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新時代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光輝篇章——論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十二個創新亮點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2-19   
分享到 :

新時代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光輝篇章

——論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十二個創新亮點

王偉光

核心要點:

■ 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極不平凡的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勵精圖治,奮力開拓,銳意創新,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領導核心的英明領導,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導。

■ 報告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掀開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掀開了中國人民奮斗不息走向美好生活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掀開了中國共產黨人敢於斗爭走向偉大勝利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

■ 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有五個方面的依據: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新變革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新特征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是歷史交匯期新的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五是黨的理論和實踐實現與時俱進的創新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全黨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黨的十九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時代高度,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思想結晶,是一篇光輝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報告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掀開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掀開了中國人民奮斗不息走向美好生活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掀開了中國共產黨人敢於斗爭走向偉大勝利新時代的歷史新篇章。報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處處閃耀著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

(一)總結並闡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十八大以來的5年,是極不平凡的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勵精圖治,奮力開拓,銳意創新,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領導核心的英明領導,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導。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變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效果之顯、影響之深,在黨的歷史上、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二)強調並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報告總結了我們黨對實踐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不懈奮斗的百年艱辛歷程,雄辯地說明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流血犧牲,不懈奮斗,不斷前進﹔也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夠取得今天這樣偉大的成就。報告明確宣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時代使命,這個時代使命激勵著我們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三)作出並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有五個方面的依據: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性新變革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新特征顯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四是歷史交匯期新的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五是黨的理論和實踐實現與時俱進的創新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需要指出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使用的時代概念不是歷史觀上的“大的歷史時代”,而是從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來的。新時代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處在一個新的歷史方位上。

(四)提出並闡述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沒有改變的重大政治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方面,我國生產力水平整體上升,當前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另一方面,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強烈。應對這個重大變化,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五)確立並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概括並闡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體現為“8個明確”,這是十九大報告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論貢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順應時代要求、順應人民期待,正確把握時代課題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系統地回答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提出的新的時代課題,這就是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問題,這就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証等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這一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是習近平同志,他對創立這個思想體系起了決定性作用、作出了決定性貢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將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光輝的未來。

(六)明確並闡述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形成了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三個基本”新提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在各項工作中貫徹落實的具體要求,是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行動指南。基本方略也是科學部署,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黨建安全國防外交等各個領域,覆蓋黨的工作所有方面,是統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總要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扎扎實實落實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過去強調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五個基本”,這次則是明確了“三個基本”的新提法,即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其中,基本理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路線就是黨的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就是“14個堅持”。

(七)概括並闡述了“四個偉大”的重大意義以及內在的邏輯關系。十九大報告對“四個偉大”,即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科學內涵、重大意義及其邏輯關系作了全面闡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要深刻理解“四個偉大”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四個偉大”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強黨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偉大工程要結合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來進行,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八)說明並闡述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要求。十九大報告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了全面闡述。報告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著眼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起點,科學把握我國發展的新歷史方位,描述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這種戰略謀劃,反映了我們黨的高度自信,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卓越智慧,必將極大地調動全黨全國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九)確定並闡述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了原則性的遠景規劃和戰略安排。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不再提“翻兩番”這樣的具體目標,這有利於進一步貫徹新發展理念。

(十)確立並闡述了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要求新部署新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論述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戰略安排,對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建設、“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理論論述、政策應對,提出了具體舉措。主要包括: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

(十一)強調並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提法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外交戰略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國際形勢作了深刻分析,並提出了對外工作總方針。強調中國應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堅定不移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強調中國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十二)確定並闡述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以調動全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加強黨的建設,一定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全黨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總之,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明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前進方向,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一篇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芒,通篇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創新成果。新時代、新思想、新目標、新征程、新戰略、新舉措、新篇章、新未來,必將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開拓進取,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來源:《求是》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