詳細匯報正定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思路,省直有關部門隨后向正定撥出古建修繕專用款172萬元。利用這筆錢,正定對隆興寺方丈院、天王殿等進行了修繕和彩繪,建了停車場,將這座千年古剎修成了一個旅游景區。正定旅游業逐漸發展起來。1985年,到正定旅游的人數突破50萬。

1983年,中央電視台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尋找地方政府共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基地。習近平同志敏銳地看到了商機,馬上派人與中央電視台聯系,很快達成協議,由正定縣無償提供場地,中央電視台投資搭建。

19868月,歷時18個月,耗資350多萬元、總建筑面積37000平方米的“榮國府”景區順利竣工。1987年,隨著電視劇《紅樓夢》的播出,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當年有130萬人次前來參觀游覽,門票收入就達221萬元,旅游收入1761萬元,很快就收回了投資。“榮國府”景區極大地帶動了正定旅游業的發展,開創了旅游業“正定模式”。

重視智力投資,大力發展教育文化事業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教育,他說:“教育是立國之本,是富國強兵之路,人人有責,必須抓好。”

1982年,習近平同志到任不久,就對全縣學校危房進行了一次普查,發現200多所村小學共有3590平方米危險校舍,上萬名學生趴在水泥板、土台子上上課,4萬名學生自帶板凳。

1984年,正定籌措187萬元資金,對1020間近15000平方米危房進行了維修,購置桌凳3000余套,有16個村為學校蓋了教學樓,很多被擠佔的學校操場又重新騰出歸還了學校。

198310月,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教育要改革,要改而不亂。根據這一原則,縣裡將民辦教師工資列入干部工資序列,較好地解決了民辦教師待遇和拖欠教師工資問題,使廣大教師特別是民辦教師深受鼓舞。縣裡還積極推行教師聘任制、考核制,打破鐵飯碗,全縣2985名專職教師中有2833名達到了聘任資格,增強了教師隊伍的上進心和責任感。

在抓好教育的同時,習近平同志還狠抓精神文明建設。他提出,要以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教育為核心,抓黨風帶民風,抓縣城帶農村,抓典型帶一般,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狠抓環境淨化、綠化、美化工作,整頓公共秩序,擴大文化活動陣地,讓文明之風吹進每個家庭院落,讓文明之花開遍正定大地。

加強黨的建設,強化組織保障

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加強黨的建設。他指出,要擺正黨的建設和“四化”建設的關系。忽視黨的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會給黨的事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少數黨員、干部存在違法亂紀、貪污腐敗、作風渙散等問題,非下大力氣抓好不可。

習近平同志要求組織部門摸清全縣黨組織和黨員的基本狀況,正確分析不同時期入黨的黨員的思想特點和主要問題,並要求各級黨組織認真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根據習近平同志的意見,正定開展了針對黨員的“三個教育”:一是新時期建黨綱領的教育,二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三是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教育。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領導班子建設,要求切實解決好領導班子的四個問題:一是解決好政治路線、政治立場問題﹔二是解決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三是解決好黨的組織生活不健全、不正常問題,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四是解決好班子渙散、軟弱問題,要敢於堅持原則,敢於抵制、糾正不良傾向和歪風邪氣。

198312月,在習近平同志主持下,正定縣委出台了《關於改進領導作風的六項規定》,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總攬全局,抓大事,謀大勢﹔反對官僚作風,注重工作實效﹔搞好班子團結,維護班子統一﹔堅持以身作則,不搞不正之風﹔努力加強學習,不斷提高領導水平﹔樹立雄心壯志,為“四化”創優爭先。

習近平同志對基層領導班子建設一抓到底。19843月,習近平同志在縣委會議上指出,大隊領導班子,要有黨性、有魄力,不能守舊,要勇於創新。開創農村商品生產新局面,必須大刀闊斧調整農村基層領導班子。選拔農村領導班子要實行“青中選優”,把黨性強不強、能不能帶領群眾致富,作為選拔的重要條件。

隨后,正定開始大規模調整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班子。調整后,班子平均年齡降到33.1歲,高中和初中畢業生佔到了86.5%,有經濟頭腦、懂商品生產的干部佔到41.3%,干部結構趨於合理。新干部上任后,勇於改革,努力開拓,在發展商品生產的大道上邁出了新的步伐,農村工作出現了新的氣象。群眾高興地說:“新班子有本事、有勁頭,農民盡快致富有奔頭。”

謙遜朴實,尊老敬賢

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不僅靠他過人的膽識、務實的作風和忘我的工作打動了干部群眾,更以坦誠朴實、謙虛謹慎、實事求是、親切和藹的為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習近平同志在正定的3年多時間裡,睡在辦公室。他的床鋪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兩條長凳支起一塊木板,鋪上一條打滿補丁的舊褥子。

習近平同志總是在機關食堂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他說,“吃大鍋飯”好。一是可以邊吃邊聊,相互交流﹔二是可以互相監督,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三是可以邊吃邊談工作。可謂一舉三得。他在生活上不搞特殊,上級來人都是用正定的傳統飯菜招待,如扒糕、豬頭肉、餛飩、缸爐燒餅、蕎麥面饸饹。這就是習近平同志常說的“正定宴”。

習近平同志在吃上十分簡朴,在行上也總是輕車簡從。隻要不出城關,他就騎自行車。他對身邊的同志說,騎車有三個好處:一是鍛煉身體,二是接近群眾,三是節約汽油。

習近平同志對自己要求嚴格,但對老同志卻“網開一面”,格外照顧。他曾在多個場合說,老干部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沒有他們過去的奮斗和無私的奉獻,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老干部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一定要懷著深厚的感情對待老干部。尊老敬賢,絕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實實在在地見之於行動。要學習老干部的堅強黨性,繼承老干部的優秀品德,發揚老干部的優良傳統,善於汲取老干部的寶貴經驗,熱情照顧好老干部的晚年生活。

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與正定人民朝夕相處,為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嘔心瀝血……他用心血和汗水,在正定大地上書寫了一部青春無悔的感人詩篇。

如今的正定已成為河北省的經濟強縣,正定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闊步前進。經濟發展了,事業進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正定人民沒有忘記為此而奮斗過的老書記——習近平同志,正定人民的心裡永遠鐫刻著這位年輕“老書記”的身影。

(來源:《新湘評論》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