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一名共產黨員的特殊氣質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7-21   
分享到 :

瞿秋白:一名共產黨員的特殊氣質

1935618日,清唱《國際歌》后,他直面槍口,微笑飲彈,年僅36歲。他的遺體被草草入殮,葬於荒嶺之中,與之相伴的唯有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與信仰和對革命事業的不舍與眷戀。他是瞿秋白——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際歌》的中文譯者。

據史料記載,1935年初夏的一天,蔣介石召集官員商議如何處置瞿秋白。戴季陶叫囂道:“此人赤化了千萬青年,這樣的人不殺,殺誰?”

618日早8時,一則電令從師長宋希濂那裡傳到瞿秋白手中:著即將瞿就地處決。

面對處決書的瞿秋白面色不改,從容淡定。“人之公余,為小快樂﹔夜間安眠,是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我們共產黨人的哲學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刑前,瞿秋白用俄語輕聲哼唱自己翻譯過的《國際歌》,走上公園講台,開始了最后的演說。他說,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偉大的理想,是要實現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制度,使人人都能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他堅信,這個理想遲早一定要實現,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取得最終勝利。

“堅持真理的人是偉大的。我們要抱著樂觀去奮斗,我們往前一步,就是進步,不要有著憤嫉的心,固執的空想,要細觀察社會病源。我們於熱烈的感情以外,還要有沉靜的研究……”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瞿秋白最早深入那裡進行考察,實事求是地向中國人民介紹革命后的情況。僅據19216月至192211月的《晨報》統計,瞿秋白就撰寫通訊35篇,對蘇俄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教育、工人組織、農民組織、黨的建設以及知識分子諸問題作了系統闡述。

在瞿秋白心中,革命后的俄國有使人們覺醒的真理,有使中國從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種。因此,“有志於救國救民的覺悟青年,應當到那裡學到真理,把它播散給中國的勞苦大眾﹔取得火種,把它點燃在中國的黑暗的大地。”

從書生到領袖,瞿秋白走過了短暫卻沉甸甸的一生。在短暫的36個春秋裡,他以“犬耕”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就是共產黨員的特殊氣質。

瞿秋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信仰與理想、責任與擔當,卻留在歷史的注腳裡,閃爍光芒。

(據新華社北京714日電 記者張漫子)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607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