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

作者:    發布時間:2017-12-19   
分享到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

核心要點:

■ 從“建設”到“全面建設”再到“全面建成”,是我們黨著眼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和現代化建設新要求作出的庄嚴承諾,體現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之接續奮斗、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

■ 從時間節點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承接歷史,而且連接未來,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重要裡程碑。

■ 從發展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既強調發展水平的“小康”,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全面性”,既滿足當前發展需要,又著眼發展的可持續性。這一目標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間環環相扣,在時間上緊密銜接,在各項事業發展上全面對接。

■ 我們黨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建設路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根本遵循。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決勝就是沖鋒號,就是總動員,要求我們必須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當前全黨面臨的首要歷史任務和重大歷史責任,舉全黨全國之力,以時不我待、銳意進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決戰決勝的精神狀態和實際行動,確保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一、深刻領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

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總體部署,再到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正逐步變成現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載了我們黨對人民和歷史的庄嚴承諾。“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在提前完成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兩個目標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全面建設”再到“全面建成”,是我們黨著眼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和現代化建設新要求作出的庄嚴承諾,體現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之接續奮斗、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將實現自古以來人們渴望小康的夙願,也將極大地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公信力,進一步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的斗志和干勁,乘勢而上,在黨的帶領下“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實現下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堅定向前、不懈進取。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推動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過程。准確把握不同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成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准確反映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推動解決這一矛盾,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項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支撐。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從時間節點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承接歷史,而且連接未來,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重要裡程碑。從發展要求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既強調發展水平的“小康”,更注重發展的質量和“全面性”,既滿足當前發展需要,又著眼發展的可持續性。這一目標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間環環相扣,在時間上緊密銜接,在各項事業發展上全面對接。隻有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才能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堅實基礎、提供強大支撐。

二、准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有利條件和困難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十二五”規劃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在基數不斷增大的情況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13—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供求關系得到改善,供給質量持續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超過半壁江山,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過去5年,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放管服”、投融資、價格、國企國資、重點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網,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

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積極推進。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2013—2016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7.9%,環境狀況得到改善。

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2016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6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126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1701億美元,年末外匯儲備30105億美元,均居世界前列。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和建設路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根本遵循。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仍需付出艱苦努力。一是經濟社會領域的重大風險隱患較多。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忽視,信息安全風險和社會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二是脫貧攻堅任務艱巨。2016年底全國還有4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相當一部分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出行難、經濟基礎弱的深度貧困地區,解決這些貧困問題難度較之前更大。三是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環境保護仍滯后於經濟社會發展,一些地區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污染重、生態受損大、環境風險高,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四是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新舊發展動能轉換難度較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不到位,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必須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釘釘子精神逐一推動解決。

三、緊緊圍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任務打好三大攻堅戰

從現在到2020年隻有3年左右時間,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繁重。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綜合施策、精准發力,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部署的重大戰略,著力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把防控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點提高財政、金融、房地產、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風險防控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一是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高度關注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加強風險監測預警應急處置能力,密切跟蹤研判和及時防范化解涉及經濟安全、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等領域的各類風險隱患。二是密切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完善國際國內宏觀經濟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及時跟蹤各領域、各地區、各行業經濟走勢,密切監測宏觀經濟、地區經濟以及重點行業經濟運行,及時精准研判經濟發展態勢趨勢。三是更加注重政策預研儲備。圍繞鞏固經濟穩中向好勢頭,抓住主要矛盾,做好超前謀劃,及時研究提出和用好用活操作性較強、成熟度較高的儲備政策,並根據形勢變化動態更新,增強應對復雜困難局面的信心和底氣。四是積極引導社會預期。把預期管理作為宏觀調控重要內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用及時准確的政策解讀來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一是進一步推進精准脫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實施易地搬遷,完善搬遷后續扶持政策,確保搬遷對象穩定脫貧﹔發展適宜特色產業,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好各地資源優勢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貧困群眾就業能力﹔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提高生態補償標准,讓貧困群眾從生態保護修復中多得實惠﹔實施好健康扶貧工程,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是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和政策傾斜力度,再推出一批脫貧攻堅舉措,再布局一批脫貧攻堅項目,著力健全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持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三是加快健全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育和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在動力,著力在強化扶貧精確度、實現穩定有質量脫貧、促進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上下更大功夫。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一是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與政策導向,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二是強化污染防治。推動大氣、水、土壤、固體廢棄物等污染防治、處理等工作,構建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三是加強生態保護。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四是改革監管體制。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五是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落實減排承諾,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

四、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努力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顛覆性創新。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智能經濟,營造創新創業發展良好環境。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全面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貧地區加快發展,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實現新突破,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要注重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創新對外投資方式,積極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切實防范對外投資風險。

(來源:《求是》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