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

作者:    發布時間:2018-02-09   
分享到 :

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

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核心要點:

■ 黨的十九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為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首先要明確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凝練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這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價值選擇。社會治理要堅持共建的理念、共治的理念、共享的理念,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最大特色。

■ 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是在黨的領導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完善我國社會治理體制。

■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既是新形勢下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客觀要求,又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基本途徑。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際出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作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為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首先要明確為了誰、依靠誰這一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凝練提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目標。這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價值選擇。要牢固樹立社會治理一切為了人民的理念,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到社會治理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社會治理要堅持共建的理念。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是社會建設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治理要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願,集中人民的智慧,匯聚人民的力量。唯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推動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社會治理要堅持共治的理念。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增長,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需求日益凸顯,參與意識大大增強。現代社會是多元社會,不同群體和個人都期望通過參與社會治理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同時,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需要在各種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下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就要進一步優化社會治理主體格局,從重政府“包攬”、輕多方參與,轉向社會多元主體共治,既發揮黨委、政府的領導、主導作用,又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參與治理,保障和實現人民參與權利,形成社會治理的合力。

社會治理要堅持共享的理念。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需要的秩序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治理成果,要求我們時刻把最廣大人民利益作為根本坐標,把百姓生活、生計放在心上,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好民生問題,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

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最大特色。推進社會治理體制創新,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不是對現行社會基本制度的改弦易轍,而是在黨的領導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首先,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委領導是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權,是新時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政治保障。要加強黨的政治領導,確保社會治理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要加強黨的思想領導。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發揮黨的理論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全社會共識,厚植社會治理的思想基礎。要加強黨的組織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好,充分發揮黨的基層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作用,真正把社會治理做細做實。

其次,要發揮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立足我國實際,集中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就社會治理而言,這樣的制度安排,一是能夠有效保証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証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二是能夠有效調節各種社會關系,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三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能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過程中,要發揮好這樣的制度優勢。

再次,要完善我國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程,隨著改革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斷增長,要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一要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責任。要健全落實責任制,把加強創新社會治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黨委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切實搞好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二要發揮好社會協同作用。要創新社會治理,擴大開放公共服務市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健全激勵補償機制等辦法,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以及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積極依法參與社會治理。三要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每個公民都要自覺遵守法律和其他社會規范,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依法理性有序地參與社會治理,依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努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四要發揮好法治保障作用。要加強社會治理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和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推動形成上下貫通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

三、深化對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當前我國處於改革攻堅期、深水區,社會治理領域面臨一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迫切需要深化對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既是新形勢下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客觀要求,又是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基本途徑。

社會治理社會化,就是要在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堅持走群眾路線,組織和動員各類社會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匯聚社會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形成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眾的良性互動,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社會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堅持把社會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國大局中謀劃推進。建設法治社會,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群眾利益、處理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引導廣大群眾依法有序理性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好引領和規范社會生活。

社會治理智能化,就是要把現代科技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升現代社會治理效能。特別是利用好大數據和信息化等手段,加快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提高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精准性和便利性。

社會治理專業化,就是要把社會治理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研究,深化對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的認識,注重社會治理專業隊伍建設,善於運用先進的理念、科學的態度、專業的方法、精細的標准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增強社會治理預見性、精准性、高效性。

四、著力做好重點工作,切實提高社會治理實效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入分析和准確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圍繞切實解決影響人民安居、社會安定、國家安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一要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處理好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這是保持社會安定團結良好局面的關鍵。要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機制,努力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處置﹔建立社會矛盾排查預警指標體系,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綜合研判、跟蹤督辦、應急處置於一體的工作體系﹔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建立規范完善的公眾參與規則程序,暢通依法有序的信息公開和民意表達渠道﹔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提高矛盾糾紛化解的整體效果和效力。二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時刻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抓緊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要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勢頭﹔要推動建立行業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明確各相關主體責任﹔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堵塞監管漏洞,確保行業發展和保障安全同步推進﹔要切實加大投入,不斷提升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三要加快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要進一步加快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立體化、信息化,努力構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網絡﹔要著力改革和加強城鄉警務工作,依法打擊和懲治黃賭毒黑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四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道德模范活動常態化,大力宣傳美德義行善舉,加大對失信失德失范行為的曝光力度,以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加快推進良好社會心態的形成。五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要完善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多方共同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引導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健全城鄉社區的服務功能和管理功能﹔要盡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使基層有職有權有物,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務和管理﹔要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強化社區建設,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執筆:范 李志勇)

(來源:《求是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