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一位純真的共產黨人
方志敏:一位純真的共產黨人
何友良
今年是方志敏英勇就義80周年。80年前,方志敏以其非凡的思考和實踐、堅貞和擔當、血性與節操,在血與火的考驗中,留下一位純真共產黨人的奇跡、偉岸和絕響,令無數后來者感佩敬慕,激勵著一代代共產黨人前仆后繼,奮勇前行。
一、用熱血書寫忠誠,對黨和信仰、對國家和人民滿懷滔滔大愛
方志敏的純真,首先表現在他對黨、對信仰、對國家和人民的絕對忠誠上。純真,意為純潔真摯、純正精誠。方志敏對黨和信仰、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和忠誠,發乎內心,深入骨髓,濃郁深沉,純粹高尚,正是這種純真的真實寫照。
國家在軍閥統治和列強欺凌下貧弱相交、黑暗混亂的現實,讓他一次次地深受刺激,也因每一次受到的刺激而更加堅定他為民族解放奮斗的決心。他在《可愛的中國》中,用詩一般的語言,將國家比喻為母親,贊美國家和大好河山,堅信中國一定有個光明前途,未來前景美好,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他既向國人闡明“愛護中國,拯救中國”是一個“緊要的問題”,號召國人覺醒,一致奮起救國,也著力向國人說明救國與救民的一致性。他特別批斥有人說他隻顧工農階級的利益而忽視了民族的利益的濫言。他認為這是對他的一個天大的冤枉,力申工農階級的利益絕不會與民族的利益相沖突,追求工農的解放與民族的解放,是高度統一的內在使命。
為此,他在求學求真理的過程中,潛心求索救國救民之路。他深切地認識到,“欲救中國民族的獨立解放,絕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濟事,而是喚起全國民眾起來斗爭,都手執武器,去與帝國主義進行神聖的民族革命戰爭,將他們打出中國去,這才是中國唯一的出路”。因此,他毅然選擇馬克思主義,加入青年團和共產黨,走上以革命挽救國家、解放人民之路。
他對自己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共產主義,選擇共產黨,深信不疑,堅定不移。他堅信中國革命一定會得到最后的勝利,民族的解放、階級的解放一定能實現,認定“這是絕對的真理。同時,這也是我的基本信仰”。為了這一真理和信仰,他不惜舍棄一切,包括犧牲自己的“蟻命”,只是希望在國家解放、人民自由之日,在他流血犧牲的地方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作為他對革命勝利和民族解放的精誠寄托。
“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方志敏對國家對人民的大愛,對黨對信仰的忠貞,撼人心、驚天地、泣鬼神!
二、用創造譜寫奇跡,在潛心思考與拼命奮斗中成就軍政全才
對革命、革命道路、軍政領導藝術精深思考,又不惜病患之軀拼命奮斗,是方志敏作為純真共產黨人的另一個核心體現。
到農村領導武裝革命,對幼年的共產黨人而言,是一個充滿危險的未知領域,也是一個充滿艱難的觀念轉變。與不少當年第一代開創者不同的是,方志敏的深入農村,首先是一種自覺行為而不是組織的指派。相同的是,都面對著如何進行革命、開創局面的嚴峻問題。在這樣事關革命成敗的關鍵問題上,方志敏顯示出了精深的思考探索和過人的知行能力。他所創造的開創和擴大贛東北蘇區的辦法,即有計劃地建設政權、深入土地革命、創建地方武裝和正規紅軍、波浪式地向前擴大根據地等,被毛澤東稱之為“方志敏式”,是與“朱德毛澤東式”完全相同的開創根據地的經驗模式。方志敏與朱毛兩地相隔頗遠,相互戎馬倥傯、音訊難通,而所走道路卻驚人一致,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可見方志敏對革命道路的思考是何等的精深。
作為全國六大蘇區之一的贛東北蘇區的開創者和主要領導者,方志敏文武兼通的杰出才能得以充分顯現。無論是在縣委書記、省委書記、特區政府主席、省蘇政府主席的黨政領導職位上,還是在贛東北軍委會主席、紅十軍代政委的軍事領導工作中,方志敏無不以其潛心思考和拼命奮斗,做出創造性業績,進而成就他成為優秀的黨政軍領導全才。
方志敏全身心地投入蘇區黨政領導工作,是得到中央政府表彰的模范蘇區領導人。他創造了反映實際而又體現黨的目標和任務的地方經驗,創建領導了富有戰斗力的紅十軍,摸索創新了蘇區政權的區域政策與工作方法。他領導制定的贛東北土地分配政策與生產措施、群眾團體條例與群團工作、地方武裝建設與地雷戰的運用、文化教育建設與創新、政權建設與法律制度的創設,乃至蘇區中心葛源的公園、路燈建設,細致入微而成為基層政權操作規范的《怎樣做鄉蘇工作》(比中央蘇區的同樣文獻早出台一年),等等,無一不見方志敏對政權工作的專心致志與領導才能。因此,贛東北蘇區日見擴大而富有生氣,他也得到臨時中央政府的表彰。
方志敏以真情深入部隊指揮軍事,是得到公認的無產階級軍事家。方志敏曾經兩次出任軍職(贛東北軍委會主席、紅十軍代政委),時間雖短,成績巨大。究其原因,乃在於他的真情投入和方法得當。他銳意整頓和鍛煉部隊,決心建設有較強戰斗力的精銳隊伍,採取的方法則是深入隊伍。他在講述任紅十軍代政委經歷時說:我仍如在軍委會工作一樣,深入隊伍中去,不憚其煩地去檢查,去講說,去指導,去督促﹔內務,操場,講堂,以及關於各個戰斗員身上許多瑣屑的問題,我都親自過問﹔軍中會議,我親自參加的多。好的事盡量發揚它,不好的事則嚴格指責,不稍寬假!由於他的出色工作,第一次任職時,紅軍實力發展了三倍以上,在三個月內連續取得作戰的大勝利,蘇區擴大到縱橫五百余裡,人口一百余萬。第二次任職時,指揮紅十軍不但在貴溪、余江三仗皆捷,鞏固了老蘇區,而且進軍閩北,11仗仗仗皆勝,建立了紅十軍在閩北的軍威,奠定了閩北蘇區和紅軍向前發展的基礎。因此,方志敏的軍事才能,得到人們的公認,在當時,他是力挽狂瀾的紅軍領導人,幾十年后,黨和國家仍然銘記他的軍事才能,被認定為我黨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的36位軍事家之一。
這一切,都是方志敏在長期患有嚴重疾病的條件下取得的。疾病帶給他難以言喻的困擾,而“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心志,成為他戰勝疾病、創造奇跡的動力源泉。
三、用生命承載擔當,鐵血肩扛使命和責任、誓死效命事業和理想
在職責、艱險、生命面前義無反顧、勇於擔當,是方志敏作為純真共產黨人的又一個突出特點和精神。綜觀方志敏的一生,涌流著濃郁的擔當情懷,奔放著無私的職責意識。
兩任軍職,都處在部隊出現散漫混亂、軍事形勢惡劣,群眾受到敵軍摧殘並引起蘇區政權不穩固的關鍵時刻,需要以軍事大起興來振衰起弊。從未有過軍事知識訓練的方志敏,面對黨的召喚和期望,面對艱難和重任,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正是他的敢於擔當而又敏於行事,使得他在軍事領域同樣大建奇功。指揮獨立團時,很快肅清部隊的散漫混亂現象,使之變成整齊嚴肅的正規紅軍,戰斗力大大加強。領導紅十軍時,也迅速經過短期整頓訓練,糾正了不良現象,使之“與從前頗不相同”。其后,兩次均指揮部隊連續作戰,獲取勝利,圓滿實現黨的期望和預定目標。
同樣,在1934年秋軍事形勢日趨險惡之際,中央命令方志敏擔任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行動,以牽制敵軍、掩護中央紅軍戰略轉移。面對在國民黨統治核心地區作戰的艱難險阻,以及自己痔瘡大發,每天流很多膿血,不能走路或騎馬的病痛,方志敏二話不說,忍痛出發,下決心去完成黨所給的任務。特別是,在部隊行動失敗、艱難突圍而被敵軍打成兩段,他已經在前段跳出包圍的驚險時刻,他作出的選擇是置個人生死於不顧,毅然轉向返回敵人重重包圍中尋找仍在后段的大部隊。他說,“因大隊伍尚在后面,在責任上我不能先走”。因為這一鐵血擔當和選擇,他最終落入敵手,壯烈就義。
方志敏的擔當精神,也表現在對錯誤的嚴厲自責上。他在獄中,對蘇區工作中發生的錯誤,特別是對先遣隊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對“失敗的血的教訓”,反復進行深刻而沉重的總結。他對錯誤痛心疾首,刻骨銘心,盡管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軍事指揮員的猶豫等所致,但他認為自己要負主要責任,而“愧悔交集”“感著無窮的羞辱”,希望能“贖罪雪恥”。
同樣,人們所熟知的方志敏的清貧,本質上也是一種擔當精神。他用純真鑄就廉潔,用擔當面對清貧,在他的心中,公與私界線分明,享樂與清貧壁壘森嚴,抱定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生活雖然痛苦,而精神非常愉快。
方志敏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產。他那至純至真、至剛至正的品格精神,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人格力量,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與中國共產黨精神特質的完美融合和典型體現,永遠散發著燦爛的思想光輝。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方志敏的精神依然是我們戰勝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學習和弘揚方志敏精神,努力做一個有信仰有大愛的人、勤思考善實踐的人、敢擔當敢負責的人,是時代、使命和社會倫理的共同召喚,其情雋永,其義悠長。
(何友良執筆)
(來源:《光明日報》2015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