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遠送子下鄉鍛煉
文世芳
1949年2月,剛被任命為軍委鐵道部首任部長的滕代遠奉命進入北平后,就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事業之中,年僅4歲和6歲的兩個孩子被送進榮臻小學幼兒部學習。一天,負責接送孩子的警衛秘書匯報了一件事,讓滕代遠吃驚不小,立馬做出兩個決定:立即停止用公車接送孩子並補交之前的費用﹔將孩子遷讀普通學校。而且,為避免受到特殊照顧,將孩子改名換姓,家庭出身隻准填寫“職員”,不准填寫“革命干部”。
什麼事引起滕代遠如此大的震動?
原來,警衛秘書在學校遇見一件事:3個學生在吵架。一個局長的孩子說:“我爸是局長,有專車。”一個部長的孩子很不服氣:“你爸是個局長算老幾?我爸是部長,坐‘吉姆’車,管著你爸,你爸得聽我爸的。”一個副總理的孩子接著就說:“你爸是部長算什麼?我爸是副總理,坐大‘吉斯’車,你們倆的爸爸都歸我爸管。”
通過這件事,滕代遠意識到,“整天和干部子弟在一起,容易滋長特殊化思想”,決定“讓孩子到農村去鍛煉鍛煉”。於是,他打算將孩子送到警衛秘書鄉下的老家生活。看到警衛秘書有顧慮,滕代遠說:“孩子自從跟我們進了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像生活在蜜罐裡,不知道農民的辛苦,不了解地裡的庄稼是怎麼長出來的。這樣下去,容易變成資產階級的紈绔子弟。我看,還是讓他到老解放區,找個庄稼漢當教師,學學種地,吃點苦,對孩子有好處。”滕代遠又做兒子的工作:“是不是怕苦不想去了?我給你講個毛主席送兒子當農民的故事……”講完毛岸英下鄉鍛煉的故事,他教育孩子要向榜樣看齊,不怕苦,不怕累,到農民那裡學習種地。在孩子下鄉鍛煉期間,滕代遠寫信反復告誡:“一定要去掉干部子弟的優越感,要和工農子弟打成一片。”“要走出干部子弟的小圈子,把自己變成工農兵的普通一員。”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中國傳統文化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崇尚“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趕考”的崢嶸歲月裡,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紅色誡子書、革命育兒經。見賢思齊,繼承這些優良醇厚的家庭美德,對今天的從嚴治黨、深化改革,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0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