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粟裕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9-29   
分享到 :

軍事家粟裕

關泠 金立昕

粟裕是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他從南昌起義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長達22年人民革命戰爭的全過程。戰爭年代,他長期在一個獨立的游擊區域或戰略方向、戰略區擔任主要指揮員,以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而揚名中外,享有“常勝將軍”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后,他心系國家安危和軍隊建設,堅持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積極探索戰爭指導規律和軍隊建設規律,對保衛國家安全、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從紅軍基層干部成長為高級指揮員

1907810日,粟裕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一個山村的侗族家庭。他是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中唯一一位少數民族軍事家。

1925年春,粟裕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開始接觸共產主義學說,並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2611月,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緊接著許克祥在長沙發動了馬日事變,瘋狂鎮壓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一些黨團員和進步學生遭到通緝和逮捕。粟裕第一次意識到,“不拿起槍杆子,打倒新老軍閥就是一句空話”。19275月,他與幾位同學撤離到武昌,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葉挺任師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教導隊,任學員班長。在這裡,粟裕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為此后在艱苦的革命戰爭環境中堅持斗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76月,粟裕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7月,隨第二十四師教導隊離開武昌到達南昌,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警衛隊班長。起義軍在廣東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后,他堅定地跟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10月,在武平戰斗中,他頭部右顳骨中彈負傷。雖身負重傷,他仍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跟著隊伍轉戰,后被任命為連指導員。1928年,粟裕參加湘南起義,后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兩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19286月,湘贛兩省敵以十個團兵力向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四次“進剿”。時任連長的粟裕率部控制老七溪嶺。在敵先頭部隊已搶佔制高點的情況下,他乘敵疲憊鬆懈之際率部突然發起攻擊,奪佔制高點,並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俘獲上百名俘虜。粟裕的精彩指揮很快在紅軍中傳開,被譽為“青年戰術家”。19 29年,他隨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從井岡山出發,向贛南、閩西挺進,參加了伏擊追敵的大柏地戰斗,殲滅劉士毅部兩個團大部,俘敵團長以下 800余人,取得了紅軍離開井岡山以來的第一個重大勝利。之后,紅軍乘勝進佔寧都,粟裕在攻佔寧都的戰斗中臀部負傷。19302月,他在富田作戰中被炮彈炸傷頭部,彈片一直留在顱內,直到54年后他去世遺體火化時才從骨灰中取出。

粟裕參加了建立和堅持中央革命根據地斗爭,以及歷次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圍剿”的許多重要戰役和戰斗。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時任紅六十四師師長的他率部與兄弟部隊一起運用迂回包圍戰術,先后殲滅了張輝瓚師和譚道源師一個旅。他在師的領導崗位上參加了第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過程。193111月,粟裕任紅四軍參謀長,不久調紅軍學校任學員連連長。他經常組織教員和學員開展互教互學,研究總結帶兵和作戰指揮的經驗。19322月,他再次調任紅四軍參謀長。次年2月,任紅十一軍參謀長,參加第四次反“圍剿”作戰,3月中旬,率部參加黃陂、草台岡 兩次戰斗,勝利完成偽裝主力、創造戰機任務。朱德稱這兩次戰役為“紅軍戰術上最好的戰例”。19335月,在硝石戰斗中,粟裕率部沖鋒,身負重傷,因缺乏治療條件,左臂致殘。11月,粟裕任紅七軍團參謀長兼第二十師師長、政委,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的滸灣、八角亭戰斗和奇襲永安縣城戰斗。

19284月上井岡山開始,到參加中央蘇區的創建和反“圍剿”斗爭,粟裕隨毛澤東、朱德轉戰,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學習和成長,雖身處部隊最基層和戰斗第一線,但能夠把學軍事的注意力放在高層次戰略決策和戰法問題上,學習毛澤東、朱德指揮戰爭的精髓,體會到“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內在規律去尋找”,認識到“作為軍事指揮員應該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個指揮員對戰略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有了清醒的頭腦,才能運籌自如地指揮作戰”。在嚴酷的戰爭實踐中,粟裕逐步從紅軍基層干部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高級指揮員。

執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務

19347月初,紅七軍團奉命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贛皖等省出動,宣傳中共北上抗日主張,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策應主力紅軍行動。粟裕任先遣隊參謀長,隨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克大田、渡閩江、攻福州,在敵人前堵后追的情況下,轉戰閩東、閩北,挺進浙西,進軍皖贛邊,又折返閩浙贛蘇區。9月下旬,在向皖贛邊轉戰中,粟裕右臂中彈,彈頭一直留在臂內,18年后舊傷復發才取出。11月初,先遣隊進入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與在當地的紅十軍合並為紅十軍團,粟裕擔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下旬,紅十軍團由內線轉到外線作戰,進入皖浙贛邊,粟裕又任紅十軍團參謀長。譚家橋戰斗失敗后,在敵調集20多個團的兵力追堵和圍攻下,19351月,紅十軍團決定返回贛東北蘇區。粟裕率先頭部隊先行出發,在通過敵封鎖線時,他派兩個班機動作戰,佯攻敵軍山上碉堡,吸引火力,自己率部於午夜前通過封鎖線,到達閩浙贛蘇區。但軍團主力部隊因在封鎖線邊沿貽誤時機,被趕來的敵軍重兵包圍,在懷玉山戰敗。

抗日先遣隊歷時六個多月,艱苦征戰2800多公裡。粟裕積極協助軍團領導進行軍事指揮,提出許多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也進行了反思和總結。他認為,先遣隊離開革命根據地,孤軍深入白區,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軍事上未能及時實行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由正規軍向游擊隊的戰略轉變﹔在作戰指導上實行絕對集中的指揮,嚴重脫離實際,導致部隊作戰行動不從實際出發,處處被動挨打﹔“左”傾宗派主義的干部政策,嚴重損害了抗日先遣隊的領導,這是導致抗日先遣隊失敗的組織上的原因。從先遣隊的作戰經歷中,他體驗到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的正確與否,是關系一支部隊、一個地區存亡的重大問題。這些認識對他在此后的軍事斗爭中所採取的戰略決策和指導思想影響甚深。

堅持浙南三年游擊戰爭

1935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2月,中共中央指示,以先遣隊突圍出來的部隊為基礎,組建挺進師,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治委員,挺進浙南,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蘇維埃根據地,並從戰略上配合主力紅軍長征的行動。2月底,粟裕、劉英率挺進師出發,挺進浙南。在通過敵封鎖線時,挺進師僅有的一部電台被敵打壞,從此他們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開始了獨立進行的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在反動勢力強大、大部分地區的中共組織被破壞的浙江,粟裕和劉英及時總結抗日先遣隊失敗的教訓,決定把部隊改編為游擊隊,將打正規戰變為打游擊戰,緊緊依靠廣大工農勞苦大眾,實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4月,粟裕率先遣隊轉戰到浙閩邊的齋郎,打垮敵兩個保安團的進攻,殲敵500余人,勝利完成進軍以來的第一個作戰任務,打開了進入浙西南開辟根據地的通道。5月至8月,挺進師分路出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進剿”,浙西南游擊根據地擴大到江山、浦城等五個縣,縱橫百余公裡。9月下旬,國民黨當局出動了正規軍和地方武裝共40個團,由蔣介石嫡系第十八軍軍長羅卓英統一指揮,對挺進師進行“清剿”。粟裕決定實行“敵進我進”的戰略方針,留下少數部隊就地堅持斗爭,主力部隊跳出包圍圈,同敵人周旋於浙閩邊界。105日,挺進師在福建省壽寧縣境與閩東特委會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成立,粟裕任省軍區司令員、省委組織部長。挺進師以瑞安、平陽、泰順為中心,開辟新的游擊根據地。1936年夏,在雲和縣以南的一次戰斗中,粟裕腳踝負傷。這是他第六次負傷。粟裕一生身經百戰,這六次負傷是他浴血奮戰、身先士卒的真實記錄。

在羅卓英40個團的“圍剿”下,挺進師雖遭到嚴重損失,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迎來了第二個發展時期。1936年秋起,粟裕和劉英分開活動,他率挺進師主力在浙贛線以南廣泛地域打游擊,以牽制、吸引和打擊敵人,並且獨創性地建立了適合游擊戰爭特點的多類型游擊根據地,既有相對穩定的大塊游擊根據地,又有能夠提供落腳點的小塊根據地和游擊基點。還在敵我爭奪頻繁的邊緣地區,建立了“白皮紅心”式的兩面政權。粟裕根據全國形勢,調整對敵斗爭的策略和口號,以抗日反蔣為前提,擴大團結對象,縮小打擊目標。至年底,挺進師由幾百人發展到1500多人,地方游擊隊和群眾武裝達到數千人,活動范圍擴大到溫州、台州等地區所屬的30多個縣境。

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但國民黨軍又調集主力部隊和保安團共43個團的兵力,對挺進師進行第二次“圍剿”。挺進師在粟裕指揮下,針對敵人“大拉網”的戰術,採取與敵人相向對進、易地而戰的打法,經過半年艱苦、頻繁的戰斗,再次粉碎了敵人的“圍剿”。19379月,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同國民黨浙江當局談判達成了合作抗日的協議,10月,挺進師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結束了艱難曲折的浙南三年游擊戰爭。

粟裕從19347月離開中央蘇區以后,因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一度被推測已經犧牲。19375月在陝北召開的蘇區代表會議上,他被當作烈士予以紀念。1938年初,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得知粟裕在浙西南堅持斗爭的情況后,立即向延安報告:“粟裕還在。”毛澤東聞之非常高興。

粟裕在浙南三年游擊戰爭中,作為地區的領導人之一和最高軍事指揮員,在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的情況下,獨立領導部隊開展游擊戰爭,摒棄“左”傾教條主義的影響,根據革命斗爭形勢的發展,自覺地實行由正規軍向游擊隊、由正規戰向游擊戰和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戰略轉變,創造了一系列適合浙南和挺進師特點的游擊戰戰略戰術和根據地形式,挫敗了國民黨軍多次“進剿”和兩次大規模“圍剿”,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開辟浙南游擊根據地,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紅軍戰略轉移的作戰行動和鄰近蘇區的斗爭。他對紅軍游擊戰“十六字訣”進行創造性應用和發展,提出“敵進我進”的游擊戰方針,在作戰實踐中總結出運用游擊戰術的六條原則:以最小的犧牲換取最大的勝利﹔不在消滅敵人,而在消磨敵人﹔支配敵人,掌握主動﹔積極進攻,絕少防御﹔飄忽不定,出沒無常﹔越是深入敵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他還總結了作戰行動的五條要領和游擊隊的行動方式等。

轉戰蘇浙皖,威震日偽頑

19383月,粟裕率抗日游擊總隊開赴皖南,並入新四軍序列,他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4月,他任先遣支隊司令員,率部向蘇南敵后挺進。6月,他指揮先遣支隊在鎮江以南的韋崗進行伏擊戰,斃傷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數十人,擊毀汽車四輛,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和軍需物資。這是新四軍在江南抗日戰場的第一仗,首戰告捷,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破除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隨后,粟裕率所部在南京、蕪湖、溧水地區抗擊日軍,先后指揮了小丹陽戰斗、南京近郊襲擊戰、蕪湖官陡門奔襲戰等戰斗,殲滅大批敵人,搗毀部分敵據點,很快打開了抗日局面。在小丹陽戰斗中,他指揮部隊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分散襲擊敵人后方,粉碎了日軍水陸並進企圖聚殲第二支隊的計劃。在官陡門奔襲戰中,他組織指揮第二支隊一部以輕傷二人的最小代價俘敵57人,八分鐘解決戰斗,繳獲大批槍支彈藥。19398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粟裕任副指揮,同指揮陳毅一起,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新四軍東進北上、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開辟了蘇南抗日根據地。

粟裕是較早認識到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的共產黨將領之一。他所撰的《游擊戰術講授提綱》等文,論述了游擊戰爭和農村根據地建設問題。他指出:抗戰以來的事實証明,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隻有正規軍在正面進行的正規戰爭是很不夠的,必須同時在敵人的后方開展游擊戰爭,才能實現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最后把侵略者趕出去。

1940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其所屬主力北渡長江,成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仍以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粟裕兼任參謀長,所屬部隊整編為三個縱隊(旅)。粟裕協助陳毅制定了東進黃橋,開辟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的決策,迅速取得了攻佔黃橋、營溪和姜堰等戰斗的勝利。10月,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調集重兵,向蘇北解放區大舉進攻。頑軍有26個團三萬余人,新四軍蘇北部隊僅7000人。戰役中,粟裕採取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以一個縱隊守衛黃橋,集中兩個縱隊之兵力,伏擊、迂回包圍打強敵,殲滅敵裝備最強的獨立第六旅等,最終粉碎了四倍於己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並進佔海安、東台等地,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打開了華中敵后抗戰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書記處為此指出,黃橋決戰以后,“蘇北大部為我佔領並聯成一片,此為華中最大一塊根據地,對全國有絕大意義”。

皖南事變后,粟裕先后擔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他及時領導全區實行了以游擊戰為中心的戰略轉變,制定游擊戰與要點爭奪相結合的作戰方針。19412月,國民黨蘇魯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降日寇。粟裕被任命為新四軍討逆軍總指揮,率部攻克泰州,殲偽軍5000余人,並爭取兩個支隊反正。后領導蘇中軍民先后粉碎了日偽對蘇中區的三次大“掃蕩”,大量殲滅敵人。為了掩護蘇中根據地建設,策應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的反“掃蕩”作戰,他多次發動對日軍的攻勢作戰,奪回一批重要集鎮。他對蘇中全區作了多層次、有縱深的戰略布局,確定根據地的基本區域和重要基點,採取各種有效戰法,堅決與敵人爭奪,使其久佔企圖不能得逞,使蘇中全區保持相對穩定。1942年夏,日軍又開始對蘇中區“清剿”。粟裕制定了以地方武裝配合民兵就地堅持,主力部隊實行外線出擊,積極機動打擊敵人,粉碎了日軍的“清剿”計劃。他發動群眾改造地形,攔河筑壩,設置水下障礙,限制日軍汽艇機動,組建了海防團,開展海上游擊戰,在臨江瀕海、交通發達的平原水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挫敗日偽軍的頻繁“掃蕩”“清剿”和“清鄉”,建成了鞏固的蘇中抗日根據地。劉少奇在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19443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粟裕審時度勢,開始對日軍發動局部反攻。精心組織了著名的車橋戰役,殲滅日軍三澤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其中生俘24人,殲偽軍500余人,摧毀碉堡50余座,創華中敵后殲滅戰的范例,打通了蘇中、蘇北、淮北、淮南根據地的聯系。車橋戰役是華中抗戰史上對敵震動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它標志著蘇中敵我相持的平衡被打破,抗日斗爭形勢從此走向轉折。在車橋戰役中被俘的日軍中尉山本一三敬畏地說:“這大概是你們新四軍抗日以來在江蘇省和日軍作戰最大的一次勝利吧”,“你們的粟裕埃拉伊(了不起)!”

同年12月,粟裕率第一師主力南渡長江。19451月,他到達浙江省長興地區,成立蘇浙軍區,任司令員兼政委,繼又兼任中共蘇浙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辟了浙西抗日根據地。19452月,國民黨令其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向新四軍部隊進攻。粟裕指揮所部在天目山地區巧設疑陣、誘敵冒進,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三次自衛反擊戰,共殲滅頑軍1.3萬余人,擴大了江南抗日陣地,率先實現了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為爾后的解放戰爭作了重要准備。日本宣布投降后,粟裕領導蘇浙軍民堅決消滅頑抗的日偽軍,先后收復長興、句容等十多座縣城,蘇浙解放區總面積達10.87萬平方公裡,人口增加到400余萬。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獨立領導一個地區的全面工作,他的理論造詣、領導指揮藝術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始終以戰略眼光通觀全局,著眼全局決定本地區的方針和任務,適時根據形勢和任務變化與轉換,進行作戰方式、部隊建設、政策策略的轉變與銜接。他重視對部隊的教育訓練,吸收大批知識青年加入新四軍,開辦學校並親自擔任校長,培養人才,提高干部隊伍的軍政素質。他根據對敵斗爭需要,富有遠見地組建了海防部隊,在對日偽作戰中發揮了作用,並為后來組建華東海軍打下了基礎。他創造了許多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並在實踐中予以運用和發展。他從實際出發,在艱苦條件下創建基本根據地,並在反“清鄉”、反“圍剿”斗爭中,堅持公開武裝斗爭,使根據地不僅成為抗日游擊戰爭的舞台,而且為抗戰勝利后奪取全國勝利准備條件。他在大力發展游擊戰爭的同時,經常捕捉有利戰機,以主力部隊形成拳頭,對日偽實行局部反攻,同頑軍進行戰役決戰,利用反頑斗爭,完成了主力部隊從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其間,所撰《由正規戰轉變為游擊戰的一些問題》《現代戰爭中的參謀工作》《蘇中斗爭形勢》等文章,對如何在日、偽、頑三方夾擊的復雜環境中發展平原水網地帶的敵后游擊戰、建設鞏固的抗日根據地、加強部隊建設、適時而正確地實行軍事戰略轉變等,作出了系統的理論總結。曾山在傳達中共七大精神報告時說,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高度評價粟裕的軍事才能,預言“粟裕同志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粟裕作為地區黨的領導者和軍事指揮員,為創建蘇中根據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華東戰區負責戰役指揮的主將

抗日戰爭勝利后,粟裕率部回師江北。194510月初,中共中央電令成立華中軍區,並決定粟裕為司令員,張鼎丞為副司令員。粟裕電請中央任命張鼎丞為司令員,他任副司令員,中央批准了他的請求,並任命粟裕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這是他“一讓司令”。隨后,他指揮高郵、邵伯戰役和隴海路東段戰役,為迎擊國民黨軍的進攻准備了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1946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后,中共中央採納他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三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劃,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內線作戰。7月起,他指揮華中野戰軍主力3萬余人,與進犯的12萬美械裝備國民黨軍作戰,七戰七捷,每戰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殲敵一部,一個半月中殲國民黨軍5.3萬余人,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敢打必勝的信心,為解放戰爭初期的作戰指導提供了實踐經驗。中央軍委828日發電,把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勝利通報全軍,要求“各區仿照辦理”。

10月山東、華中野戰軍會師后,中共中央決定兩軍集中行動,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隨后指揮漣水、鹽南戰役。12月,粟裕協助陳毅部署指揮了宿北戰役,此役經四晝夜激戰,全殲國民黨軍2.1萬余人,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一次作戰殲敵人數最多的戰役,為以后打更大的殲滅戰創造了條件﹔繼而又指揮魯南戰役,殲敵5.3萬余人。宿北和魯南兩戰役,使華東戰區勝利地實現了由局部轉入縱深作戰的轉折。19471月,華東野戰軍正式成立,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仍負責戰役指揮,先后指揮了萊蕪、泰蒙、孟良崮等戰役。

在萊蕪戰役中,他率部“示形於魯南,決勝於魯中”,全殲北線之敵七個師5.6萬余人,再創解放戰爭一個戰役殲敵兵力之新紀錄,俘敵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李仙洲等將領,收復縣城13座。戰役結束后,陳毅在接見新華社記者時說:“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在孟良崮戰役中,粟裕根據戰場情況演變,改變以往先殲弱敵或殲翼側、孤立之敵的傳統打法,採取“虎口拔牙”的戰法,以“猛虎掏心、挖殲強敵”的果敢決心,將蔣介石嫡系中的精銳之師、號稱“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敵重兵集團中央割裂出來,予以殲滅。經過激戰,全殲敵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孟良崮戰役是一次大規模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的戰役,是解放戰爭以來,華東野戰軍第一次從正面擺開陣勢同強敵較量的一仗,充分顯示了粟裕卓越的指揮藝術和超人的膽略。陳毅盛贊粟裕這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

19477月,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8月,粟裕同陳毅一起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魯西南,9月,陳、粟渡過黃河,立即部署和指揮了沙土集戰役,全殲敵整編第五十七師,迫使敵人從山東和大別山抽調四個整編師來援,有力地策應了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南下大別山,實現了華東戰區由內線向外線、從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隨后,他率部挺進豫皖蘇邊區。他體察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於19481月、4月提出三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為中共中央採納。5月,陳毅奉調到中原工作,中央決定讓粟裕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二讓司令”,提出保留陳毅在華東野戰軍的職務。中央同意了他的請求,任命他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6月,他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隨后指揮華東野戰軍八個縱隊、中原野戰軍兩個縱隊進行豫東戰役,殲國民黨軍九萬余人,取得了大規模攻城打援作戰的勝利,改變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打亂了國民黨軍防御體系,為爾后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創造了有利條件。9月,他又指揮了濟南戰役,攻克堅固設防的大城市濟南,殲敵十萬余人。此役,拉開了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的序幕。

924日,粟裕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原、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於116日發起淮海戰役。118日,他與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震聯名提出,將南線國民黨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重要建議,為中央軍委採納,對擴大淮海戰役規模,發展成為南線的戰略決戰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戰役中,他作為中共淮海前線總前委成員,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共殲敵44萬多人,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淮海戰役是以少勝多的典范。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1月,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仍代理司令員、政委職務)。4月,在渡江戰役中,他指揮所部追殲逃敵五個軍於皖南郎溪、廣德山區,隨后解放南京、杭州。5月下旬,他精心組織指揮上海戰役,殲敵主力八個軍15萬人於上海外圍,使上海免遭嚴重破壞。而后,他指揮三野肅清浙、閩殘敵,解放華東沿海島嶼,受命擔任解放台灣工作委員會主任,積極進行解放台灣的各項准備工作。他先后兼任上海市軍管會副主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9月,他在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劉伯承向新華社記者介紹說:“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是粟裕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期。他准確把握戰爭的內在規律,將辯証法運用於作戰指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其間,他所作《萊蕪戰役初步總結》《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和華野一九四九年六大任務》,以及所起草的一系列重要文電等,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和人民軍隊建設方面的問題。他富有戰略遠見,善於關照戰略與戰役和各戰役、各階段之間的聯系,以其非凡的遠見卓識和革命膽略,多次向中央提出極富建設性的建議,使中央的戰略方針更為完善,得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嘉許。他膽略超人,敢於斗爭,積累了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他用兵靈活,不拘一格,善於從戰場實際出發,審時度勢,捕捉戰機,掌握戰場主動權。他敢於集中兵力,善於轉用兵力,真正抓住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精髓。粟裕指揮的許多著名戰役,已永遠載入人民戰爭的光輝史冊,他的戰役指揮藝術,是人民解放軍戰略戰術的一筆極其寶貴的財富。

致力於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194910月,粟裕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5111月任軍委副總參謀長。12月,粟裕到北京就職,分管作戰、訓練、軍校、海軍、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等部門的工作。195411月,粟裕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在總參謀部工作期間,粟裕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深入研究國防戰略,制定作戰計劃,探索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方針、作戰指導和國家戰備等問題,提出諸軍種、兵種建設方針和富有戰略創見的設想,使總參謀部在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組織領導作用。1952年,他在《確定戰略方針制定國防建設計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應當首先確定國家的戰略方針,並以此制定國防建設計劃的重要思想,始終強調國防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1956年,中央軍委確定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他為具體貫徹這一方針,提出和實施了全國積極防御體系的建設。他致力於未來反侵略戰爭指導規律的探討和研究,認為應根據新情況,研究新的作戰形式,提出了原子武器威脅下我軍的作戰指導思想,領導草擬了作戰預案。他陸續提出關於諸軍兵種建設的指導思想、重點和途徑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得到中央軍委的重視與採納。在向中央軍委呈送的《在原子時代關於陸海空軍軍事建設方針的建議》中,他提出,建設一支比較強大的空軍和防空力量,應成為全軍建設的中心環節﹔建議目前海軍建設應以魚雷快艇、潛艇和水魚雷轟炸機為重點,等等。為了適應現代作戰的需要,他力主我軍必須實行統一編制、統一裝備、統一訓練、統一紀律、統一制度,並積極參與領導了我軍的正規化建設。

195611月,他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58年在所謂的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的批評。同年調任國防部副部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72年,他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在軍事科研領導崗位上,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為指導,繼承、豐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認真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敏銳關注現代戰爭的特點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探討在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規律。他參與領導了軍事科學院的創建和軍事科研方針、原則、方法的制定,建設了一支學術科研隊伍,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提出要在軍事領域解放思想,研究和回答現代戰爭提出的新問題。在他擔任軍事科學院領導職務的20多年中,軍事科學院編寫了合成軍隊各級戰斗條令和戰役學,修訂了共同條令,並在戰史、外軍、政治工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為加速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高我軍的軍事理論和軍事學術水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粟裕在軍事科學院任職期間,還先后擔任了其他重要領導職務。1967-1968年、1975-1982年他兩度擔任中央軍委常委。1980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他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他在參與黨和國家、軍隊領導工作的同時,時刻不忘對軍事理論和現代戰爭規律進行研究、探索,抱病精心撰寫戰爭回憶錄。19791月,他先后在軍事學院和中央黨校作了題為《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的報告,標志著他的軍事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他系統闡述了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我軍作戰指導、戰略戰術以及戰場建設等重大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觀點和具體設想。他的講話在軍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對當時全軍正在進行的戰爭初期問題的討論起到重要的理論導向作用,也為新時期積極防御戰略方針的調整和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這是粟裕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和新時期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貢獻。

粟裕的有關著作粟裕的主要著作有《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軍事文集》等。他的軍事思想,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奪取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指導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起到重要作用﹔對主要由他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部隊的建設與發展及作戰的勝利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198425日,一代名將粟裕病逝於北京,享年77歲。粟裕逝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轉述了他生前的意願:“我在革命戰爭年代,在黨的領導下,身經數百戰,在和我共同參加戰役、戰斗的同志中,犧牲了的烈士有十數萬,而我還活著,見到革命的勝利。在我身后,不要舉行遺體告別,不要舉行追悼會,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經頻繁轉戰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省、市的土地上,與長眠在那裡的戰友們在一起。”

(本文作者: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所副研究員﹔金立昕,軍事百科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王雪)

 (來源:《百年潮》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