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楓: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作者:    發布時間:2015-09-07   
分享到 :

彭雪楓: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為民族,為群眾,二十年奮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國﹔打日寇、打漢奸,千萬同胞自由平等,澤被長淮。”這是70年前挂在延安中央大禮堂門口的挽聯,追悼的是時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犧牲時年僅37歲的彭雪楓,是我軍杰出的指揮員、軍事家,他南征北戰,戰功卓著,被毛澤東、朱德等譽為“共產黨人好榜樣”。

“彭雪楓將軍是我們旅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所以我們又名‘雪楓旅’。”蘭州軍區某特戰旅旅長王炳軍激動地對記者說。該旅前身為新四軍抗日先遣大隊,是由抗日名將彭雪楓等老一輩革命家於19386月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創建的。在彭雪楓等革命前輩的帶領下,部隊以靈活多變的戰法、神出鬼沒的用兵,給日寇以沉重打擊。在淮陽竇樓打響了抗日東進第一槍,先后轉戰豫、皖、蘇邊界和津浦路地區,粉碎了日偽軍大規模“掃蕩”,在板橋集戰斗中開創了我軍歷史上用機槍擊落敵機的光輝范例。

王炳軍對彭雪楓的英雄事跡如數家珍。他特別提到了彭雪楓著名的“三件寶”:拂曉劇團、《拂曉報》和騎兵團。抗日戰爭爆發后,彭雪楓於1938年春到河南組織抗日武裝,在竹溝成立了拂曉劇團,演出一些抗日劇目,對部隊起到了很大鼓舞作用﹔他還創辦了《拂曉報》,並為創刊號撰寫了發刊詞《拂曉報——我的良師》,其中寫道:“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進、邁進有為、勝利就要到來的意思。軍人們要在拂曉出發,要進攻敵人了。”在根據地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彭雪楓為《拂曉報》撰寫社論、評論等各類文章60余篇﹔彭雪楓在一次率部抗敵時遇到日軍騎兵團,損失不小,他說:“我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根據地是千裡大平原,很利於騎兵作戰,我也要組建‘飛騎軍’。”他把師屬騎兵連和各旅騎兵連、排集合起來,成立了騎兵團,並親自擔當教員。騎兵團很快由300多人馬發展到600多人馬,戰斗力也得到大幅提高。

“正當抗戰勝利在即時,彭雪楓將軍卻不幸犧牲,沒能親眼看到日本鬼子投降。”說起彭雪楓犧牲時的情景,王炳軍心情沉重。那是19448月,彭雪楓率領部隊收復豫皖蘇根據地。在出征前,彭雪楓說:“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那裡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室子女,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偽軍消滅掉。為了路西倚門東望的父老鄉親,我們就是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他率新四軍第4師主力官兵們跨越津浦路,首戰小朱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路西地區,奪取了肖縣、永城和宿縣等城鎮,解放了200多萬人口。911日,彭雪楓將軍親率3個團攻打河南夏邑八裡庄。就在我軍取得節節勝利時,在前沿指揮的彭雪楓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壯烈犧牲。

彭雪楓將軍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留下的“赤膽忠誠、崇文尚武、機智勇猛、生死相依”的雪楓特戰精神卻成為蘭州軍區某特戰旅寶貴的精神財富,影響和鍛造了一代又一代“雪楓傳人”。王炳軍頗為自豪地對記者說:“2013年,我旅官兵參加‘砥刃——2013’全軍特種部隊比武競賽,奪得2金、4銀、6銅的佳績。我旅還先后20多次參加重大軍事演習,探索出立體破襲、傘降滲透、特種救援等多種新戰法,由抗戰‘奇兵’轉變為現代戰場上的‘三棲尖兵’。”

(本報記者 劉小兵 本報通訊員 畢國志 馬振)

(來源:《光明日報》201509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