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陳雲的思想研究綜述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14   
分享到 :

新時期陳雲的思想研究綜述

遲愛萍

陳雲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過許多重大貢獻。對陳雲生平與思想的研究,是黨史和國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新時期以來,國內不少學者對陳雲的思想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研究狀況概述

研究陳雲的思想是從198011月《陳雲同志文稿選編》(1956-1962年)在黨內發行后,逐步拓展開的。至今其研究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研究初步發展階段:198011月至1983年底。

198011月和19824月,由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編輯的《陳雲同志文稿選編》(以下簡稱《文稿選編》)1956-1962年卷和1949-1956年卷,經中央書記處批准,在黨內發行。這兩部《文稿選編》具有深刻的理論性和鮮明的實踐性,為正在進行的經濟調整工作和全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陳雲生平與思想的研究就是從研究這兩部《文稿選編》開始起步的。

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課題是陳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濟思想中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方針和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經濟管理、經濟工作方法等問題。1981年,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了鄧力群《向陳雲同志學習做經濟工作》一書,該書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三十幾年的經驗,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80年代初期改革實踐中的問題,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陳雲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是這一階段最權威的研究成果。另外,有林、趙少平、王夢奎合著的《我國經濟建設中的若干原則問題》,也是這一時期出版的重要著作。同年,由中國財經出版社出版的王琢、黃菊波所著《國力論》是對陳雲著名國力制約建設的理論方法的專門性的研究著作,對陳雲“國力論”產生的背景、在實踐中的發展與運用,以及所含的理論內容,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是目前所見的唯一專門闡述陳雲“國力論”的著述。這一階段學術界還出現了一些有價值的文章,如關夢覺的《陳雲同志經濟思想初探》(《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4期)等。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經濟性研究較多,政治、哲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學習體會、宣傳類型的文章較多,理論研究性的成果較少﹔個別觀點的研究較多,總體性研究較少。

二、研究深化發展階段:1984年至19865月。

19841月和7月,《陳雲文選》(1926-1949年)和(1949-1956年)相繼出版,陳雲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之所以稱這一階段為研究深化發展階段,是因為對陳雲思想的研究無論從深度還是從廣度上都有所發展。對陳雲思想研究的深度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黨建著述較多。1983年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隨即,第一期整黨在部分單位開始。由於《陳雲文選》(1926-1949年)集中反映了陳雲關於黨的建設、特別是組織建設的卓越思想,因而不少理論工作者結合整黨,對於陳雲的黨建思想進行研究,使這方面的著述處於領先地位。代表性的文章有陳野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思想武器》(《紅旗》1984年第7期),劉武生《陳雲同志對黨的建設的理論貢獻》(《天津師大學報》1985年第1期)等。

第二,經濟、哲學思想的研究與前一階段相比有所提高。集中反映在一些文章由單純闡釋陳雲的思想轉為從歷史和理論兩個角度去評價和論述。如關夢覺《陳雲同志經濟思想》一書,從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高度,對陳雲研究經濟問題的方法和經濟思想核心以及杰出貢獻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結合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裴元秀、楊榮坤合著的《陳雲財政論著淺談》是一本專業性較強的、首次集中論述陳雲財政思想的專著。朱小迅《用比較法作決策》(《紅旗》1985年第7期)、鄭實《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紅旗》1984年第5期)等文章,都對陳雲哲學思想的某一個方面作了較為透徹的論述。

第三,出現了部分質量較好的《陳雲文選》輔導性讀物,包括匯集成冊的論文集和典釋性讀物。這些書對於輔導廣大群眾學習《陳雲文選》起了一定的作用。

對陳雲思想研究的廣度主要表現在研究面有所拓寬:

1.對陳雲早期革命實踐活動與思想的宣傳與研究。1985年正值遵義會議50周年,《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分別刊載了陳雲1935年所著《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和《隨軍西行見聞錄》。研究陳雲早期活動的文章有,黃甲元《“四保臨江”的戰略戰術思想研究》(《通化師院學報》1984年第2期),王禮琦《蘇區職工運動的正確指導思想》(《人民日報》1984316)等。

2.對陳雲文藝思想的研究。1983年末,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了《陳雲同志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報刊上陸續出現了有關研究文章,如《陳雲同志與評彈藝術》(《紅旗》1984年第13期),《做一個名副其實的黨的文藝工作者》(《實踐》1984年第8期)等。

3.發表了一些老同志的回憶文章。如肖勁光《回憶和陳雲同志在一起的歲月》,唐凱《堅持斗爭扭轉戰局》,薛暮橋《運籌帷幄之中,——回憶陳雲在建國初“三大戰役”中的情況》等。這些老同志以自己與陳雲同志一起工作過的親身經歷,生動地敘述了陳雲的革命實踐活動,為這一階段的陳雲研究作出了貢獻。

三、研究全面發展階段:19866月后迄今。

19866月,《陳雲文選》(1956-1985年)出版。這本文選收入陳雲自“八大”以來30年間的主要著作,對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和若干重大問題,對現實問題有著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因而,這一階段研究狀況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理論研究與現實密切結合,比較集中研究的課題都與當時的現實問題緊密相關。

第一,有關經濟體制改革思想的研究。1984年,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向城市推進。在經濟體制改革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的同時,對陳雲經濟體制改革思想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對陳雲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思想和“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模式的研究。如苗長發《“籠子”和“鳥”:宏觀管住,微觀搞活》(《經濟日報》1986621),高路《關於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主體——補充”模式的斷想》(《黨的文獻》1988年第6期)等。

第二,關於有計劃按比例、綜合平衡思想的研究,重要成果集中於1991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陳雲論著研究論文集》之中。

第三,關於黨風建設思想的研究。黨風問題一直是新時期群眾關心和議論的熱點問題。質量較高的研究文章有朱佳木《重溫陳雲同志關於新時期黨風的論述》(《人民日報》1991610),籍傳厚《論陳雲同志新時期黨風建設理論的重要貢獻》(《晉陽學刊》1992年第6期)等。

這一階段的研究表現出這樣的特征:

從研究對象而言,呈全方位態勢。陳雲的論著基本可以概括為哲學論著、經濟論著、黨建論著三大部分。第一階段,經濟論著的研究是重點﹔第二階段,黨建論著的研究是重點﹔從第三階段來看,這三大類的研究基本持平,經濟論著的研究稍有突出。第一階段的研究僅涉及到陳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活動和思想﹔第二階段向前延伸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三階段由於《陳雲文選》(1956-1985年)卷的出版,研究時限向后擴展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至此研究領域從時空上全部拓開。

從研究成果而言,呈多樣化狀態。一是出現了體系性論著。如陳光林《陳雲經濟工作領導方法與藝術》和《陳雲經濟思想研究》、王杰《陳雲經濟論著研究》、劉鳳岐《陳雲經濟思想研究》,這些論著與前一階段的論著相比,可以說是對陳雲某個方面思想的研究,已從局部跨入整體,更加系統和全面化了。二是出現了包含陳雲在內的領袖群體研究論著。如由高狄主編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著作大辭典》,衛興華、洪銀興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論》等。三是出現了回憶性文集。如《陳雲與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出版),《陳雲同志和評彈藝術》(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出版),四是出現了研究綜述文章。

從研究方法和形式而言,內容更加豐富。研究方法除闡釋性、論析性研究之外,出現了高度概括的綜合性理論研究論文。如歐陽斌《陳雲哲學思想初論》(《東岳論叢》1988年第2期),許慶朴《陳雲經濟理論體系探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等。研究形式由個人單獨研究到出現群體性交流的研究討論活動。如19906月,中國管理科學院在北京發起召開的“陳雲同志論著研討會”﹔1991年,上海文聯、文化局和上海曲藝家協會聯合召開的“陳雲同志‘出人、出書、走正路’指示發表10周年文藝理論研討會”等。此外,還成立了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19894月,中央正式批准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設立陳雲研究組,從而使對陳雲生平與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專業化了。

主要研究問題綜述

一、陳雲經濟思想研究

(一)對陳雲經濟思想體系和特點的概括及評價

理論界普遍認為,陳雲的經濟思想是成體系的完整學說。不少學者嘗試著從總體上對陳雲經濟思想體系作出科學概括。由於考慮問題的邏輯角度不同,劃分方法也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從陳雲經濟思想內容本身去概括,把陳雲經濟思想概括為十個方面:(1)建設有利於人民的社會主義經濟。(2)國營經濟為主體,發展多種經濟形式。(3)國民經濟要有計劃按比例發展。(4)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5)建設規模要與國力相適應。(6)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建設。(7)搞好國民經濟綜合平衡。(8)必須講求經濟效益。(9)積極慎重地利用外資。(10)經濟和政治互相配合。

二是從經濟學理論框架方面去概括,把陳雲經濟思想體系概括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經濟結構、經濟管理、建設方針、經濟工作方法五個方面﹔還有的概括為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理論、農業發展理論、社會主義再生產理論、社會主義流通理論、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經濟效益理論、計劃理論、綜合平衡理論、經濟改革理論九個方面。

三是從宏觀視角將陳雲經濟思想體系的框架擬為國力論、國情論、求實論三大部分。

與此相適應的是,對其經濟思想特征的總體把握。如石世印《試談陳雲同志經濟思想的主要特征》一文,將陳雲經濟思想的主要特征概括為四個字即“實”、“穩”、“活”、“細”。其中“實”是陳雲經濟思想的根本特征。還有的學者將陳雲經濟思想的特征概括為理論與實踐的辯証統一、探索與決策的辯証統一、創造與實踐的辯証統一三個方面。

對陳雲經濟思想的評價是與對他本人的評價緊密相聯的。比較典型的說法有:(1)陳雲是當代杰出的經濟學家,不僅理論造詣很深,而且有豐富的領導經濟工作的實踐經驗,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典范。(2)陳雲是一貫保持清醒頭腦的經濟實踐家,在經濟工作的幾次“左”傾浪潮中,他始終堅持科學態度,從不放棄經過自己周密調查、反復思考形成的切合實際的觀點,表現了具有高度黨性原則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3)陳雲善於在歷史的重要關節點,針對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及時提出正確方針與對策。他的許多觀點和主張都已被實踐所証實。(4)陳雲的經濟論著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是一面旗幟,樹經濟科學一代新風,在中國現代經濟思想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關於綜合平衡和有計劃按比例的思想

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與綜合平衡是陳雲在領導經濟工作中思考最多的問題,自然也就成為學術理論界的一個研究熱點。

對於綜合平衡理論的提出時間,學術界有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綜合平衡理論的基本框架在1954年陳雲的《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幾點說明》中已經形成。盡管陳雲當時未提出“綜合平衡”這一概念,但事實上已經有了綜合平衡的基本理論內容。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早在建國初期,綜合平衡理論就已經初步提出,表現在195033,陳雲代政務院起草的《統一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和310他為《人民日報》寫的社論《為什麼要統一財政經濟工作》等文章中。盡管對綜合平衡理論最初形成的時間各持己見,但都明確認為,19571月陳雲所作《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著名講話,標志著財政、信貸、物資綜合平衡理論的形成。

學者們在論述陳雲綜合平衡理論時,大都闡述了他關於綜合平衡的關鍵在於財政平衡的思想。有的學者針對近年來經濟學界一些同志提出的“赤字無害”論特別指出,陳雲關於財政收支平衡在綜合平衡中的關鍵作用的觀點,需要深入研究和領會。

有的學者對陳雲“緊平衡”思想進行探索。認為陳雲在五六十年代根據我國生產力落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完善的基本國情,從總量和結構各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平衡問題,指出平衡的基本狀態不是寬鬆的而是緊張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之間的平衡是“緊平衡”,建設規模和國力之間的平衡是“緊平衡”。有論者認為,陳雲不僅提出了平衡問題的理論框架,而且提出了組織平衡的操作思路——從短線入手,這是很有膽識的見解。因為,當時圍繞平衡是從長線出發還是從短線出發的問題,黨內有過“積極平衡”和“消極平衡”之爭,這場爭論說到底是在綜合平衡中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的問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已証明,陳雲的“短線平衡”觀點是正確的。有論者指出,陳雲“緊平衡”思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的宏觀控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於陳雲的綜合平衡理論的評價,有的論者說,這是陳雲經濟論著的精髓,也是我國經濟建設極其重要的指針﹔這一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和計劃理論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探討出來的一個旨在調節和控制宏觀經濟按比例發展的重要方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理論,是陳雲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大理論貢獻。還有的論者說,這一理論是客觀經濟規律的反映,但萌發、形成於50年代五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時期,因而需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在陳雲的經濟思想中,綜合平衡理論和有計劃按比例理論是緊密相聯的。因而,學者們在研究綜合平衡理論時也滲透著對有計劃按比例理論的研究,反之亦然。從二者關系出發,論者們最普遍持有的一個觀點是:綜合平衡的實質是按比例,並由此將陳雲平衡與按比例相關的觀點歸納為六個方面:(1)平衡是合比例的重要標志。(2)平衡不平衡是經濟穩定或不穩定的界限。(3)沒有整體的平衡就不是有計劃的經濟。(4)綜合平衡就是按比例。(5)調整的實質就是實現平衡。(6)按比例發展是最快的速度。

(三)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

陳雲是較早認真研究並提出我國經濟體制問題的領導者之一。因而,陳雲的經濟體制改革思想是研究較為集中的一個領域,主要圍繞兩個問題進行:

1.八大前后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設想

1956年黨的八大前后,我黨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最初探索,陳雲在這一探索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1)提出了重要的改革思路。主要有五點:第一,堅持經濟體制上的大集中、小分散,把集中與分散正確地結合起來。第二,把大計劃小自由結合起來。第三,堅持經營方式的有統有分,把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結合起來。第四,講求經濟效益,實行經濟核算。第五,反對資本主義思想腐蝕,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有人則從所有制結構、經營方式、經濟體制三方面,將陳雲的改革思路簡明地概括為“統”“分”結合和“放權讓利”兩個方面。(2)提出了完整的改革模式。研究者們一致認為,1956年,陳雲在“八大”講話中所提“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思想,直接反映了他在50年代后期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總體格局的認識,展現了在社會主義經濟運動總過程中三個相互聯系的根本問題,即:社會主義的經濟結構﹔建立在這個結構基礎上的計劃生產﹔統一的市場。對這一理論模式,研究者從不同角度作了評價,主要觀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符合中國的國情。第二,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發展史上是一個新的構想。第三,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思路的形成,具有啟發和先導作用。

不少研究者認為,陳雲50年代后期對經濟體制改革實踐的貢獻還表現在,他1957年就對我國的某些具體的經濟體制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許多至今尚有重要意義的見解。這些見解直接反映於他在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以及他主持起草的關於改進工業管理體制、商業管理體制、財政管理體制的三個規定中,包括為四方面內容:在計劃管理方面,需要減少指令性的指標,擴大企業主管人員對計劃管理的職責﹔在企業的管理權限方面,調整企業的隸屬關系,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一部分企業下放給省市自治區領導,作為地方企業,為此還規定了相應的物資分配、利潤分成等方面的權限,擴大地方的權力﹔在財務管理制度方面,主張國家和企業實行利潤分成,並且指出企業在使用分成所得的時候,必須把其中的大部分用於生產事業方面,同時,適當地照顧到職工福利方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除廠長、副廠長、主要技術人員以外,其他一切職工均由企業負責管理,企業有權在不增加職工總數的條件下自行調整機構和人員,增加地方的管理權限。

2.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關於計劃與市場的關系

1)這一理論提出的客觀依據,多結合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特征、國情、經濟建設實踐等方面的認識。(2)往往是將陳雲的論述,與正在進行的改革實踐結合在一起來進行的。

(四)農業發展思想

1.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思想的研究

陳雲有關農業問題的思想有一個主體思路:從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我國的農業問題,把農業始終看作是從事各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做出各種戰略性決策的基礎。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農業關系到國家政治安定和人民政權的鞏固。第二,農業對國家經濟建設有很大的約束力。第三,農業對國家財政收入有著很大的影響。第四,農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城市的繁榮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

還有專文闡述陳雲的農業戰略思想:第一,把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集體生產與分散經營的關系、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關系、農業機械化和科學利用現有人力、物力、財力的關系。第二,在生產領域中,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政策﹔在分配領域中,統籌兼顧,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在流通領域中,執行有利於發展生產的價格政策,貫徹等價交換原則,使貨暢其源。

2.對統購統銷政策的研究

學者們對這一政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作了研究,對這一政策作出了肯定的評價。認為這一政策是解決當時落后的農業生產與工業化之間的矛盾的有效方法,是正確的決策,也是陳雲的貢獻所在。它在解決糧棉供需矛盾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在我國當時情況下保証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項重大政策。在統購統銷政策的實行和不斷完善過程中,陳雲在理論上的最大貢獻體現在他所闡述的三項原則上:第一,要同時抓好統購和統銷兩方面的工作。第二,制定公道的價格與購糧指標。第三,組織工業品下鄉,促進農民多賣糧食。但也有人認為,統購統銷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政策,是暫時的選擇。

3.對糧食和糧食工作論述的研究

有人將散見於《陳雲文選》各篇中有關糧食問題的思想綜合在一起,從強調糧食的重要意義的角度作了綜述:第一,國家掌握足夠數量的糧食和紗布,是穩定市場、控制物價的主要手段。第二,從農業特別是糧食的發展制約著整個經濟建設規模的角度出發,強調糧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最重要的問題。第三,10億人口吃飯穿衣,是我國一大政治問題,有糧則穩,無糧則亂﹔糧食定,天下定。論者認為,陳雲關於糧食工作的思想,對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五)國情論與國力論思想

從中國國情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陳雲經濟論著中的基本思想,國情論與國力論是這一基本思想中的兩個重要理論支點。

國情論思想是由毛澤東創立,由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二代領導集體完善、豐富和發展起來的。其中,陳雲關於“國情論”的論述是較為豐富的,理論界有兩種概括:

一種是三點論:第一,中國是一個10億人口、8億農民的農業大國。第二,中國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第三,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農業大國。

另一種是六點論:第一,國土廣大、資源豐富。第二,工業基礎薄弱,地區分布不合理。第三,農村人口佔80%,而且耕地少。別的國家沒有這麼多人,沒有這麼多農民。第四,一方面我們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20年,即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個矛盾。搞現代化用人少,就業難。我們隻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四化。第五,我們實現現代化有兩個“基礎”:現有工業是物質基礎,現有技術人員是知識基礎。第六,我國人口多,提高生活不容易。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陳雲防止建設規模超過國力的制約方法進行了研究,並將其概括為六點:第一,搞好財政收支、銀行信貸收支的平衡,從價值形式上首先制約住擴大再生產的規模,使建設規模與財力相適應。第二,在物資供應上,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再基建的原則排隊使用,並適當地留有一定的余地,確保建設項目的物資供應。第三,外匯收支平衡,即對外貿易的出口進口大體持平。第四,要重視農業發展狀況對建設規模的巨大約束力,以農業的負擔能力來決定生產擴大的規模,應按農、輕、重的順序安排再生產的比例。第五,堅持做到社會總需求的增長速度與社會總供給的增長速度大致適應,以生活資料的可供總量為依據來確定非農產業勞動力的增長幅度,從人力上制約建設規模的增長幅度。第六,基本建設的規模和國家財力物力之間的平衡,不僅要看當年,而且還要瞻前顧后,避免陡升陡降,造成大起大落。

還有人指出,陳雲根據我國組織社會主義擴大再生產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一條擴大再生產的新路子,即在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和途徑上,應以挖潛、革新、改造為基本方式,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這條新路子正是以陳雲所分析的“國情”和“國力”為依據的。

二、陳雲黨建思想研究

(一)關於對黨建理論的貢獻問題

研究者從對毛澤東建黨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角度,將陳雲對黨建理論的貢獻概括為五點:第一,他在1939年寫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中第一次提出了共產黨員的6條標准,把黨的思想建設的內容具體化了。第二,明確指出了組織建設的總原則是,組織建設要保証政治路線的實行。第三,一貫強調用民主集中制統一黨的意志和行動。第四,講究用人之道,把毛澤東建黨學說中關於干部隊伍建設的理論進一步系統化、具體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第五,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命題,把黨風建設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還有人提出,唯實求是的科學性、立意高遠的戰略性、一以貫之的堅定性,是陳雲黨建理論的基本特色。

(二)關於執政黨黨風問題

對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陳雲對黨風問題重要性的論述,以提高全黨的認識水平。二是研究陳雲提出的關於搞好黨風的具體措施,以指導全黨的實踐。

有論者分析了陳雲關於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命題提出的歷史條件,認為陳雲這一命題主要是針對改革開放之初黨內存在的種種不正之風,尤其是以權謀私的行為而提出來的﹔另外,這一命題的提出還與黨在執政后地位和作用的變化,以及在全國執政前他就十分重視黨風建設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探討陳雲關於黨風論述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時,有人作了如下概括:第一,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黨風建設理論,並與新時期鄧小平關於黨風建設的論述互相補充。第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第三,抓住了新時期黨的建設中的一個關鍵性的理論問題。第四,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有重大實踐意義。第五,對我們黨的前途和命運具有重要作用。

(三)關於加強黨紀,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的問題

陳雲擔任過7年中組部部長、9年中紀委第一書記,在黨的紀律和民主集中制建設方面,提出和闡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思想。

1.關於黨紀思想的研究。許多研究者認為,陳雲始終重視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指出加強黨紀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一個基本條件。一致認為,陳雲是從統一性、自覺性、強制性三個方面論述黨紀特點的,強調黨的紀律是自覺紀律和鐵的紀律的辯証統一。

“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鬆綁’的問題”,是陳雲新時期黨紀建設的一句名言。有人指出,這一思想是針對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后,有的地區、有的同志提出“紀律要鬆綁”的口號提出來的。它有著以下的含義:第一,黨的紀律是黨性原則的體現,同時又維護著黨性原則,黨紀“鬆綁”就是丟棄黨性原則,而丟棄黨性原則,無論是黨的整體還是黨的各部分都會發生本質的變化。第二,黨的政策的調整不能等同於黨的紀律“鬆綁”。第三,越是搞活經濟,越要加強黨的紀律。

2.關於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研究。在闡述這個問題時,人們大都提到陳雲19474月所著《健全黨內生活》一文,指出:他在此文中所提健全黨內生活的三項原則的中心是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陳雲的這一思想大致包括:第一,民主和集中的統一首先體現在它始終以民主為基礎。“隻有民主,才能集中”是陳雲突出強調的思想。第二,民主又必須集中。陳雲“沒有集中,也辦不了大事”的觀點,正確地反映了民主集中制的實質和作用。第三,以民主集中制規范黨內生活,必須嚴格執行和遵守“四個服從”的紀律。

(四)關於加強黨員修養的問題

研究者一致認為,陳雲始終注重黨員的思想建設,強調加強黨員思想修養。主要有以下八點:第一,必須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第二,要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決議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第三,必須把革命和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第四,要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樹立堅定的組織觀念。第五,要做群眾的模范,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給非黨群眾一種好的影響,使他們更加信仰和敬重我們的黨。第六,奮發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第七,對黨要忠實,言行要一致,不說假話。第八,積極參加經濟和技術工作,此外,還有人提出,在論述黨員修養的時候,陳雲十分強調要實事求是。認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絕對不可缺少的思想修養,是共產黨員黨性的表現。

(五)關於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問題

陳雲關於黨的干部隊伍建設的經驗與理論,內含一套包括考察干部、培養干部、使用干部、愛護干部的各個環節的理論和可操作的方針。有人從宏觀上將陳雲對干部建設理論的貢獻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從辯証發展的觀點出發,提出考察干部堅持歷史、全面的原則。第二。從干部成長規律出發,提出培養干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三,從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成敗的高度出發,提出使用干部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第四,從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出發,提出愛護干部堅持“要講真理,不要講面子”的原則。

不少人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了陳雲的“用人之道”,認為他的許多用人觀點和方法,無不閃耀著唯物辯証法的光輝。如:選拔干部方面的德才並重、以德為主的方針﹔使用干部方面的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的方針﹔處理上下級關系方面的相互信任、敢說敢作的方針﹔培養新干部方面的用中有育、育中有用的方針﹔用人與知人方面的知人要全、用人要穩的方針﹔用人與容人方面的氣量要大、善用百家的方針。

在探討陳雲新時期關於必須成千上萬地提拔優秀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時,研究者比較一致地認為,陳雲這一思想帶有戰略性的意義:第一,它是防止極少數野心家、陰謀家興風作浪、篡黨奪權的根本措施。第二,它把接班人的培養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黨在這一問題上的被動狀態。有人指出陳雲關於成千上萬提拔培養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核心是成千上萬,即(1)隻有成千上萬,才能使干部隊伍保持梯隊結構,以應付需要。(2)隻有成千上萬,才能使黨組織有較大的選擇余地,以便把班交給確實可靠的人。(3)隻有成千上萬,才能使那些興風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亂子。

建設好一支干部隊伍,既需要黨組織正確地執行干部政策,也需要干部本人嚴格要求自己,加強個人的修養鍛煉。在1954年黨同高饒反黨聯盟的斗爭中,陳雲提出的提高高級領導人的革命覺悟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可靠保証的思想,對今天仍有指導意義。第一,高級領導人要學習馬列主義。第二,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要時刻牢記社會主義方向。第三,高級干部要嚴重注意和警惕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作風的侵襲。第四,高級領導人要嚴守黨的制度和黨規黨法,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

三、陳雲哲學思想研究

有人將陳雲的哲學思想濃縮為八個方面:第一,“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第二,“做到主觀與客觀一致。”第三,“交換、比較、反復。”第四,“抓住中心,照顧其他。”第五,“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第六,“七分經濟,三分政治。”第七,“基本的環子就是開展群眾工作。”第八,“學好哲學,終身受用。”

(一)實事求是思想

不少學者認為,在陳雲的革命生涯中,實事求是已成為他的人格特征。而且在長期的革命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他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多數論者將陳雲實事求是思想概括為他的三句名言,即:“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我們做工作,要用90%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10%的時間決定政策。”還有的論者將陳雲實事求是的思想概言為“唯實觀”。除此以外,論者認為,權衡利弊,忍小謀大﹔留有余地,兩手准備﹔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等,也都體現了陳雲實事求是的思想。其中,他的“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方法論原則是學者們論述的一個重點。從哲學上來看,這個方法論原則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認識的來源和起點的基本思想﹔旗幟鮮明地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同時,這個原則還總結了黨的認識史上的基本經驗與教訓。

(二)認識論思想

有人認為,陳雲是把哲學作為認識論,作為認識世界的工具來掌握和運用的。他在總結自己長期擔負經濟建設領導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理論的思考和哲學的概括,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用唯物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原理,深刻地闡述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即“領導機關制定計劃,執行計劃,檢查工作,都必須主客觀一致。”二是運用唯物辯論法和歷史辯証法的原理,精辟地闡發了認識過程的辯証法,即“交換、比較、反復”的認識方法。可以說,這兩個基本的方面,構成了陳雲認識論思想。其中,“交換、比較、反復”的認識方法,又是理論界闡釋的一個重點。從理論上看,這六個字深刻地體現了唯物辯証法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是對毛澤東關於研究忌帶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堅持客觀地、全面地、本質地看問題的思想的具體運用和發揮。從實踐上看,這六個字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有效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工作方法

陳雲在長期的領導經濟工作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工作方法。理論界的研究比較多地集中在他的調查研究方法和決策思想方面。研究陳雲調查研究的方法一般與他實事求是的思想相聯系。有人根據《陳雲文選》中《青浦農村調查》一文,介紹了陳雲調查研究方法的幾種形式:(1)抓點﹔(2)算賬﹔(3)比較。還有人專文闡述了陳雲調查研究中經常運用的數量分析方法。對於陳雲的決策思想,有人認為,這一思想主要凝聚在他常說的:“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用90%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10%的時間決定政策”﹔“交換、比較、反復”三句話中。還有論者認為,比較法是陳雲決策中常用的一個方法,其主要內容是:在決策時不能隻有一個方案,而是要盡可能把一切可以提出的方案都提出來,進行比較,並認真聽取意見。當可供選擇的方案都是弊大利小時,可兩害相權取其輕。有人還歸納了陳雲運用比較法作決策時應掌握的幾條原則,即尊重客觀規律﹔從全局出發﹔用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還有人分析了陳雲在決策實施階段對比較法作用的發揮:第一,清醒地看到被選作決策的方案本身所固有的弊與失的一面,並在實施中設法加以限制,防止這一面的擴大。第二,在決策實施過程中必須密切結合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制宜,防止出現“一陣風”、“一刀切”的現象。第三,在決策實施過程中必須不斷總結經驗,隨時糾正偏差。

上邊僅介紹了陳雲思想研究中的幾個主要方面,除此之外,理論界對陳雲的關於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問題,財政、流通、商業、金融中若干問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思想,有關知識分子地位和作用的思想,文藝和文化方面的思想等都有論述﹔史學界對陳雲早期革命活動和部分生平事跡亦有研究,此略。

〔作者遲愛萍,女,1957年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