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革命家的“約法三章”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4-21   
分享到 :

老一輩革命家的“約法三章”

俞榮新

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雖位高權重,卻嚴於自律、為人表率,都曾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制定過律己治家的“約法三章”。其操行守則,簡明扼要,字字千金,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黨性本色和高風亮節。

堅決不搞特殊化

毛澤東從小就志向遠大,刻苦修身,努力讀書,勤於思索。早在青年時代,他就給自己規定了一生要做到“三不談”:一不談金錢,二不談身邊瑣事,三不談男女問題,被同學們譽為“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仍然堅持“三不談”,即一不談個人政治和經濟待遇,二不談家庭和生活瑣事,三不談男女方面的問題。這“三不談”與毛澤東青年時代提出的“三不談”內容大體相同,但內涵更為廣闊。

延安時期,毛澤東謝絕為他祝壽並提出“三條理由”:一是戰爭時期,許多同志為革命的勝利流血犧牲,應該紀念的是他們,為一個人“祝壽”太不合情理﹔二是部隊和機關的同志沒有糧食吃,搞慶祝活動會造成浪費,脫離群眾﹔三是自己才50多歲,大有活頭,更用不著“祝壽”。此外,毛澤東還就此加上“三條規矩”:一不許請客吃飯﹔二不許唱戲,如果要演,就演給老鄉們看﹔三不許開會。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家鄉的親戚朋友紛紛給他寫信,要求推薦或安排工作。毛澤東對此原則分明,他語重心長地給親友們回信說:“我們共產黨的章法,決不能像蔣介石他們一樣搞裙帶關系,一個人當了官,沾親帶故的人都可以升官發財,如果那樣下去,就會脫離群眾,就會像蔣介石一樣早垮台。現在全國剛解放,人民剛取得政權,我對你們‘約法三章’:一不要來京看我,二不要來京找我安排工作,三不要借我的名義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

毛澤東對待他的親友、故舊一直堅持“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屬徇私情,念舊但不為故舊謀私利,濟親但不為親戚撐腰。他還親自定下了處理親友托他找工作的“四不約法”:“凡是要求我給安排工作的親友一律謝絕,我這裡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

毛澤東對親朋故友是這樣,對自己的秘書也同樣預先言明“約法三章”。1961年,毛澤東指示到農村進行調查研究的秘書們要過好三關:一要過好生活關,同勞動人民實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搞特殊化﹔二要過好政策關,從實際出發,正確執行黨的政策﹔三要過好群眾關,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反映真實情況。1964年,毛澤東對參加農村“四清”(即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工作的秘書們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化個假名﹔二是不要當官﹔三是深入群眾,了解真實情況。

19538月,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毛澤東針對財經工作“約法三章”——“增產、節約、多留后備力量,是鞏固國家預算的可靠的三道防線。”同時,毛澤東在會上又一次強調了內容相似於延安時期的一些規定:“一曰不做壽,做壽不會使人長壽,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二曰不送禮,至少黨內不要送。三曰少敬酒,一定場合可以。四曰少拍掌,不要禁止,出於群眾熱情,也不潑冷水。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平列,這是學生和先生的關系,應當如此。遵守這些規定,就是謙虛態度。”

19589月,毛澤東到安徽視察工作。稍作休息后,他就對省、市負責同志和賓館的接待人員“約法三章”:“第一,不要請我們吃飯﹔第二,我也不請你們吃飯﹔第三,按伙食標准用餐,不喝酒。這三條,希望大家能監督我們。”開飯時,一小盆小米粥,幾個小饅頭,一碟土豆燒肉,一碟韭菜炒雞蛋,一碟炒青菜和一碟干炒辣椒就是全部伙食,每盤菜的分量也不多。毛澤東吃完飯,用茶水蕩蕩飯碗,把碗裡的幾粒米飯連同茶葉一起吃進去。毛澤東吃飯時旁邊沒人作陪。吃完飯,他高興地說:“吃得很夠嘛,很舒服嘛!”又說:“哪天全國農民都能吃上我們這樣的飯菜,那就不錯了。”

197410月,毛澤東回到湖南,他給隨身機要秘書張玉鳳說了三大段話,“約法三章”。毛澤東說:“其實,做我的秘書也難,也不難。不難的是,我不需要你們這些人寫東西,隻管收收發發﹔難的是要守紀律。你做秘書,可以看中央給我的文件,而汪東興、張耀祠他們不能看,包括我的家人江青、李訥、毛遠新他們,我不讓看,他們也不能看。”這就是“約法”之一:要守紀律。

毛澤東接著說:“還有,你不要以為當了我的秘書,就可以指揮一切了。過去,我身邊有個衛士,我讓他給總理打個電話,他打電話時可神氣了,我看了就不舒服。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自己是為誰工作,代表誰辦事。”這就是“約法”之二: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毛澤東講到第三點:“還有,做秘書工作要謙虛謹慎,要多學習。每天除了收發文件,還要看材料,特別要看那兩大本(指新華社《參考資料》和《參考消息》)。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世界上發生的事,堅持下去,就能看出問題了。”這段話的意思是要謙虛謹慎,多學習。從毛澤東言簡意賅的這三段話裡可以看出,毛澤東在處理公私關系時,是有著嚴格尺度的,是公私分明的,這是他幾十年裡一直堅守的處事原則。

用言傳身教影響身邊人

劉少奇始終堅持廉潔奉公、無私奉獻,他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條件地服從黨和人民的安排。外出工作時,劉少奇總是同身邊的工作人員“約法三章”:不請客,不迎送,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禮物。

19563月,劉振德被調到劉少奇辦公室當秘書。到任那天,劉少奇就找他談話,談到工作問題時,劉少奇便與他“約法三章”。劉少奇說:“到我這裡工作,第一,要如實地向我反映情況,要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凡是經過我辦的、要請示我的事情,你們不要自作主張﹔對外要如實地傳達我的意見、我的話﹔不要以我的名義干其他個人的、別的事情。第二,你過去長期做機要工作,保守機密這一點你是懂得的。在這裡工作,有些事知道得早一點、多一點,不能搞小道消息,對誰也一樣,包括我的孩子,都一樣。”在談到“孩子”兩個字時,劉少奇還特別加重了語氣。

劉少奇接著說:“第三,對外聯系,傳達我的意見,或人家打電話來,要注意態度和藹、謙虛、禮貌,不能盛氣凌人。要埋頭苦干,夾著尾巴做人。處理問題要及時,要緊張而有秩序地工作,輕重緩急要安排好。”

劉少奇的“約法三章”全面而細致,甚至連接電話的語氣都包括在內,可見劉少奇對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之嚴格。劉少奇正是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身邊的每一位工作人員。

1959年初,劉少奇因繁重的工作累倒了,毛澤東要他到海南休養一段時間。在這段難得的休息時光裡,劉少奇並沒有休息,而是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集中精力學習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這個學習小組,有薛暮橋、王學文兩位學者,以及一些在劉少奇身邊工作的同志。學習之前,劉少奇給大家“約法三章”:一是大家都是學員,不分上下級,一律平等﹔二是採用座談方式,人人都要踴躍發言,各抒己見﹔三是既要學習理論,又要聯系實際。

這樣,一個由黨和國家領導人、經濟學家、秘書、警衛員、護士組成的“罕見”學習小組,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和交流,這充分體現了劉少奇謙虛謹慎、不恥下問、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和在知識面前一律平等的學習理念。

無私伴隨他的一生

周恩來一生兢兢業業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無私伴隨了他的一生。周恩來給自己和身邊的工作人員早就“約法三章”,規定了“三不沾”:一是私人的事不坐公車,不沾國家的便宜﹔二是親屬來機關探親,就餐自己買票,不沾集體的財富﹔三是不得以總理的名義接待或收受禮品,不沾機關和個人的利益。

周恩來還語重心長地對工作人員提出了“四個聯系”的要求:“你們在這裡工作,要懂得辦任何事情都要跟我聯系起來,要跟我的職務聯系起來,要和政治影響聯系起來,要把我和人民群眾聯系起來。”

不僅如此,周恩來與鄧穎超還對親戚晚輩嚴格要求,及早對他們進行“約法三章”,具體約定了《十條家規》:晚輩來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晚輩不准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不許動用公家的車子﹔不可說出與總理的關系﹔不許請客送禮﹔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找別人代辦﹔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生活要艱苦朴素﹔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這十條家規是周恩來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也展示了共產黨人處理家事與國事關系的崇高境界。

19516月,周恩來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而病倒,在毛澤東的一再催促和親自安排下,來到大連療養。為了不給大連市添麻煩,周恩來“約法三章”,提出了“三不准”:一不准陪同,二不准看望,三不准安排活動。

19587月,周恩來到廣州新會視察。他叮囑縣委領導在安排其起居飲食方面朴素一點,不要使他與群眾生活有距離,並與縣委領導“約法三章”:一不要搞迎送,二不要多人跟,三不要公家請吃飯。

處處愛民的周恩來,連行路都要“約法三章”。周恩來對司機的要求十分嚴格,除了要司機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外,還另外規定了一個“約法三章”。他對司機說:“車開到影劇院、醫院、學校等附近時,不許按喇叭。這些地方是人們休息、學習和娛樂的場所,必須保持絕對的安靜。”后來周恩來生病去醫院,他不讓司機把車開到病房區,而是自己提前下車步行到病房。

周恩來要求司機在車開到交叉道口時,必須減速行駛,慢慢通過。他說,你把車子開快了,會驚嚇到群眾。此外,周恩來還叮囑說:“在陰雨雪天行車時,如果車旁有行人或騎車的群眾,不許開快車。這時車速一快,就難免把泥水濺到路旁行人身上,他們對著你的車罵娘還是小事,長此下去,我們的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就會越拉越遠。”

不給父老添麻煩

 朱德對待自己要求嚴格,不搞特殊化。

革命戰爭年代,朱德在江西瑞金時,曾經被編在中央軍委機要科黨小組過組織生活。他怕黨小組長顧慮他是首長,把他當成“特殊黨員”,便與黨小組長“約法三章”:一是黨小組過組織生活必須通知他,二是黨小組給每個黨員分配任務時必須有他,三是黨小組長必須定期聽他匯報思想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朱德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不辭辛勞,經常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系。從1952年到1966年,他先后深入到27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130多次視察。其間,他6次到四川視察,但隻回過家鄉1次。

196039日,在省、地、縣委領導的陪同下,朱德乘車從南充經蓬安、營山抵達儀隴,回到了闊別52年的故鄉。在儀隴縣馬鞍中學時,正值學生吃晚飯,他徑直走到食堂和寢室去查看,親切地詢問同學們:“一個月吃多少粗糧、細糧?零花錢多少?有沒有補助?家裡能供給嗎?”

現場看到的情景和同學們欲言又止的回答,使朱德意識到情況不容樂觀。他嚴肅地對陪同人員說:“娃娃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讀書又苦,費腦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使生活補助到位。至於一些支農活動,我看繁重的就不必讓孩子們參加了。飯都吃不飽,哪有勁啊!”接著,他又對儀隴縣委領導說:“對於我的接待,一切從簡。不喝酒,不抽煙,不吃肉,不給當地添麻煩。我是一個普通老兵,能吃上故鄉的家常飯就高興。”

當晚的餐桌上,全是青菜、豌豆尖、魚腥草、紅薯等,一點葷菜都沒有。朱德吃得津津有味,他說:“幾十年沒吃過家鄉的菜了,今天吃起來真香!”有人見他吃紅薯不剝皮,說連皮吃不好消化。朱德笑著說:“我消化得了!過去一直是帶皮吃的,丟了可惜。”

310日晚上,儀隴縣委領導看到朱德在故鄉吃的是家常飯,睡的是木板床,很過意不去,便准備了一餐較為豐盛的晚宴。朱德知道后,嚴肅地批評說:“在南充地委,我就提出回故鄉的約法三章:一不要限制我的行動,我想上哪就去哪﹔二是我願找哪個人談話就找哪個人談﹔三是飯菜自己點。我提的你們忘了嗎?你們專門為我設宴,我吃得下去嗎?”

朱德見縣委的同志低著頭,臉紅一陣白一陣的很不好受,就變得和藹起來,聲音也放低了:“你們給我做些家鄉飯,省錢又簡便,我吃起來也高興。”縣委的同志見朱德批評嚴厲,說得中肯,隻得撤下晚宴。朱德笑著點了菜:“我吃豆芽、菠菜、魔芋豆腐,外加一份側爾根(即魚腥草)。”作為老一輩革命家,朱德一生功勛卓著,回到故鄉卻能夠“悄悄地來、靜靜地走”,不擾民,值得我們深思。

堅持親民愛民的政治本色

1947年,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部分指揮員看到給養難籌,產生畏難情緒,部分隊伍甚至出現紀律鬆弛的現象。“軍事紀律壞,就是政治危機的開始”。鄧小平與各部首長“約法三章”:槍打老百姓者槍斃!搶掠民財者槍斃!強奸婦女者槍斃!

“約法三章”發布后,鄧小平親自站在路口檢查軍紀。一次,他在黃岡縣街頭發現一位軍人刺刀上挂著一捆花布,一捆粉條,顯然來路不正。鄧小平下令盤查,果然東西是從一家店鋪順手拿走的,店主不敢做聲。

鄧小平隻說了兩個字:“槍斃!”

立即有人找劉伯承,說那位軍人是一個警衛連副連長,立過戰功,請求從輕處罰。這位副連長也痛哭流涕,提出帶頭沖鋒,希望戰死在沙場上。劉伯承聽了,說了四個字:“慈不掌兵。”

在如此嚴格的要求下,我軍在大別山上軍紀嚴明,人民軍隊真正做到了秋毫不犯,道不拾遺。不擾民,不害民,用鮮血和生命去解放人民,使大別山成為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

鄧小平在財政部時,除了有緊急事情臨時找黨組幾個人談話外,平時一般每星期聽一次副部長們的匯報。1953年夏季財經會議對財政工作特別是對修正稅制進行批評以后,財政部大多數干部都比較謹慎小心,甚至有點畏首畏尾。鄧小平察覺了這一點。一次部辦公會議,他說了這樣兩句話:“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今天同你們‘約法三章’:我到財政部工作,決策方面主要靠你們反映情況。如果你們反映的情況對了,我決策錯了,這個錯誤責任由我負﹔如果你們反映的情況錯了,我根據你們反映的情況作了錯誤的決策,這個錯誤你們負責。”這兩句話很好地回答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問題。由於權責分明,使得下面同志的工作好做了,也大膽了。

無論是在我們國家處於建設時期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無論是到落后地區,還是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鄧小平每次外出視察,事先總是一再向地方提出“約法三章”:不要影響群眾﹔不搞特殊化﹔輕車簡從,不要搞前呼后擁的陪同。在吃飯方面,每到一地,鄧小平也都事先聲明,不要當地干部陪吃陪喝。飯菜也很簡單,一般每頓飯是四菜一湯。

19797月,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在安徽視察期間,省裡安排鄧小平登黃山。當時正值黃山旅游的高峰期,登山之前,鄧小平就對陪同的安徽省委書記萬裡提出“三不准”說:“第一,不准妨礙群眾游覽﹔第二,不准省委同志來陪﹔第三,不准搞特殊化。”盡管他再三叮嚀,保衛人員為安全起見,還是想悄悄控制一下人數,鄧小平發覺后,嚴肅地說:“要讓群眾上山,不要搞得戒備森嚴。”鄧小平在黃山的“三不准”,體現了共產黨人親民、愛民的政治本色。

來源:《新湘評論》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