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與《向導》周報
何立波 宋鳳英
在我黨報刊史上,第一個中共中央機關報是90年前在上海創辦的《向導》周報。作為當時中國新聞界影響最大的報刊之一,《向導》形成了不同於其他社會報刊的獨特風格。讀者稱《向導》的創辦是中國“兩千年來歷史上破天荒的榮譽作業”,是“黑暗的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向導》取得巨大成功,與其首任主編蔡和森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蔡和森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向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親手辦一種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報紙,是蔡和森的夙願。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在法國寫信給毛澤東,討論組建中國共產黨的問題時,將創辦“一種有力的出版物”即出版無產階級機關報列為重要的組織步驟。1922年5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構建立。北京團組織創辦的《先驅》改為團中央的第一個機關報。在團的“一大”上,蔡和森當選為團中央執行委員,並一度擔任《先驅》主編。因為此前曾有與毛澤東一起參與發起《湘江評論》和主編《先驅》的經歷,蔡和森積累了一定的辦報經驗。
在19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二大”上,蔡和森接替李達負責黨的宣傳工作。中共“二大”決定將《共產黨》月刊停刊,新出一種報紙為黨中央機關報,由蔡和森負責籌備。1922年9月13日,作為黨中央機關報的《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發行,每星期三出版,十六開四版,以政論、時評為主,蔡和森擔任主編。
從1922年9月到1925年10月,蔡和森擔任了3年多的《向導》主編。他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向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蔡和森擔任《向導》主編后,積極和陳獨秀、馬林等人協商,制定了該報的宣傳宗旨和編輯方針。同時,他領導編輯部為《向導》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欄目,還廣泛約稿,認真審稿。在他擔任主編期間,共主編了116期,超過了《向導》總共201期的半數。他不僅要寫稿、組稿、改稿,還要做編排、校對等工作。為了保証《向導》能按時出版,他夜以繼日地伏案工作。
經過蔡和森等人不懈的努力,《向導》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192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在黨所創辦的《前鋒》月刊、《新青年》季刊和《向導》周報中,《向導》在社會上“有影響”。1925年1月,中共“四大”充分肯定了《向導》通過幾年的奮斗,終於“得立在輿論的指導地位”。中共“四大”通過的《對於宣傳工作之議決案》,確定《向導》是“黨政策之指導機關,今后內容關於政策的解釋當力求詳細,文字當力求淺顯”。
●蔡和森通過《向導》的宣傳,使所謂“海外奇談”成為“普遍全中國的政治常識”
在《向導》創辦初期,因為報社人員少,陳獨秀、蔡和森、高君宇、瞿秋白等中央領導人同時還是《向導》的編輯和撰稿人。蔡和森共撰寫文章156篇,僅次於陳獨秀的266篇。通過《向導》這個平台,蔡和森對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等進行了有力宣傳。在此過程中,他成長為我黨早期一位卓越的理論宣傳家。
中共“二大”提出了“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的民主革命綱領。1922年6月,蔡和森為黨中央起草了《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並發表在團中央機關刊物《先驅》第9期上,指出中國禍亂的根本原因在於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因此中國的民主革命是以反帝反封建為內容。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在報刊上公開提出“打倒國際帝國主義”的口號。
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和“軍閥”都是舶來品,當時一般中國人還不知“帝國主義”為何物,就連當時的著名學者胡適也不知道,他竟諷其為“海外奇談”。1922年10月,胡適在《國際的中國》一文中說:“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很像鄉下人談海外奇聞,幾乎全無事實上的根據”。針對胡適的這種言論,除了陳獨秀等撰寫文章進行反駁外,蔡和森也在《向導》上撰寫文章予以駁斥。這樣,經過蔡和森等人的大力宣傳,一度被視為“海外奇談”的“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在社會上廣為流傳。1925年3月,蔡和森指出:“現在這種海外奇談竟成為普遍全中國的政治常識”了。1928年9月,時任中央宣傳部部長的李立三指出:“我們還記得和森同志等在《向導》上,開始提出‘打倒帝國主義’口號的時候,甚至胡適之先生忙以他的學者態度譏笑這一口號為不通。然而就是這一口號推動了而且正在推動中國千百萬群眾起來進行革命斗爭。”
●“《向導》的功績,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國革命中表現的極大的功績”
1925年10月,根據中央安排,蔡和森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六次擴大會議,並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從此離開了《向導》,由彭述之接任主編。在蘇聯期間,他仍然十分關心《向導》。1926年2月,他在遞交給共產國際的《關於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黨內生活向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專門介紹了《向導》的辦報歷史、驕人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其如何發展等問題,成為《向導》研究的一份寶貴資料。
在彭述之擔任主編以后,《向導》一度改變了編輯方向,對農民運動和北伐戰爭不支持、不擁護,使《向導》在群眾中的威信受到削弱。1927年1月,共產國際決定蔡和森、譚平山回國參加中共“五大”的籌備工作。在4月下旬召開的中共“五大”上,蔡和森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並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代表中央管理《向導》。此時,彭述之被免去《向導》主編職務,由瞿秋白接替擔任。
蔡和森回國后,與瞿秋白等人在《向導》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向導》此前一度發生的偏向。1927年7月8日,蔡和森在《向導》上發表了自己在該報上的最后一篇文章——《國家統一與革命勢力的聯合》,揭露、批判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破壞國家統一與革命勢力聯合的罪行。7月18日,《向導》宣布停刊。
蔡和森擔任《向導》主編期間,積累了豐富的創辦黨報的經驗,開創了黨管黨報和政治家辦黨報的優良傳統,推動了黨報宣傳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創造了黨報工作走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
1931年8月4日,年僅36歲的蔡和森在廣州英勇就義。毛澤東評價說:“一個共產黨員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多次稱贊主編《向導》的蔡和森,在讀者中“影響很大,是很好的編輯”。李立三評價說:“和森同志的名字是與《向導》不可分離的……《向導》的功績,正是和森同志在中國革命中表現的極大的功績。”
(作者分別系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人文教研室主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2012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