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愛國民主人士的信仰依歸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6-28   
分享到 :

三位愛國民主人士的信仰依歸

邢 浩

眾多民主人士經過中國革命大潮的洗禮,最終都選擇將中國共產黨作為他們的信仰依歸。一個個人物、一篇篇故事,見証了他們投身革命時表現出的堅定信念,以及為實現心中理想而體現出的堅忍不拔意志和頑強奮斗精神。他們中,有的在我們黨成立以前就已參加革命多年,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最終都選擇向黨組織靠攏。從他們的入黨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究竟應當有怎樣的理想與追求,人生究竟應當怎樣去奮斗才有價值和意義。

宋慶齡:晚年終圓入黨夢

共產黨是唯一擁有人民大眾力量的政黨

宋慶齡1915年與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完婚,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曾當選為國民黨第二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武漢國民政府委員。

19277月汪精衛叛變之日,她發表“七一四聲明”,抗議國民黨右派違背孫中山的革命原則。1932年她在上海組織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通過廣泛的社會活動和各種形式的斗爭,營救和保護了一大批革命者、愛國進步人士和中共地下黨員。西安事變后,她在周恩來和宋子文、宋美齡之間充當聯系人,積極促成和平事業。1938年她在香港發起成立保衛中國同盟,為抗戰部隊籌集藥品及其他急需物資。對於宋慶齡在抗戰期間對陝甘寧邊區所做的各項事情,毛澤東后來寫信對她說:“你對我們的幫助,是沒有辦法可以形容的。”

19499月,宋慶齡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慶齡在會上說:“我們達到今天的歷史地位,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唯一擁有人民大眾力量的政黨。”

宋慶齡偉大光輝的一生中,曾有過三次入黨經歷。19503月,宋慶齡第一次給中共中央寫信,表達了多年向往加入共產黨的心情。中共中央在收到宋慶齡的信后,暫未作明確答復。195210月,宋慶齡認為前信請求入黨的意思並未表達清楚,於是決定直接給毛澤東寫信,毛澤東甚為感動,他對宋慶齡真誠地表示:“你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光榮。因為你在政治上是完全夠格的。在革命戰爭的時期,實際上你已經是我黨優秀的領導者之一。今后還有許多工作需要你,有些事情我們黨內的同志做不好,你做卻很合適……所以還是留在黨外好。”19574月,宋慶齡向當時正在上海的劉少奇當面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劉少奇回京后向毛澤東和中央政治局作了匯報,討論研究后更傾向於宋繼續留在黨外,以便其為黨工作。宋慶齡聽完意見后,表示理解和接受,此后沒再正式提入黨要求。

1981年春,88歲高齡的宋慶齡身患重病。當被問到是否還有入黨想法時,在病榻上已無法說話的宋慶齡連連點頭。為此,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討論通過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並發出《關於接收宋慶齡同志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的決定》。在宋慶齡追悼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宋慶齡同志逝世前不久,被接收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實現了她長時期來的夙願。這是宋慶齡同志的光榮,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

鄒韜奮:彌留之際求追認

為真理一息尚存、矢志不渝

鄒韜奮1921年大學畢業后負責《生活》周刊和《時事新報》副刊編務。確定《生活》周刊的宗旨為“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

193611月,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鄒韜奮等七名救國會的領導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出獄后,鄒韜奮前往武漢繼續參加救國活動。香港淪陷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鄒韜奮后來到達東江、蘇北抗日根據地。但就在此時,鄒韜奮不幸患上了耳癌,隻得回上海就醫。患病期間,他仍筆耕不輟。

1944724日,鄒韜奮離開了他熱愛的愛國民主事業,享年50歲。在鄒韜奮彌留之際,他口授遺囑,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1944 10月,《解放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致鄒韜奮家屬的唁電,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高度贊譽和評價了他一生從事的偉大事業。毛澤東親自為他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鄧初民:古稀之年終入黨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鄧初民早年東渡日本求學,受進步教授河上肇的影響,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著作,成為我國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早在1922年發表的《怎樣改造中國》一文,他曾斷言“中國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

鄧初民畢業回國后的五年,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鄧初民決定到南方投身革命。到武漢不久,鄧初民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了國民黨。北伐軍佔領南昌后,蔣介石挑起了“遷都”之爭,鄧初民也參加了這場斗爭。他前往南昌說服蔣介石遵照孫中山意旨將國民革命進行到底,但蔣介石卻不為所動。19273月,湖北省黨部召開慶祝國民黨政府遷都武漢的群眾大會,鄧初民發表演說批評國民黨右派的分裂活動。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鄧初民十分憤怒,力主對蔣實施討伐。汪精衛“分共”后,湖北省政府被右派掌控。不久,鄧初民被列為親共分子,難以在武漢立足,隻得離開武漢來到上海。

此后,鄧初民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抗戰爆發后,經與共產黨員張雲逸面談,鄧初民北上武漢從事抗日統戰活動。19462月,重慶較場口事件發生后,鄧初民等人聯名發表《告全國人民書》,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和平的罪行。因遭到國民黨特務暴徒的襲擊,鄧初民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出走香港。1949年初,他同一批民主人士到達北京,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62年,鄧初民以73歲的高齡入了黨,對此他非常高興,引用蘇軾“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名句來表達自己的激動心情。

【點評】重溫民主黨派老一輩與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的崢嶸歲月,宋慶齡、鄒韜奮和鄧初民三位愛國民主人士經過反復的比較、思考和實踐,毅然將中國共產黨作為自己的信仰依歸。不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和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而且也詮釋了民主黨派的歷史抉擇,為實現自身價值和發展尋求的一條光明之路。回望革命年代,民主人士與中國共產黨攜手為救亡圖存貢獻力量。當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偉大征程中,他們也必將與全國人民共同擘畫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來源:《人民日報》(201606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