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四件遺物見精神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1-17   
分享到 :

陳雲:四件遺物見精神

孟蘭英

陳雲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卓越的領導人。他生前一貫反對領導干部搞特殊化,時時刻刻把自己擺在普通共產黨員的位置上。在他逝世后,除了2萬元的稿費外,他的遺物中有幾件物品最為特別——幾張收據、一隻棕色皮箱、一把老式刮胡刀和一隻破舊的“被包”。在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背后,有著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從中折射出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尚品質。

鮮為人知的幾張收據

陳雲一生淡泊。他曾經書寫下這樣一個條幅:“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利益重如山。”

19596月至19606月,陳雲因心臟病由夫人於若木陪同到杭州休養。按理說,陳雲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夫人陪同照顧理應視為公務。然而,陳雲卻不這麼看,他對於若木說:“你在陪我期間的工資不能拿。”

於是,於若木回京上班后,把攢了一年的2000多元工資全部退了回去。單位將退回的工資開出一張收據。如今,當年的這張收據珍藏在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中。

無獨有偶。19719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的陳雲的大女兒陳偉力,來到江西南昌照顧父親。其間,單位也照常給她開出工資,但陳雲對女兒說:“國家發給你工資是讓你給國家做事,這段時間你沒有給國家做事,就不應該拿工資,你將來要把工資退還給公家。”19726月,陳偉力回到物理研究所,把這一段時間的工資悉數退還給了單位。

20世紀80年代初,《陳雲文稿選編(1949-1956)》出版發行。1982824日,陳雲收到5000元的稿費,925日,他將這筆稿費全部交了黨費。現在,這張黨費收據珍藏在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此后,《陳雲文選》第二卷、第三卷陸續出版發行,陳雲也得到了一大筆稿費,但他還打算全部作黨費上交。秘書勸他先存起來,以后可以捐給某項事業。后來,他把這筆稿費分別捐給了希望工程和新成立的北方曲藝學校。

20071月,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與陳雲的家屬一起清理陳雲在中南海的遺物時,意外發現了一摞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信件和一份“捐款收據”。這是一份由中國青少年基金會開出的收據——捐贈號:119401017985﹔捐款人:陳雲同志﹔捐款:人民幣5000元整﹔日期:199447日。這份收據,寄托了陳雲對革命老區貧困學子的深情厚愛。

據當時在場清理遺物的陳雲的二女兒陳偉華回憶,199446日,陳雲從《新聞聯播》中看到中央機關為“希望工程”捐款的報道。第二天,他就委托身邊工作人員從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送到了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接受捐款的河南省盧氏縣希望工程辦公室要求受助學生每年都要給捐款人寫信匯報學習情況和家庭生活情況,這些信件由老師統一交送團縣委,再由團縣委郵寄或轉送給捐助人。於是,陳雲的遺物中就有了一摞保存得非常完好的信件。

陳偉華說,沒想到,父親將這些捐贈收據與信件一起放在了他專用的書櫥裡,足見父親對捐助希望工程一事是多麼的重視。

19945月份開始,陳雲生命的最后321天是在醫院裡度過的。

1995410日清晨, 陳雲在彌留之際,向黨組織交納了最后一次黨費。黨費收據是10日上午開具的,上面寫著:34月份黨費,1124角。下午204分,陳雲與世長辭,享年90歲。

跟隨了50年的行軍裝備——“馬褡子”

在陳雲的遺物中有一隻“被包”。“被包”是陳雲生前身邊的工作人員給起的名字,因為它主要用於陳雲外出時包裹被子、衣服、枕頭等物品,所以取名“被包”。但它的形狀又像個大馬褡子,於是陳雲的夫人於若木就形象地叫它“馬褡子”。

這個“被包”很大,裡和面都是用土法織染的粗布的,外面的顏色是當年紅軍服裝那種灰色,裡布是白色的。內分兩個大袋子,其中一邊袋子上還縫有兩個小口袋,小口袋裡裝著捆包用的長長的尼龍繩。由於年代久了,裡子已經破了好幾個洞,工作人員也拆洗縫補過幾次,即使這樣,陳雲仍舍不得扔掉。平時這隻“被包”就放在倉庫裡,每當陳雲出差時,它就派上用場了。

關於“被包”的來歷,陳雲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說:1945年在東北時,陳雲就使用這個“被包”。於若木也談到過它:“這個‘馬褡子’是在延安開始用的還是在東北開始用的,我也記不清楚了。走到哪兒就住在哪兒,蓋的被子就裝在馬褡子裡帶著一塊走。”

可見,這隻“被包”是革命年代的特殊物品。新中國成立后,再也不需要行軍打仗、背包夜行了,但是,這隻“被包”依然是陳雲的常用之物。每次外出,早上一起床,他就讓工作人員將他的厚、薄被子及內裝蕎麥皮的大枕頭、枕巾,還有起夜時穿的棉襖、毛褲、尼龍襪,以及睡衣褲、手電筒等物品統統裝進“被包”袋裡,將袋子對折包好,然后用尼龍繩將其打成一個特大的“被包”——這是他出差時獨具特色的行裝。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陳雲到各地搞調研,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到全國各地視察,這隻大“被包”都與他同行。199453日上午,陳雲最后一次從上海返回北京,當時隨他一同返回北京的仍舊有這個“被包”。此后,陳雲再沒有離開北京,這隻“被包”也就長久地住進了倉庫裡。

棕色皮箱,見証了陳雲經歷的滄桑歲月

在陳雲紀念館裡,一隻跟隨了陳雲60多年的舊皮箱引起了參觀者的注意。這是一隻棕色皮箱,長80厘米,寬40厘米,如果裝滿衣物后把蓋子撐起來高不到30厘米。棕色的牛皮面,內襯的白布早已發黃破損,裡邊的兩根皮扣帶也早已不能使用。箱體表面的牛皮已經起毛磨破,有的地方因臟舊顏色變深了,有的地方因磨薄顏色變淺了,有的地方露出了裡襯的黃色硬紙板。皮箱正面裝有一把銅扣鎖,鑰匙早丟失,隻能扣不能鎖。兩根牛皮帶一左一右環繞穩固箱體,在箱蓋頂上相扣。銅扣也隻剩一隻了,另一隻銅扣因皮帶磨斷早已丟失,后來又用黑色人造革把磨斷的皮帶接了一尺多長,可以湊合使用。陳雲一直把它擺放在臥室衣櫃頂上,每次外出工作、視察時,總是提著這隻皮箱。據工作人員回憶,1994年,89歲高齡的陳雲最后一次到上海時,用的仍然是這隻舊皮箱。

這隻皮箱是1933年初買的,那時陳雲還在上海、江蘇一帶從事秘密工作。193210月下旬,在上海的共青團中央被國民黨反動派破壞,為了保存實力,1933117日,中共臨時中央的“三駕馬車”——博古、張聞天、陳雲3人決定前往江西蘇區。為了方便轉移途中掩護身份,臨行前,陳雲買下了這隻棕色皮箱。自此以后,這隻皮箱就一直跟隨陳雲南征北戰,見証了陳雲一生中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

19331月下旬,陳雲提著這隻皮箱秘密離開上海,踏上了前往江西蘇區的路程。經過數日的長途跋涉,歷盡艱險,他終於踏上了中央蘇區的土地。多年來,陳雲一直在國統區從事秘密工作,每天要小心翼翼﹔現在終於踏上自己的土地,總算到家了,可以自由地呼吸了,可以高聲說話了。一向深沉含蓄的陳雲這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把皮箱一扔,躺在中央蘇區的土地上,連喊三聲“共產主義萬歲”。

1935年初,出席遵義會議后不久,陳雲肩負著恢復上海的秘密工作和向共產國際匯報遵義會議的雙重使命,離開長征隊伍,前往上海。由於此行必須輕裝,臨行前,他把有關的文件整理后裝在這隻皮箱裡,其中就有那份上交共產國際的關於遵義會議的傳達提綱。后來,這些文件作為重要檔案轉運到了蘇聯,並被完整保存下來,為中國革命保留了重要的史料。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陳雲被任命為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受命奔赴東北戰場。1945915日,陳雲拎著這隻皮箱,同彭真、伍修權、葉季壯等人乘飛機前往東北。下午3時,飛機在山海關機場降落時出現險情,飛機沖出跑道,扎進一塊稻田裡,尾巴翹起,機身成垂直狀態才停住。彭真、葉季壯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傷,陳雲比較幸運,飛機的艙門被撞開時,一下子把他推進了駕駛室而免於受傷。這隻皮箱見証了那一刻的驚險。

1949年,三大戰役相繼取得勝利,新中國勝利在望,誰來統籌全國經濟、發展生產?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想到了遠在東北的陳雲。513日,陳雲把簡單的行李裝在這隻皮箱裡,從沈陽出發,前往北平主持中央財經工作。

1933年被陳雲買下,到1995年他逝世,這隻棕色皮箱跟隨陳雲走過了62年的滄桑歲月。

一把用了60年的刮胡刀

在陳雲中南海寓所的衛生間裡,放著一把很老式的刮胡刀。銀白色不鏽鋼的刀身,沒有半點鏽跡。

對於這把刮胡刀的年齡和來歷,陳雲生前這樣回憶:“1935年,我從上海乘蘇聯輪船到海參崴,又從海參崴坐火車到莫斯科。我當時坐在貨艙裡,一路上被汽油味嗆得很難受。從上海上船后,我才發現自己的胡子長得好長,想到應該刮刮胡子,可是沒有刮胡刀,自己上岸又有危險,怕被國民黨特務發現。於是我就把錢交給蘇聯船員,請他下船去幫我買了這把刮胡刀。當時我買了5片刀片,一直用到了1945年,在延安時還送給馬海德1片,10年隻用了4片。刀片鈍了就磨一磨再接著用。”從那之后,這把刮胡刀就成了陳雲的常用之物。

陳雲是個很注重形象的人,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解放后,他雖然衣著朴素,但會客時卻十分注意儀表整潔。他說儀表整潔是對客人的尊重,所以不管任何時候出來會客,他都是衣著整潔、面容干淨、精神抖擻的。刮胡子是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他的胡子是每天必刮的,偶爾早上起床后有急事外出,回來后也會馬上補刮。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經濟狀況不斷好轉,兒女們也相繼參加工作,為孝敬父親,他們送給陳雲電動的剃須刀,但陳雲還是更喜歡用這把老式的刮胡刀。尤其到了晚年,陳雲的胡子越長越硬,就更喜歡用這把老式的刮胡刀了,裝上老頭牌刀片,刮起來干淨利索。他喜歡用上海產的蝴蝶牌剃須膏。每天早上,他站在衛生間的鏡子前,用熱開水把剃須膏化開在一隻小杯裡,左手端著水杯,右手拿著一隻說不清用了多少年的舊胡子刷,把化開的剃須膏涂在胡楂上,然后拿起刮胡刀來刮胡子。他雖已耄耋之年,但拿起刀來手卻絲毫不抖,刮得又准又淨。陳雲刮胡子還成了陳雲家庭一段溫馨的話題:一天早上,陳雲像往常一樣從衛生間刮完胡子出來,碰到女兒陳偉華,他像個小孩一樣得意地問:怎麼樣,我的胡子刮得干淨吧?陳偉華故作嚴肅地說:嗯,檢查一下。她用手摸摸父親的下巴,然后笑著說:不錯,挺光滑的,刮得很干淨。父女倆相視而對,哈哈大笑。

19945月,陳雲因肺炎住進北京醫院,身邊工作人員和家人為他收拾簡單的日常用品一起帶進醫院,其中就有這把刮胡刀。從1935年陳雲在上海買下這把刮胡刀,直到1995年他生病去世,這把刮胡刀他用了整整60年。

斯人已逝,風范永存,陳雲的遺物遠不止以上4件。據陳雲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生活中的陳雲簡朴至微,任何用品總是用到極致:一套中山裝穿30多年,一條睡褲補了又補,就連打補丁的布他都不舍得扔掉。為了節省,他把舊口罩拆開來補衣褲﹔毛巾破了4個窟窿仍在“服役”,還叮囑身邊工作人員“別扔掉,還可以用它來打掃衛生”。陳雲生前常說:“一件商品到了消費者的手裡時,看似很容易。可誰想過,它經過了多少道工序?用了多少資源和能源?又讓勞動者付出了多少心血?如果我們大家都能處處節約一點,這也是支援了國家建設。”他經常告誡自己和后人:不論什麼時候,共產黨員不能忘本,不能忘記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不管社會發展到何種階段,共產黨員都不能丟了艱苦朴素的革命傳統。

(來源:《黨史縱覽》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