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章:“我決不會二三其德”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1-18   
分享到 :

“我決不會二三其德”

——“延安五老”之一吳玉章的政治品格

韓宇

吳玉章同志是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歷史學家和語言文字學家,新中國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中國人民大學的首任校長。早在上世紀40年代,他就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謝覺哉一起,被譽為“延安五老”。毛澤東同志的名句:“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的有益於青年,一貫的有益於革命,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呵!”就是贊揚吳玉章的。

“一貫的有益於革命”:“無役不從”的革命家

吳玉章從青年時代參加1898年的戊戌變法運動起直到1966年12月12日逝世,近70年歷經辛亥革命、護法戰爭、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等重大歷史階段,正如劉伯承、陳毅兩位元帥在他七十壽辰的賀信中所說:“無役不從。”幾十年來“顛沛流離,艱苦備嘗,始終不變”。

吳玉章少時就立志“做點有益於人,有益於國的事情”,出國留學時曾經慨嘆“莫謂東方皆落后,亞洲崛起有黃人”。他是戊戌維新運動的擁護者和宣傳者,后來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和辛亥革命,是四川“保路運動”的重要發起人。吳玉章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28年到1937年,由黨派往蘇聯和西歐工作,參加過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回國后,歷任陝甘寧邊區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魯迅藝術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校長等職﹔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后,他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籌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新中國成立后,吳玉章謝絕了周恩來總理擬委任的重要行政事務,集中力量辦教育,擔任了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值得贊頌的是,吳玉章走上共產主義道路后,為中國革命事業奮斗終生的信念越發堅定。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在一次與蔣介石的會面中,面對蔣介石“你是老同盟會、國民黨的老前輩,還是回到國民黨來吧”的勸誘,吳玉章明確表示:“我加入共產黨是相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深知隻有共產主義才是社會發展的唯一正確道路,對於這一點,我是不動搖的,決不會二三其德,毫無氣節的!”

“一貫的有益於青年”:中國青年的良師益友

吳玉章一輩子關心青年、愛護青年,是青年的導師和引路人。1960年5月,八十多歲高齡的吳玉章寫下了這樣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人至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十月革命前,作為辛亥革命的先驅者,吳玉章對民族的孱弱痛心疾首,對祖國的危殆憂心如焚。他始終憧憬著祖國的未來,始終注視著從舊中國的瓦礫中成長起來的新生命,始終把民族復興、祖國富強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他認為“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他堅信“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呼吁廣大青年發揚“薪膽精神”,赴國難,雪國恥,發奮為雄,再造神州。這些寓意深刻的論述,在當時的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對廣大青年奮發向上、振興中華,給予了極大的鼓舞﹔新中國成立后,吳玉章非常重視對青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在受邀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和青年們談談學習問題》報告上,他鮮明地指出“青年人走什麼道路的問題,是關系到國家興亡和革命成敗的大問題”,勉勵每一個青年都應該有理想、有抱負,樹立遠大志向,並且應始終不渝地為之奮斗﹔吳玉章常常用唯物辯証主義的觀點教導青年既不要以政治上的進步而放棄業務技術,同時又要防止和反對“單純業務”觀點。他指出那種隻有一技之長,就既不需要明確政治目標,也不需要進行思想修養的觀點對國家不利,易使青年迷失方向,並使業務停滯、退步以致失敗﹔八十多歲高齡的他還時常登上講台,聲情並茂地給人民大學的師生們講述共產黨光輝的歷史。他關心青年、愛護青年,在非常時期不畏壓力,挺身而出保護了大批青年師生。

“一貫的有益於廣大群眾”:大眾教育的忠實踐行者

吳玉章的一生,又是獻身大眾教育的一生,他是中國工農教育的積極倡導者和大力實踐者。他一貫主張,教育是人民大眾的事情,要面向工農大眾開門,努力擴大貧民受教育的機會。從1922年吳玉章留學歸國擔任成都高等師范學校的校長正式投身教育事業起,到196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任上病逝,在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光陰中,吳玉章始終奮戰在大眾教育的最前線。

早在五四運動期間,吳玉章就和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發起了勤工儉學運動。他創辦了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以溝通中西文化並為華工爭福利,組織更多出身平民的革命青年到國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學習社會主義思潮﹔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讓身在蘇聯的吳玉章心急如焚。他於1939年輾轉回到國內,立即投身於抗日戰爭的偉大事業中。他將自己的教育專長與抗日相結合,撰寫了名為《抗戰期間的教育與文化》的著名文章。他認為,要取得抗戰的全面勝利不能離開國民教育,廣大人民群眾急需以教育來提升文化程度和政治覺悟。吳玉章在抗戰時期大眾教育思想與實踐方面的突出貢獻,贏得了黨中央的贊許和信任,委任他主抓陝甘寧邊區教育工作。

執掌中國人民大學的17年間,吳玉章始終面向工農開門辦學,首創函授教育,採取多種形式辦學,將正規辦學和社會辦學、校內辦學和校外辦學、脫產學習和不脫產學習結合起來,成為推動新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第一人,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在人大早期就讀學生中,除了少部分知識青年和進步青年之外,其余大部分學生都是產業工人或工農干部。他們當中有不少人都獲得過“勞動模范”或“戰斗英雄”稱號。作為校長,吳玉章十分重視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情況。他多次邀請在讀的工農作家高玉寶、勞動模范郝建秀等人參加校務管理會議,認真聽取他們對學校發展的意見。(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宣傳部)

來源:《北京日報》20161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