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對蘇浙滬地區傳統字號的調查和保護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2-09   
分享到 :

陳雲對蘇浙滬地區傳統字號的調查和保護

王蕾

談到新中國成立后陳雲對傳統字號的關懷,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他對北京的涮羊肉名店東來順和烤鴨名店全聚德的調查和保護。其實,作為土生土長的青浦人,陳雲與蘇浙滬地區的傳統字號也有許多故事。

走一走,看一看——對傳統字號的真心熱愛

蘇浙滬地區是中國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三個經濟圈的總稱。這一經濟圈在地理上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核心。蘇浙滬地區歷史上一直是繁華富庶之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1843年上海開埠后,由於地區產業間的聯動效應,這一地區手工業、商業更是十分發達。因而,諸多名聞遐邇的傳統字號應運而生。陳雲長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對這些傳統字號產品耳濡目染,其中一些還陪伴著他的成長過程。因此,陳雲對蘇浙滬地區的傳統字號分外熟悉,特別喜愛。1950年春暖花開時節,陳雲正在杭州。他利用閑暇時間,要張勁夫陪他到大街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陳雲對街道上的式樣各異、種類繁多的招牌十分感興趣,尤其是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等著名的傳統字號品牌產品。據張勁夫回憶,“他在街上,主要看街兩邊的鋪面,一邊走一邊數著招牌。看完后,他概括地說,杭州手工業發達,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等,在全國都是著名的”。張小泉剪刀制作精良,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時就頗有名氣,清宣統三年,以“海雲浴日”注冊。王星記扇庄開創於1875年,它的創始人王星齋,祖輩從事制扇業,王星齋所制的扇子曾在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這次尋常的逛街中,陳雲對這些傳統字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初期曾在陳雲身邊工作過的楊波回憶,在中財委召開的會議上,他曾多次聽到陳雲講話中提到要保護和發展傳統的名牌手工業產品,其中就舉了張小泉剪刀作為例子。

一個傳統店出了名不容易——公私合營后在練塘的調查

1953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至1955年下半年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的勢頭發展迅猛。1956年,張小泉剪刀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19586月,該廠改名為張小泉近記剪刀廠。王星記扇庄也在1956年退出了批發業務。在強烈的合營沖動下,出現了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公私合營后傳統字號出現了產品質量下降、管理不善等一系列問題。

**0001**

張小泉剪刀鋪

陳雲對此感到十分憂慮。他深知蘇浙滬地區傳統字號比較集中。為能對傳統字號問題進行真實有效的具體了解,陳雲利用自己對家鄉情況較熟悉,家鄉的朋友和熟人較多,比較容易聽到真實情況的便利,通過各種方式對蘇浙滬地區的傳統字號進行了一系列調查。19564月底至5月初,陳雲在上海主持召開蘇浙閩滬三省一市對資改造匯報會議時,專門安排了一場關於公私合營問題的座談會。為了這次會議能夠聽到真話、實話,較為全面地了解傳統字號面臨的情況和問題,陳雲特意委托鬆江地委找到練塘區委書記韓世泰,要求他攜帶練塘區經濟和供銷社方面的資料以及自己從前的老朋友、老熟人、老鄰居的有關材料,到上海參加會議。參加這次調查會的還有區供銷社支部書記、主任陳海生,練塘鎮黨委書記沈伯華等。

在調查客體的選擇上,陳雲選擇了不同職業和收入的代表,不僅有上述政府官員,也包括資本家代表元康南貨店經理曹修仁等,還有陳雲家的鄰居葉鵬年等普通百姓,調查面較為廣泛。在調查中,陳雲有的放矢地問到上海本幫菜的發源地之一、傳統字號德興館的情況。德興館是蘇浙滬地區一家傳統字號,創於1883年。德興館擁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參”的“蝦子大烏參”、“糟缽頭”等名聞遐邇的傳統特色佳肴,深得人們的喜愛,食客川流不息,社會影響很大。新中國成立后,陳雲本人也多次品嘗德興館的菜色。陳雲肯定了德興館合營是對的,特別指出傳統店名的保留是應該的。

在上海進行調查時,陳雲還提到了寶大祥、協大祥等傳統字號。寶大祥、協大祥均位列上海著名綢緞業傳統字號品牌“三大祥”(即寶大祥、協大祥、信大祥)。其中,寶大祥創立於1924年,初名“寶大祥洋貨號”,195512月,寶大祥進行了公私合營,繼續使用寶大祥字號。協大祥1912年創辦,后來也參加了公私合營。上海的“三大祥”綢布店品種多,花樣繁,貨真價實,都是當時婦孺皆知的傳統字號。陳雲不僅思慮大店面臨的問題,也關心著他最了解的練塘的傳統字號。練塘的恆豐祥百貨、壽春堂藥店,曾是他當年日常生活中極為熟悉的老字號。陳雲深有感觸地說:“一個傳統店出了名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出名的。這個名應該‘揚’。例如,寶大祥、協大祥在香港、國際上都有名。不要把店名都改成東方紅、紅旗、向華等等。練塘恆豐祥百貨店名、壽春堂藥店名都應該保留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調查中,陳雲運用了問卷調查的科學方法。調查會結束后,陳雲的秘書周太和給練塘區供銷社支部書記、主任陳海生發了7張表格,請他仔細填寫。表格的主要內容涉及公私合營后傳統店名保留的有幾個,國營和私營經濟的比例安排,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的稅收情況,國營經濟、公私合營經濟、合作經濟、個體戶經濟的比例,流動商販的營業額及經濟安排,國營、私營、合作商店的從業人員分配水平、工資多少,資本家願意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情況,公私合營、合作經濟、個體經濟企業中黨員數和群眾比例問題。

“商務印書館”要保留——不忘工作過的傳統字號

陳雲關於傳統字號存廢問題的言論,主要是針對公私合營后,有一種看法認為既然公私合營了,“字號”作為封建主義時代標志物之一,就應該徹底消失,改為統一編號。陳雲通過調查,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力主保留傳統字號原有的牌子,不能變換。其實,早在195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招牌保留問題上,他就堅決倡議:“商務合營后,‘商務印書館’五個字要保留,即使將來進入國營,商務這塊招牌也不能丟,因為商務印書館在國內外都有崇高的聲譽。”商務印書館是陳雲革命生涯開始的地方,陳雲對這五個字有著很深的感情。在陳雲的堅持下,商務印書館實行公私合營之后,作為特殊單位區別對待,使用的新招牌不加公私合營幾個字。陳雲對“商務印書館”這塊招牌始終挂在心頭。20世紀70年代,陳雲回上海探訪商務印書館舊址時,忘了商務印書館早已遷至北京,原址河南中路211號改為了新華書店。陳雲沒看見商務印書館的銅字招牌,十分著急,剛坐下就忙問道:“招牌挂哪裡去了?”工作人員忙帶著陳雲走到樓外,指著外牆上兩人高處挂的銅牌給陳雲看。銅牌很小,挂得又高,為了看清楚些,陳雲竟顧不上河南路上的車水馬龍,跑到了馬路中間。1982年,陳雲在商務印書館建立85周年之際,滿懷感慨地題詞:“商務印書館是我在那裡當過學徒、店員,也進行過階級斗爭的地方。應該說商務印書館在解放前是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單位。”事實証明,陳雲的這些看法都是正確的,他深知傳統字號品牌因不可復制而分外可貴,建立一個品牌非一時一日之功,毀壞一個品牌卻很容易。傳統字號品牌包含著歷史賦予的商業記憶和不可再生的文化價值,如上述的“寶大祥”就以“寶”為文化底蘊,在商標、懸匾上印上“寶藏興焉”、“招財進寶”等,開具的發票上也印上“斯寶大祥”的圖案。

1956年黨的七屆七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毛澤東評價陳雲:“我看他這個人是個好人,他比較公道,能干,比較穩當,他看問題有眼光。不要看他和平得很,但他看問題尖銳,能抓到要點。所以,我看陳雲同志行。”重溫陳雲對蘇浙滬地區傳統字號調查和保護二三事,毛澤東的評價可謂識人甚深,准確得當。

(作者是當代中國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來源:《百年潮》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