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於那片紅色土地上的印記

作者:    發布時間:2016-12-26   
分享到 :

鐫刻於那片紅色土地上的印記

王鋼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長征,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鄂西北的十堰市,是一片被鮮血浸染的紅色土地。從1926年第一個黨支部建立,到新中國誕生,十堰,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斗爭歷史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三支紅軍在十堰的光輝足跡,無數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繼,為我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

紅三軍和十堰人民的生死情

19267月,革命的火種在古城點燃。面對鮮紅的黨旗,宋良猷、宋奎卿、李龍、齊懷玉等十堰籍早期共產黨人庄嚴宣誓。中國共產黨十堰地區第一個支部——中共均縣支部宣告成立,工農武裝迅速壯大,到1931年,紀大綱等人率領的游擊隊人數達到700余人。

19315月中旬,賀龍率領紅三軍在保康縣馬良坪遭國民黨軍10多個團的圍攻,被迫突圍轉至鄂西北房縣、興山交界的九道梁地區。部隊千裡轉戰,傷亡很大,人困馬乏,急需當地黨組織支持,當地黨組織積極幫助紅三軍籌糧草,安排駐地休整。523日凌晨,紀大綱率游擊隊主動配合紅三軍攻佔均縣(今丹江口市),隨后,紀大綱被任命為團長,積極配合紅三軍創建以武當山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

19356月中旬,紅三軍攻克房縣,以柳克明(柳直荀)為書記的中共鄂西分特委宣告成立。在鄂西分特委的領導下,紅三軍廣泛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先后建立了14個區級、105個鄉級蘇維埃政權﹔開辦了鄂西北農民銀行﹔游擊隊、赤衛隊和紅色補充軍等群眾武裝也普遍建立。7月,以均縣、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擁有人口20萬。9月中旬,紅三軍主力從鄂西北離開后,留下的教導團、政治保衛隊和軍部特務營共千余人合編為第九軍第25師,在師長湯慕禹、政治委員朱勉之率領下,在當地堅持斗爭。紅三軍轉戰鄂西北期間,前委還在房縣開辦了“中央軍事委員會鄂北紅色干部學校”,負責為蘇區和部隊培訓軍政干部。

在拯民眾於水火的大義面前,當時的武當山道總徐本善及紫霄宮在廟道人放棄山林隱修,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洪流,給予紅三軍大力支持。紅三軍在屯駐武當山期間,徐本善指派弟子保衛賀龍,幫助紅軍送情報,協助醫療、護理傷病員。當時紅三軍糧食、彈藥、醫藥比較困難,徐本善總是竭盡全力幫助解決,還帶領弟子趕赴老河口,配合紅三軍截獲國民黨51軍子彈50余萬發。在紅三軍主力轉移房縣的間隙,囂張的敵51師李柱中旅糾集均縣、谷城、房縣的7個地方民團共萬余人,瘋狂進逼浪河地區,使均縣蘇維埃政府和浪河區、鄉蘇維埃政府遭受嚴重破壞,武當山道觀也遭到空前的劫難。縣蘇維埃政府負責人曾憲祖等30余人壯烈犧牲,徐本善也慘遭殺害。縣蘇維埃政府被迫遷至呂家河。紅三軍將士和武當山道眾為了人民翻身解放拋頭顱、洒熱血的英雄故事,伴隨著呂家河的歌聲在十堰的崇山峻嶺中傳揚。

紅二十五軍的戰斗軌跡

在長征到達陝北的隊伍中,唯有一路大軍的人數不減反增,這路大軍就是著名的紅二十五軍——與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齊名的紅軍長征四大主力之一。從193412月至19372月,紅二十五軍曾在十堰市及其周邊地區堅持斗爭達兩年兩個月之久。19341116日,根據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在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戴季英、鄭位三的率領下,從河南羅山出發西進長征,於129日進至雒南(今洛南)的庾家河。10日,紅二十五軍、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開第十八次常委會,決定將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在鄂豫陝邊區,包括陝西省東南部、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地區和河南省西部的部分地區,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19351月,紅二十五軍攻克鎮安縣城后,迅速轉至山陽、鄖西、旬陽交界,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地方民團和反動政權,發動和組織群眾,廣泛建立鄉村蘇維埃基層政權,創建了鄂陝邊第一塊革命根據地。先后在鄖西縣東川、西川、桃園溝、秋樹林等村均建立了蘇維埃政府。軍部機關以及所屬分隊,駐扎泗峽口、虎坪、澇池、紅岩等地,省委和軍司令部駐虎坪與澇池。下旬,蔣介石令駐河南的第40軍兩個團和駐湖北的第44師,在陝軍第126旅的配合下,以11個團的兵力對鄂豫陝邊區紅二十五軍發動第一次“圍剿”。紅二十五軍主動出擊,各個擊破“圍剿”,並在紅岩寺和袁家溝口等地,建立了第三、第四路游擊師。

19352月上旬,紅二十五軍先后在鄖西、旬陽、鎮安、山陽等縣邊界地區和藍田、商縣、山陽、鎮安、柞水等縣邊界地區,開辟了鄂陝邊、陝東南兩塊根據地。2月下旬,紅二十五軍從鄖西出發,接應紅四方面軍南下漢中。到5月初,紅二十五軍發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擊師、抗捐軍2000多人,發展地方黨員38人,成立了鄂陝、豫陝兩個特委和10個區46個鄉340個村級政權,人口近50萬,初步建立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在反擊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斗爭中,紅二十五軍以運動戰和游擊戰相結合,沿著鄖縣、鄖西縣與陝西交界的崇山峻嶺急速西進,行軍近一個月,轉戰近2000裡,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716日,紅二十五軍從長安縣的豐峪口出發,於916日,到達延川的永水鎮,勝利地完成了長征任務。紅二十五軍北上的決策,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肯定。毛澤東說:“徐海東部隊之由陝南(鄂西北)經隴東入陝北,乃偶然作成中央紅軍之向導”,稱紅二十五軍“為革命立了大功”。

在十堰2.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幾乎每一寸土地都拋洒過先烈的鮮血,每一寸土地都有英雄們戰斗過的足跡。僅在南化塘這座地處三省邊陲的小鎮,先后就有6支人民軍隊在此浴血奮戰。在這塊英靈遍布的土地上,銘刻著共和國15位黨和國家領導人、328位將帥的戰斗身影。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獻身精神,已經成為十堰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極大地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內涵。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主任)

(來源:《學習時報》201612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