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4-05   
分享到 :

鄧小平與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

史曉雷

鄧小平同志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對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系列論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

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

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不易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現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一句話,放在40多年前,卻具有極大的解放思想之意義。

1975年,周恩來病重期間,鄧小平受命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其中,對中科院的整頓是鄧小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的提議下,由胡耀邦、李昌、王光偉到中科院主持工作,他們從科技路線、知識分子政策等方面著手整頓,最后形成了《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當年9月,鄧小平在聽取該匯報意見時就說,科研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后腿﹔他特別提及數學家陳景潤和物理學家黃昆,談到知識分子落實政策和用非所學的問題。籠罩在知識分子心頭的陰霾漸漸散去,廣大科技人員開始自我覺醒,這些都為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打下了思想基礎。

1975年,鄧小平就慎重思考了恢復高考問題。19777月,再次恢復工作之后,鄧小平自告奮勇主管科技與教育工作,並很快組織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正是在這次座談會上,與會專家的建議與鄧小平的想法不謀而合,隨即恢復高考提上日程。當年848日,鄧小平主持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從當年開始恢復高考,高等院校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通過高考招生,不再搞群眾推薦。教育部隨即在當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招生工作會議,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枷鎖,決定恢復高考統一考試制度。19771112月,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舉行了我國高考史上唯一 一次在冬天舉行的高考,它改變了千千萬萬學子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19759月,鄧小平在聽取《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時明確談道:“科技人員是不是勞動者?科學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匯報提綱》提出的科技工作要正確處理的六個關系中,第二個是“生產斗爭與科學實驗的關系”,其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研要走在前面,推動生產向前發展……沒有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也就不可能有工業、農業、國防的現代化”。

鄧小平再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19783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兩條紅色標語橫貫會場,其中一條就是“樹雄心,立壯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在開幕式上,鄧小平了重要講話,談了三個問題,其中最重要、影響也最深遠的是第一個問題,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鄧小平從科學技術同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關系出發,論証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科學技術不但是生產力,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既然承認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那麼科學技術工作者自然是勞動者,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全國科學大會的重要意義,就是解開了知識分子頭上的枷鎖,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賽先生”重新受到人們的尊崇,也為后來的真理標准大討論奠定了輿論基礎。

正如閉幕式上郭(沫若)老所言:“春分剛剛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競爭力已經成了國家綜合實力較量的重要籌碼,鄧小平對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19853月,中國中央通過了《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快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步伐。19863月,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王大珩、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聯名向中央領導同志寫信,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當天就在信上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在鄧小平的推動下,1986年黨中央、國務院轉發了我國第一個關於高技術研究和發展的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因其源於19863月,故后來通稱“863計劃”。

19889月,鄧小平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並在當月的一次談話中再次強調。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同時提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與教育”。

1975年全面整頓到1992年南方談話,從決策恢復高考到全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到“第一生產力”,鄧小平念茲在茲的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技人才的培養以及它們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關系。讓我們為實現科技強國之夙願,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來源:《學習時報》20174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