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與新時期國民經濟調整的兩次決策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1-16   
分享到 :

陳雲與新時期國民經濟調整的兩次決策

蔣永清

197610月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至19829月中共十二大期間,國民經濟實行了以調整為中心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作為黨內公認的調整經濟的高手,陳雲在這次國民經濟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次調整經歷了兩次決策的過程,第一次是19793月至6月,第二次是198011月至12月。簡述如下。

沖破高指標“禁區”的呼吁

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經濟非常困難,市場商品匱乏、人民生活困難。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在聽取和討論國家計委有關匯報時表達出這種心願,即“粉碎了‘四人幫’,國民經濟要搞上去。” “在新的黨中央領導下,一定要把速度搞上去。”這樣,1978年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龐大的計劃指標,8年間主要工業產品新增加量大大超過過去28年增加的產量,國家財政收入和基本建設投資,都相當於過去28年的總和。與相適應,加大了對外引進的力度。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些高指標造成國家財政困難和國民經濟比例更加失調的嚴重情況。如后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這一時期 “經濟工作中的求成過急和其他一些‘左’傾政策”仍在繼續。

鑒於60年代“大躍進”的沉痛教訓,從19784月起,理論界和黨內開始醞釀糾正這種冒進的做法。1978418日,著名經濟學家、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顧問薛暮橋致信鄧小平、李先念,詳細闡述當前經濟工作中潛伏的危機,指出“為著迎接新的建設高潮,需要認真總結過去28年的經驗教訓,特別是1958年到1960年‘大躍進’和接著所做調整工作的經驗教訓。”呼吁在高指標問題上要沖破“禁區”。

1978510日,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態》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這篇文章。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同時轉載。此前,鄧小平明確批評了“兩個凡是”的口號,此后,又明確肯定和支持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得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形成為了全國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

眾所周知,陳雲在1960年代初的國民經濟調整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搞經濟工作在黨內有口皆碑。延安時期主持陝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財經工作,做到財政收支平衡有余,給邊區留足了夠一年支用的家底,創造了戰時財經史上光輝的一頁。建國初期,統領全國財經工作,在統一財經、平擬物價、平衡收支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功勛卓著,被毛澤東高度評價為經濟戰線上的“淮海戰役”。在總結經濟工作中冒進與反冒進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國力論思想,即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也就是緊張平衡的理論。這一理論成為總結“大躍進”教訓、進行國民經濟調整的重要依據。1962年以后,陳雲的境遇發生重大變化,此后他差不多沉默了15年之久。

粉碎“四人幫”后,陳雲在撥亂反正、重新恢復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方面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意見。19785月以后,在真理標准問題討論的思想解放潮流推動下,陳雲率先對當時經濟工作方面冒進的指導思想提出批評,不負眾望地擔負起沖破高指標“禁區”的重擔。

和李先念的聯名信:要有兩三年的調整時期

197876日至99日,國務院務虛會議研究利用外國資金、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問題。731日,陳雲向李先念提出:“國務院召開的務虛會議最好用幾天時間,專門聽聽反面意見。我們既要聽正面意見,又要聽反面意見。”1210日,即將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黨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的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提交了關於經濟問題的五點建議,提出:“不能到處緊張,要先把農民這一頭安穩下來。”﹔“工業引進項目,要循序而進,不能窩工”﹔“對於生產和基本建設都不能有材料的缺口”﹔“材料如有缺口,不論是中央項目或地方項目,都不能安排。”陳雲的發言得到多數人的贊同。

197911日,陳雲在李先念批請中央政治局常委審閱國務院關於傳達《19791980兩年經濟計劃的安排(草案)》的通知稿的信上批示:“國務院通知中‘1979年有些物資還有缺口’。我認為不要留缺口,寧可降低指標,寧可減建某些項目。”5日,陳雲又在新華社反映一些工業部門和地區的同志對國家計委安排1979年的生產計劃和物資供應時還在留缺口表示不滿的簡報上批示:“我認為有物資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計劃。”陳雲的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鄧小平閱后批示:“請計委再作考慮。” 6日,鄧小平同余秋裡、方毅、谷牧、康世恩談話,指出:“對今明兩年的計劃,陳雲同志提了意見,他說有物資缺口的計劃不是真正可靠的計劃,計劃不要留缺口,寧可降低指標,寧可減建一些項目。這個意見很重要,請計委再作考慮。有些指標要壓縮一下,不然不踏實、不可靠。”此后,國家計委會同有關部門著手研究和調整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原已准備下發的國務院通知沒有發出。

197938日,陳雲寫下《計劃與市場問題》的提綱,為即將提出的經濟調整決策作理論上的准備。在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他很有創新性地提出:市場調節是必需的,“在今后經濟的調整和體制的改革中,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這兩個部分的比例的調整,將佔很大的比重。不一定計劃經濟部分愈增加,市場調節部分所佔絕對數額就愈縮小,可能是相應地增加。”

314日,陳雲和李先念聯名給中央寫信,正式建議實行經濟調整。按照三中全會確定的排名順序,聯名信中李先念排在陳雲的前頭。他們首先建議在國務院下設立財政經濟委員會,以陳雲為主任,李先念為副主任,姚依林為秘書長。同時,對當前和今后的財經工作,提出6點意見,強調 “要有兩三年的調整時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調情況大體上調整過來。” 17日,華國鋒將這封信批給中央副秘書長姚依林,“印發政治局同志”。

第一次決策:按比例發展是最快的速度

3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國家計委匯報經過修改的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的問題。匯報指出:1979年“工業總產值減少240億元,增長速度由12%減為8%”﹔“預算內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設投資由457億元修改為360億元,減少97億元”﹔“把現有在建的大中型項目壓縮到1000以內”。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華國鋒都發言同意這個匯報,會議確立了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514日,國務院下達了國家計委關於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

321日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陳雲作了系統的發言,強調堅持按比例發展的原則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他講了四個問題:(一)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30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二)按比例發展是最快的速度。單純突出鋼,我們犯過錯誤,証明不能持久。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債,靠不住。(三)要有兩三年調整時間,最好三年。現在比例失調的情況相當嚴重。基本建設項目大的1700多個,小的幾萬個。趕快下決心,搞不了的,丟掉一批就是了。(四)2000年鋼的產量定多少合適? 8000萬噸就不錯了。鋼要好鋼,品種要全。

最后,陳雲謙虛地說,“要我當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是有問題的。 一是體力上完全不行。二是經驗還很有限。解放初期的經濟規模比現在小多了。現在這麼大的規模,這麼復雜的情況,應付不了。”他還作了自我批評:“不要把我說得這麼好,也有很多反面教訓。156項中,三門峽工程是我經過手的,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是一次失敗的教訓。”他講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我要有自知之明。要我做工作,我隻能做我認為最必要的工作,隻能量力而行。”

323日,鄧小平講話,表示完全贊同陳雲的意見,說:這次提三年調整,非常好,這是個大方針、大政策﹔1700多個大中型項目,砍掉700,不容易,但不砍不行﹔首先要有決心,東照顧、西照顧不行,決心很大才干得成。鄧小平完全贊同陳雲關於2000年鋼鐵指標不要太高了的意見,並且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世紀末奮斗目標:“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隻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這次政治局會議,確定了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決定在前兩年經濟恢復的基礎上,集中三年時間搞好國民經濟的調整,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奠定更加穩固的基礎。同時決定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325日,陳雲在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說:“調整,就是步伐調整調整,該踏步的踏步,該下的下,該快馬加鞭的快馬加鞭。目的是為了前進,為了搞四個現代化。” 3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講話指出:“在經濟比例失調的條件下,下決心進行必要的正確的調整,是我們的經濟走向正常的、穩定的發展的前提。……現在中央決定,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由陳雲、李先念兩同志挂帥,統一管理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和目前的調整工作。”

4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布置三年調整工作。李先念在45日會議上講話,闡述了中央關於經濟調整的決策,就當前經濟形勢和調整的必要性、實現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和調整的主要任務、調整比例關系的原則措施、繼續搞好企業整頓、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等問題作了具體闡釋。會議經過討論,確定了用3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618日,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在《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宣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務院全面地分析了我國經濟建設的現狀,認為必須在前兩年多經濟恢復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從今年起集中三年的時間,認真搞好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把它逐步納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發展的軌道。這是我們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之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第一個戰役,必須努力打好。”這樣,調整的第一次決策就完成了。

第一階段調整不理想

19796月至1980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第一階段調整效果不理想,如鄧小平后來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所說,“ 因全黨認識很不一致,也很不深刻,所以執行得很不得力。”從認識上講,三中全會以來,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對於經濟中的困難,雖然也普遍感到了,但對於它的嚴重性,許多人沒有切身感受。19796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宣布八字調整方針的同時,繼續強調“前兩年多經濟恢復和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指出“我們講調整,就是要針對林彪、‘四人幫’長期干擾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而沒有針對當前工作中的失誤。

由於有這樣的認識,一部分省市和部門的領導人對調整工作不甚積極,一下子接受不了。經濟發達的地區要求允許繼續前進,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要求不要一刀切,對於一些大項目都提出這也不能下那也不能下的要求。整個情況正如19799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匯報的那樣:“由於許多地區和部門對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還正在貫徹、部署,沒有完全落實下去,同時,隨著調整工作的逐步開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因此當前國民經濟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是:輕工業生產增長緩慢,輕重工業之間比例關系不協調的狀況還沒有改善。”“工業企業的調整工作進展緩慢。一些質量差、消耗高、有虧損的企業,該轉的沒有轉,該並的沒有並,該停的沒有停。”“基本建設戰線長、效果差的狀況沒有多少改變。目前施工的大中型項目仍多達1500個,比計劃多了500多個。”“全年財政將有很大赤字。”

從工作的側重點來說,這一時期主要進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和地方財權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並著手制定新的長期計劃。1980115日至22日,國務院副總理和財委委員召開辦公會議,確定國務院1980年在經濟方面主要抓3件事,其中一項就是制定長期計劃。213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擬定長期計劃的通知,指出:從現在起,著手進行1981年至1990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今年內先搞出一個10年規劃綱要草案。

1980331日至422日,國務院召開長期規劃座談會。會議期間,鄧小平、李先念、陳雲、趙紫陽、姚依林,對擬定長期計劃的方針、政策講了一系列重要意見。711日至1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聽取和討論國家計委關於制定長期規劃的一些設想。715日,中央書記處聽取和討論國家計委的匯報。計委匯報提出,今后十年,“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5.3%。”“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4%。工農業總產值加在一起,平均每年增長5%”。821日,在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前夕,國家計委將《制訂長遠規劃的一些基本設想》發各省市區征求意見。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調整的第一階段,調整政策並沒有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務。

經濟形勢的新判斷:提出進一步調整的意見

第二次決策是1980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之后作出的。1980831日至911日,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大會對經濟形勢作出樂觀的評價。大會審議了《關於19801981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的報告》和《關於1979年國家決算、1980年國家預算草案和1981年國家概算的報告》。前一個報告指出:1980年計劃正在順利執行,預計工農業總產值可以超額完成,1981年基本建設總的投資額控制在550億元左右。后一個報告指出:1979年我國財政雖然出現赤字,但並未引起貨幣發行量的大量增加,沒有給經濟帶來嚴重影響。今后把工作做好了,可以逐步減少赤字,以致最后消滅赤字,做到財政收支平衡。大會接受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的請求,並決定趙紫陽為國務院總理。

大會在審議上述報告時,盡管會議代表對財政赤字進行了質詢,提出批評意見,但還是通過了,作出的決議認為,“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基本上是良好的,整個經濟在調整中穩步前進。”19801981年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國家預算和概算,“主要指標是積極穩妥的,措施是得力的。”大會圓滿落幕。

但會議剛結束,國務院就發現形勢和之前的估計大不相同,經濟情況比預計的嚴重,主要是農業和能源減產,財政赤字增大,物價上漲。當時預計糧食減產400億斤,原油減少400萬噸(實際600萬噸),煤炭減少2000多萬噸,中央財政赤字140億元(實際127億元)。物價開始上漲,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升6%107日至9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開會討論經濟形勢,姚依林說:“經濟形勢還攏不起來。人大會后研究了一下,感到問題很大。” 從糧食減產、能源減產、財政赤字“三個方面情況考慮,明年計劃要重新考慮。” 11日,國務院總理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講話,分析了當前的困難情況后,提出“明年要進一步調整”的意見,並提出放棄已經搞了多年的長期計劃的想法。

1023日,陳雲對上述意見批示贊同。24日,國務院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切實抓好調整,保証1981年經濟穩定增長的幾項重要措施》,第一次對19771978兩年經濟工作提出批評:“1979年中央確定的調整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回過頭來看,在1979年、1980年兩年中在執行上,特別是在調整基本建設方面,該退的沒有退,或者沒有退夠。對1978年確定引進的大項目,在處理上猶豫徘徊。地方和企業財權擴大以后,又盲目上了一批重復建設的項目。”“這些說明,我們對‘文化大革命’年破壞造成的困難認識得不夠深刻,對打倒‘四人幫’后的頭兩年經濟工作中要求過急所產生的問題及其影響也認識得不夠深刻。”

1024日,鄧小平同趙紫陽、萬裡、姚依林談話,聽取匯報后指出:“就是這個方針,不能硬著頭皮硬干。”“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做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嘛。寧肯把速度放慢一點,5%也可以。總之,把人民生活搞好一點。” 25日,鄧小平同胡喬木、鄧力群談到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說:“經濟工作要接受過去的教訓,再也不要打腫臉充胖子,一定要搞扎實。”

第二次決策:置之死地而后生

真正的集體決策是在198011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書記處書記會議上作出的。會議聽取國務院關於1981年計劃設想的匯報。首先是姚依林匯報《關於1981年財政、信貸平衡和基本建設安排的初步設想》,提出了一步退夠的方案,基建規模由1980年的500億元減少為300億元。

陳雲在會上提出:基本建設搞“鐵公雞,一毛不拔”,“置之死地而后生”﹔好事要做,但要量力而行。鄧小平說:贊成陳雲同志意見﹔要退,要考慮這個報告退得夠不夠﹔退得夠一點,也許前進的時間來得快一點。他正式提出放棄長期計劃的設想:“贊成隻搞5年調整計劃,暫時不搞長遠規劃,十二大就不考慮長遠規劃了。”鄧小平提出要召開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來傳達這次會議的決策,並強調權力要集中,中央工作會議把道理講清楚,隻講集中,隻講退,要一切聽指揮,思想統一,行動統一。他同時提出“請陳雲同志作一篇發言。要帶有綱領性的,有鼓舞性的,總結經驗性的東西。”

根據鄧小平的提議,19801216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確定經濟上進一步調整、政治上進一步安定的方針。1216日,陳雲根據鄧小平的意見作了長篇發言《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系統清理經濟工作中“左”的錯誤,闡述了調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依據,提出了今后經濟工作應當遵循的許多重大原則。

陳雲講了14個要點:(一)利用外資和引進新技術,這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不過要頭腦清醒,對外債要分析,必須清醒地看到,外國資本家也是資本家。()現在的經濟形勢是開國以來少有的很好的形勢,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許多商品都在漲價,這種漲價的形勢如果不加制止,人民是很不滿意的。(三)經濟體制改革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好作用,大大有利於經濟形勢的改善。但是也出現了一些缺點:各地區盲目的重復建設,以小擠大,以落后擠先進,以新廠擠老廠。(四)我們國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體的。對許多方面,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干預是必要的,小的方面不合理,但是大的方面還是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五)目前對國營企業產品、集體企業產品的價格至少要凍結半年。(六)今后若干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在開支方面都要大大緊縮。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摸著石頭過河”。(七)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八)一切引進項目,都必須有專家參加,必須是領導干部和專家共同商量。(九)節省外匯。(十)要發展經濟作物,同時必須保証糧食的逐步增產。(十一)我們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十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基礎和保証。(十三)開國以來經濟建設方面的主要錯誤是“左”的錯誤。(十四)同意財經小組提出的調整計劃。

他最后說:“可能有些議論:‘這會耽誤三幾年。'不怕。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已經耽誤了一百多年。而且這次調整不是耽誤,如不調整才會造成大的耽誤。”“以上列舉了14點,希望同志們提出不同的意見。因為不同意見的討論,隻會使我們的步驟更加穩妥,更加合理。”

在這次會議上,趙紫陽作了《關於調整國民經濟的幾個問題》的講話,部署了調整工作。李先念在會議結束的1225日作了《對經濟調整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闡釋了調整工作的重要性。鄧小平作了《貫徹調整方針,改善黨的工作,保証安定團結》的總結講話,高度評價了陳雲的意見,認為是“我們今后長期的指導方針”。同時強調為了保証這次調整的順利進行,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切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措施。

19811月,中共中央以1號文件的形式把上述4位常委(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趙紫陽)的講話發到全國,統一思想,真正拉開國民經濟調整的序幕。文件指出:“這次會議決定了在經濟上實行進一步的調整、在政治上實現進一步的安定的重大方針。這是當前我國經濟和政治的唯一正確的方針。貫徹執行這一方針,需要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共同進行堅韌不拔的艱苦努力。”

此后,1981年至19829月中共十二大,國民經濟調整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效果和良好成績。1981年五屆全國人民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后經濟建設的方針》對調整作了總結和評價:“今年以來,各級政府堅決執行進一步調整國民經濟的一系列緊急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我國國民經濟已開始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 19829月,中共十二大報告指出:“現在我國經濟已經渡過最困難的時期,走上了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 198211月,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關於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指出:“經過這幾年的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關系,已經基本上趨於協調。我國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更加深入的階段。現在的調整工作,就是要在統籌安排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農業、工業內部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使國民經濟在穩定發展中大大提高經濟效益。” 至此,新時期國民經濟調整第二階段圓滿完成。

(來源:《湘潮(上半月) 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