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創新性舉措
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那順孟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時代課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了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從這一重大判斷我們可以看出,發展時代發生了變化,發展階段發生了變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經濟發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由需求側轉到供給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正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解決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而量身定做的。
主攻方向:著力解決結構性失衡和新動能培育問題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結構,關鍵在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最重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二是要解決新動能培育問題。具體的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的問題﹔解決供需錯配的問題,或者叫供不對路的問題﹔解決發展短板的問題﹔解決創新不足的問題,也就是新供給不足的問題﹔解決制度供給的問題,實際是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路徑選擇:發揮好“兩隻手”的作用
解決好供給側出現的種種問題,關鍵是要發揮好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市場經濟不相信“眼淚”,企業的生死存亡,市場是最好的裁判官。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最終要靠優勝劣汰,要靠市場出清,這背后是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律在起作用。無論是供過於求還是供不應求,抑或是供需錯配,最終都會受到市場的懲罰,這背后是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在起作用。這一輪產能過剩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因為市場失靈,恰恰相反,是因為市場扭曲,是因為改革不到位,是因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沒有發揮好。另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絕不是否定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恰恰相反,我們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什麼是更好,我個人的理解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這三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做到了就是“更好”。
要把改革抓到位。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一是要繼續推動“放管服”改革向縱深發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手棋,是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二是要繼續推動“三張清單”制度改革加快落地。所謂“三張清單”制度改革,即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政府要拿出“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什麼,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給出“負面清單”,明確企業不該干什麼,做到“法無禁止即可為”﹔理出“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怎麼管市場,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三是加快推進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公開透明是現代政府的基本價值理念。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信息和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包括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公共資源交易及信息服務平台建設,電子政務平台建設,基層便民服務平台建設,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等等。一句話,要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把政府監管做到位。放權不等於一放了之,完全撒手不管。“沒有監管,也不會有自由市場。”簡政放權以后,政府監管必須跟進,簡政放權、放開搞活是改革,實施有效監管、管住管好也是改革。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還存在很多不規范、不完善的地方,有些還相當嚴重。比如假冒偽劣的問題,坑蒙拐騙的問題、食品安全的問題、生態環保的問題、知識產權的問題等。監管主要是事中事后監管。一是推進綜合監管。綜合監管就是要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執法擾民、執法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就是幾個大蓋帽管一個草帽的問題。要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繼續推進市縣兩級市場監管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強化基層監管力量,落實相關領域綜合執法機構監管責任。要通過整合和綜合執法形成合力,大幅度提高行政執法效率。二是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大力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保領域、產品質量和金融行業的監管。三是探索審慎監管,所謂審慎監管也就是包容監管。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要區分不同情況,積極探索和創新適合其特點的監管方式,即要有利於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大力支持新經濟快速成長,又要進行審慎有效監管,防范可能發生的風險,促進新經濟健康發展。
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稀缺資源,是一種競爭力,是新常態下創新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於人,特別是來自於企業家,來自於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和靈魂是創新精神,無論從一個國家還是地區來看,凡是企業家活躍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創新活躍的國家和地區。保護、調動、激發企業家精神,就是保護、調動、激發創新精神。首先是要穩定信心、穩定預期。信心比黃金還寶貴,穩定信心、穩定預期,最關鍵是穩定政策。穩定信心、穩定預期還要做好保護產權的工作,“有恆產者有恆心”,有恆心才能有信心,才能放心、安心。其次是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創新的活力來自於民間,來自於草根,來自於小企業。還要打造“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從政府角度處理政商關系,必須處理好兩種不同的傾向,一是“親”而不“清”,一定要做到交往有道、守住底線,而不能是勾肩搭背、官商勾結,要劃出公私分明的底線,建立干干淨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政商關系。二是“清”而不“親”,現在有些領導干部對企業、對企業家是“敬而遠之”,一些領導因為怕犯錯誤而不敢為、不願為、不作為,一些領導干部談商色變,隻怕不“清”,不怕不“親”,對招商引資、對企業家採取“軟拒絕”“打太極”,表面上客客氣氣,拍板決策的事一律不干。這兩種傾向對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都是十分有害的,都必須加以認真糾正。
(來源:《學習時報》201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