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同志與中財委的隊伍建設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1-16   
分享到 :

陳雲同志與中財委的隊伍建設

焦善民

建國前夕,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由陳雲任主任,統一領導全國的經濟工作。中財委從1949年成立到1954年撤銷,前后五年時間,出色地完成了黨中央交給的任務:迅速制止了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統一了全國的財政經濟,積極有效地支援了解放軍向全國進軍和志願軍抗美援朝﹔與此同時,還編制和開始實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這些成就的取得,同陳雲同志創造性地貫徹黨中央的正確方針政策是分不開的,同時,同陳雲同志關心重視中財委的隊伍建設也是分不開的。我當時在中財委計劃局任黨總支書記和地方工業處處長,對此有很深的感受。

不拘一格,選用人才

中財委成立后,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干部從哪裡來?這個問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中財委即使有再大的權力也難以做好財經工作。而實際情況是,不要說我們黨由於長期處在農村,長期進行革命戰爭,缺乏經濟建設的人才,就是舊中國,也沒給我們留下多少這方面人才。怎麼辦?陳雲同志的辦法是不拘一格,廣泛招收人才。

陳雲同志從東北調到中央后,立即抓選調干部的工作。從19497月到10月,他曾先后三次電請中央調配干部到中財委分配工作。

對選用干部,陳雲同志歷來的原則是,在德才兼備的前提下搞“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中財委是在原中央財經工作部和華北財經委員會的基礎上組建的,因此,一開始,華北的干部用得比較多。以后,又陸續增加了各個大區的干部。另外,陳雲同志還特別注意選用有經濟才能的黨外民主人士。他曾經說過:“隻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要用,隻有這樣才能成大事業。我們能不能說隻有共產黨員才是了不起的人才呢?不見得。社會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許多人都不是共產黨員。所以我們要有大的氣量,善用各種人才﹔單槍匹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就拿我所在的計劃局來說,局長副局長一共有7位,其中4位是黨內的,局長宋劭文是華北的,副局長朱理治、曹菊如是東北的,楊放之是華北的﹔另外3位是黨外的,他們是著名的專家學者孫越崎、錢昌照和孫曉村。此外,還從各地調來了地委專員以上的領導骨干二十多人,接收了原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高級專家學者十五六人。著名學者、浙江大學校長馬寅初,也是在陳雲的一再敦促之下擔任中財委副主任的。著名化學家、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總經理侯德榜,陳雲同志認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19504月同薄一波同志聯名致電黨中央,建議請他擔任中財委高級技術顧問.當即得到了黨中央的批准。正是在陳雲不拘一格、廣泛選用人才的思想指導下,中財委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便從成立初期的30多人迅速組建成了一支300多人的精干隊伍。

注重新老干部的團結

由於中財委的干部來自四面八方,尤其是有許多黨外民主人士。因此,新老干部之間的團結顯得格外重要。對此,陳雲同志從一開始就十分關注。在他主持下,中財委黨組專門發過一個要求黨內同志做好黨外人士團結工作的通報,通報指出:(一)要使黨外人士有職有權,這不是句空話,共產黨員應保証這句話不折不扣地實現,不能因為黨內已有決定,就不去同黨外人士商量,該商量的必須商量,該請示的必須請示,該經過的必須經過,在工作中遇到黨外人士有不同意見時,不應作硬性決定。(二)一切重要決定,必須有應該參加的黨外人士參加決定。這絕不只是形式的,而應該取得他們的實際同意,使他們真正感覺到有參加決定大事之權。(三)有些日常處理的重要事情(如電報、公文)和上級來的指示,下級來的報告,均應使應該看到的黨外人士看到,使他們知道每天在做什麼事情。(四)用人也應與黨外人士商酌,黨外人士所舉薦的人,更應慎重考慮,能用者盡量予以錄用。陳雲同志不僅這樣要求下面,而且自己率先垂范。當時,馬寅初因兼任浙江大學校長,經常不在北京,陳雲同志總是將中財委的一切重大事情,用電報形式及時向他通報,並征求他的意見。孫越崎在計劃局分管基本建設工作,陳雲同志要他主持制定了《基本建設工作程序暫行辦法》。這個文件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規定了我國國民經濟計劃工作制度和基本建設計劃工作制度,為了加強對這個文件的宣傳,陳雲同志還介紹他同人民日報社社長范長江和副社長鄧拓認識,請他為人民日報起草社論。

陳雲同志在業務上放手使用民主人士,在政治上則關心和愛護他們。如“三反”運動中,有人對孫越崎過去在資源委員會的工作說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話,使得孫先生感到不安。后來,計劃局黨總支根據領導的意見,沒有再讓孫越崎等黨外人士參加有關運動方面的會,對他們起到了保護作用。這件事,多少年過后,孫先生見到我。還總是念念不忘。馬寅初生活相對比較困難,陳雲同志曾專就此事以周總理的名義致電華東局,請他們研究酌量發給他一部分津貼和辦公費。當時,馬老患有肥胖症,陳雲同志專門請蘇聯大夫為他治療,馬老對此非常感激。

當然,對黨外人士,陳雲同志也不是一味講團結,對他們的缺點錯誤,陳雲也不客氣地提出批評。比如,他曾指出,黨外干部有三個缺點:一是他們中大多數過去受過英美資產階級教育,有些人對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盲目崇拜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二是自鳴清高,不談政治。三是看不起工人。他認為對這些缺點,應該堅決指出並幫助他們改正,不然就是對他們不負責,也不利於真正的團結。這些做法,得到了黨內外干部的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同志曾將中財委在這方面的經驗批轉給各部門參考。

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

陳雲同志為中財委規定的一個工作方針是“依靠各部,相信大區”。這“八字方針”可以說是民主集中制在中財委工作中的具體化。所謂“依靠各部”,就是大量的日常的工作,依靠各個財經主管部門去做,發揮各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中財委集中精力抓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相信大區”,就是在處理地方性的問題時,要考慮到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尊重各大區財委的意見﹔解決全國性的問題,也要首先聽取各大區的意見。后來,陳雲同志進一步將中財委和各部、各大區的關系概括為三句話:“互通情報,協商大事,交流經驗。”中財委曾建立了兩項具體制度:一是每旬或每半月或一月(視情況而定),向各地方、各部門發一次電報,通報全國重要的財政經濟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使各地方、各部門和軍隊的負責同志及時了解全局的情況,以便統一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這類通報很多都是陳雲同志親自起草的。二是集體辦公制度,全國性的重大財經問題和各部提出的要中財委解決或協調的重要問題,由陳雲同志定期主持召開中財委委務會議研究議定。這種會議,僅1950年一年他就主持過30多次。

在注意發揚民主的同時,陳雲同志也非常注意集中。中財委曾明確規定:各大區財委及中央財經各部,必須每季給中央寫一扼要的綜合報告,而且首長要親自動手,不准秘書代辦。當時,中財委在執行決定方面是比較嚴格的。凡是經過民主討論決定的事,各地各部門必須照辦,不能違反,違反的都要進行嚴肅批評。有一次,東北地區自行變更了中財委關於調整利率實行日期的決定,陳雲同志親自簽發中財委致東北財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電報,對此提出了嚴厲批評,並要求今后引以為戒。因為各項決定在作出之前都充分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作出決定后又有嚴格貫徹的措施,所以中財委當時的威信很高,凡作出的決定、發出的指示都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發揚黨的優良作風

陳雲同志一向重視干部的學習。他認為,要做好工作,必須加強對黨的方針和業務知識的學習,隻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根據陳雲同志的要求,中財委當時曾規定了嚴格的學習制度。如我們計劃局,每天上班先學習一個小時,然后才開始辦公,每星期三下午還要開學習討論會。為了盡快使大家掌握計劃工作的業務知識,計劃局經常請蘇聯專家舉辦講座,各處也經常請蘇聯專家單獨介紹經驗。在學習方面,陳雲同志還以身作則,請各方面的專家給他講解不懂的問題。有一天晚上十點多鐘了,他還拉著章乃器給他講外匯問題。在陳雲同志的嚴格要求和帶動下,中財委的學習空氣很濃。

陳雲同志領導中財委,還注意提醒大家樹立為各地各部門服務的思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當他看到計劃局對各地來文有的答復得比較簡單,尤其是對否定意見答復很簡單時,及時把計劃局的領導同志找去,說中財委掌握全國財政大權,對各地請示的問題,特別是不同意的,應鄭重答復。共產黨有個傳統,凡是中央或上級否定地方或下級提出的意見,一定要把道理講清楚,把根據說充分,絕不能簡單否定。我記得,當時處裡或局裡收到下面的請示報告,都是有關的同志商量及時處理,從來沒有發生報告被哪個人拖拉積壓的情況。

陳雲同志嚴格要求別人,更嚴格要求自己。從東北進關時,陳雲同志穿的是一件多年的舊大衣,中財委辦公廳提出給他換件新的,以便會見外賓時用。陳雲同志堅決不同意,照樣穿他那件舊大衣。那時,中財委的暖氣燒得不好,冬天辦公室裡很冷,行政部門看到陳雲同志經常感冒,便給他的辦公室裡配了電爐子。但他為了節約用電,很少用。據他身邊工作人員講,他隻開過幾次電爐子,那都是在蘇聯顧問到他辦公室裡談話之前,為蘇聯同志准備的。陳雲同志對自己身邊工作人員和家屬子女的要求也很嚴。他的夫人於若木同志在中財委研究室工作,總是騎車上下班,從沒見她搭乘過陳雲同志的汽車。正是由於陳雲同志的以身作則,中財委上下形成了一種很好的風氣。

我從1950年初進入中財委后,開始在陳雲同志領導下學做經濟工作。這期間,陳雲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和一言一行給了我極大的教誨,使我終身受用﹔他的高尚思想品德一直激勵著我,讓我永生難忘。

來源:《人民日報》(19964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