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時:要深入實際,不能“隻顧房間的研究”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5-16   
分享到 :

任弼時:要深入實際,不能“隻顧房間的研究”

茅文婷

 

19249月,任弼時從蘇聯回國僅僅一個月,就被團中央任命為江浙皖區委委員,走上了青年團的工作崗位。回到中國的實際環境中,任弼時首先面臨的考驗就是如何對待蘇聯經驗與理論的問題。除了以辯証的態度對待蘇聯經驗以外,任弼時也非常重視對實際問題的研究,“注意分析中國社會”。

為了取得對工人教育的直接經驗,任弼時親自到上海曹家渡純善裡52號的工人訓練班裡給他們講《共產主義ABC》的課。這個班一半以上是女工,且大多是文盲。剛開始,任弼時講理論,但大家都不懂。任弼時就改變了方式。有材料記載,他從教上海歌謠入手,許多女工邊唱邊流淚。他還通過中蘇工人實際生活中微小事物的對比,幫助工人們理解抽象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是從實踐中,任弼時總結出,要在內容上聯系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工人的切身問題﹔要在表述上深入淺出,不能過於空泛,也不能過於艱深﹔要在形式上多種多樣,“採用文字圖畫及口頭的宣傳”。初覺悟的工人,“他們的需要就是目前怎樣解除切身的許多壓迫”。空洞地介紹法國大革命,“他們隻認作是海外奇談,不能使他們感覺切要”。也不能簡單地號召“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反抗地主和資本家”,要說明他們怎樣壓迫的事實和怎樣打倒的方法。基於此,他要求每個團員都要實際參加宣傳,詳細調查研究群眾生活,替他們提出很實際的極切身的要求,領導他們為這些要求而斗爭,而不是“隻顧房間的研究”。正是這種腳踏實地的宣傳方法和組織方法,使青年團得到了大發展。據19259月的統計,全國團員人數已由“三大”時2400多人發展到9000多人,其中工人成分由不到10%增長到38%

(來源:《北京日報》20175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