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勛與兩當起義
習仲勛與兩當起義
李東朗
開展卓有成效的兵運工作
1930年春,剛過16周歲的習仲勛進入國民黨王德修營部開展兵運工作。此前,該部兵運工作沉寂:沒有建立中共的組織,沒有發展新黨員,士兵活動也不活躍。習仲勛到達后,迅速激活了中共在該部的兵運工作。他和另外兩名中共黨員建立組織聯系,研究成立黨組織,提出了“在發動士兵進行日常斗爭,促進士兵革命化的基礎上,發展組織,團結士兵,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兵運方針,並確定以該營為基礎開展工作,“發展士兵黨員,建立連裡支部”。由此啟動了王德修部大規模的兵運工作。
第一,廣泛聯絡士兵。習仲勛利用同鄉同裡同學等關系,在軍營廣交朋友,宣傳革命思想。第二,發動士兵開展爭取基本權利的斗爭。王德修部是在1929年西北大飢饉后由飢民組成的“雜牌軍”,士兵待遇差。針對士兵常受壓迫、生活困苦的狀況,習仲勛等提出“反對打罵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時發餉”等口號。當時,陝甘地區的小軍閥為爭權奪利經常互相發動戰爭,習仲勛等在戰爭爆發前,提出反戰口號,當戰爭發生后又在士兵中宣傳“力爭少犧牲,不替軍閥流血”的主張。針對該營為“雜牌軍”、受欺壓的狀況,他又提出反對壓迫雜牌軍、平等待遇等口號。這些主張和口號,符合士兵利益,加深了士兵對他的認同和信任。第三,用行動影響和爭取士兵。習仲勛建議王德修整頓軍紀,懲罰搶掠民物的士兵,阻止駐地惡霸地主欺壓農民的行徑。諸如此類行動,顯示了習仲勛為維護士兵利益敢做敢為,彰顯了其公平、正義和擔當的精神,引發廣大士兵對他的贊譽、信服和追從。第四,啟發士兵的革命覺悟。在與士兵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上,習仲勛等積極引導士兵走向革命。他們以談話、散發傳單、開秘密會等方式向士兵揭露封建地主、土豪劣紳、貪官污吏、軍閥對貧苦農民、士兵剝削和壓迫的種種罪行﹔分析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面臨民族危機的嚴重形勢,揭露蔣介石禍國殃民的面目﹔宣傳不要迷信命運,開展斗爭,做自己的真正主人﹔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宗旨、路線、政策和革命業績等,啟發廣大士兵的政治覺悟和革命意識。
成功組織起義
在習仲勛及其戰友的努力下,中共在王德修部的兵運工作迅速取得顯著成效,在兩當起義前,“黨的組織在二團一營內各連都有支部,人數三十余人,成分有下級官長七、八人,其余都是士兵,成立營委領導工作。群眾組織有兄弟團,各連都有,人數一連有二十余人”。該營的排長、班長大多是共產黨員,其他非中共黨員者也多是革命的同情者。
因其卓越表現和非凡才華,1931年冬,習仲勛擔任了黨在該營的營委書記。這實際上是對習仲勛前一段兵運工作的一個總結,是對他在兵運中發揮作用的肯定,是對其黨性、智慧、能力和人望的肯定。其時,習仲勛年僅17歲多。這裡需要強調兩點,第一,其時正值王德修部兵運工作的關鍵時期,工作局面擴大,任務加重。第二,營委書記是一個關系繼續開拓局面、爭取兵運目標實現的重要崗位,是搞好該營兵運並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概括地說,習仲勛是在關鍵時期被推上關鍵崗位的。
1932年春,王德修部的兵運工作面臨新情況。一是該營將要調防甘肅深山中的徽縣、成縣。該部士兵大都有思歸家鄉的情緒,且因為待遇低劣、生活困苦而“怨氣很大”,因此對越走越偏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出現“士兵的情緒甚是沸騰”的現象。二是統轄該營的團長曹潤華“是個反動老軍人”,他安插親信接任該營連長等,嚴重威脅到中共的兵運工作。
有鑒於此,以習仲勛為首的營委在請示陝西省委並得到批准后,開始籌劃起義的具體問題。
革命征途上的重大進步
兩當起義部隊后來因軍事上指揮失誤而失敗了,但兩當起義在習仲勛的思想認識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對其成長、后來的革命實踐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實現了其革命生涯的重大跨越。兩當起義前后兩年多的革命實踐,是習仲勛革命生涯的重要起步階段,他度過了由16歲半到18歲多,即從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時期,由一個農村青少年和學生迅速成長為在復雜環境中開展艱苦斗爭、能夠理性思考、創造嶄新革命局面的干練干部。這是習仲勛革命征途的重大進步,並深刻地影響了他后來的革命活動。
第二,使其深刻感悟到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重要性。習仲勛在總結起義失敗教訓時說:“兵變不與農民結合創造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也很難勝利。”兩當起義軍一路且戰且走,受飢挨餓,歷盡艱辛,最后遭受失敗的事實,習仲勛感受很深。在后來的革命斗爭過程中,習仲勛主要擔負根據地建設的工作,成績斐然,這雖然是多種因素的作用,但包括兩當起義在內的兵運教訓無疑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1945年,習仲勛在回顧陝甘邊斗爭歷史時,就明確說明了兵運經驗教訓對根據地工作的影響:“這些斗爭雖然都失敗了,卻使我們領悟到軍事運動不同農民運動和建立根據地結合起來,我們就難以存在和堅持下去。我們開始把開展游擊戰爭與三分(地、糧、財物)、五抗(稅、租、債、糧、款)結合起來,把建立革命武裝同開創根據地和建立紅色政權結合起來。”而照之實行,則創造了根據地建設的嶄新局面。
第三,對其發動群眾的方法有所啟示。兵運過程就是爭取士兵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發動群眾的過程,因為士兵就是穿上軍裝的農民。為此,初入社會的習仲勛學習、借鑒、研究,深入士兵,與士兵建立密切的個人關系,進行革命宣傳,啟發士兵覺悟,培養兵運骨干,很快打開了兵運局面,並大獲成功。這些實踐,開啟了他群眾工作之門,成為他開展工作的基本經驗和主要方法。后來,習仲勛繼續運用並發揚光大這些方法。他由此成為“搞地方工作的典范”,被毛澤東贊譽為“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第四,培養了其基本的軍事技能。這是習仲勛在兵運工作和組織兩當起義中鍛煉得到的能力,非常有意義。在艱苦、激烈的中國革命過程中,軍事斗爭是第一位和決定性的,軍事技能和常識是每一個革命者開展工作的基本條件和基本要素,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