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五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0-31   
分享到 :

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

——五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經濟日報評論員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始終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一定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貫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行動指南,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這一判斷,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內涵是一致的。下一步,要著力攻克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這三大關口,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必須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支撐。按照中央的部署,貫穿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針,是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一條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大變革,是質量、效率、動力﹔產業體系支撐,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四位協同”﹔經濟體制支撐,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三個有”。

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必須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重要著力點。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不斷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的同時,持續壯大我國經濟的質量優勢。在產業建設上,既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又要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在人力資源開發上,既要高度重視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又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著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完善。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和企業優勝劣汰。在產權制度上,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在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上,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市場機制上,要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在宏觀調控上,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既要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充分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引領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要高度重視城鄉融合、區域協調和內外聯動發展。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與此同時,還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