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九報告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作者:    發布時間:2018-02-02   
分享到 :

理解新時代、新思想的幾個視角

——從十九報告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楊明偉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大報告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原則和基本觀點,深刻地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新時代、新思想,是我們理解體會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鑰匙。僅從報告在對時代問題的准確研判、對主要矛盾的深刻認識、對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歷史擔當方面看,這篇綱領性文獻鮮明地表達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矛盾觀、人民觀。首先,在時代觀視角上,對時代問題作出准確判斷,對當下中國發展的新歷史方位作出准確把握,顯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歷史觀特別是在時代觀上的充分自信。其次,在矛盾觀視角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深刻分析,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觀點。再次,在人民觀視角上,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層次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觀點,通篇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徹底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也徹底地體現了黨的宗旨意識。總之,黨的十九大報告,通篇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關鍵詞:新時代﹔新思想﹔時代觀﹔矛盾觀﹔人民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發展歷史方位作出的最新判斷。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這一重大判斷的時候,用了三個“意味著”,既從客觀發展視角清晰地告訴我們時代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從思想理論視角清晰地告訴我們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已經進入一種新境界和新高度。因此,理解新時代、新思想,也就成為我們理解體會十九大報告和十九大精神的一把鑰匙。

十九大報告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僅從報告對時代問題的准確研判、對主要矛盾的深刻認識、對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歷史擔當方面看,這篇綱領性文獻鮮明地表達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矛盾觀、人民觀,也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體會新時代、新思想的幾個重要的理論視角。

一、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視角:從毛澤東預言的“幸福的時代”、“文明的時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

時代觀的視角,是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出發點。准確把握時代特征、深入研究時代課題,直面時代挑戰並解決時代難題,體現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對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時代問題作出研究、分析、判斷,就是一個政黨最高層次的戰略判斷。一個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基本都是圍繞著對時代的研判展開的。

中國共產黨在其發展、壯大和成熟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與時代同行,善於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代同呼吸其命運。無論在革命時期還是在建設時期,特別是在執政條件下,我們黨始終強調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時代問題,准確判斷時代的內涵、性質、特征,並對時代進程的變化及其影響作出符合實際的科學論斷。在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毛澤東講“時代”問題是比較多的,內容非常豐富,既有從社會歷史變遷、社會制度變化、社會發展階段等角度講的,也有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程角度講的,其中許多分析獨具理論特色和思想深刻性。從目前發現的材料看,毛澤東最早明確劃分“時代”問題,是1934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從經濟社會關系上提出,由於土地政策的不同,勞動關系的不同,由此也區分了“國民黨時代”與共產黨的紅色區域時代。這是指的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狀態。他明確提出,共產黨在紅色區域所引發的中國農村的深刻變革,包括農業發展、土地制度、勞動力狀態、社會關系等等,“在國民黨時代是決然做不到的”。[1]抗日戰爭以后,毛澤東又在《實踐論》等著作中,多次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從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規律上,論述過“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以及將來的“共產主義時代”等等問題。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特別提出:“中國也隻有進到社會主義時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時代。”他在對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時代走向社會主義時代作出判斷時,明確把“社會主義時代”稱為“幸福的時代”[2]。在《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一文中又把新中國成立后所進入的時代稱之為“文明的時代”,並斷言在這個“文明時代”裡,“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3]從那以后,我們黨不僅帶領人民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而且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新中國所進入的這個時代,不僅“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而且“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我們黨領導人民一步步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恰恰印証了毛澤東所說的“文明的時代”、“幸福的時代”的來臨,印証了社會主義的幸福美好前景。也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對時代問題作出政治理論判斷和勇於承擔歷史使命的先河。

進入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后,每當時代發生深刻變革,我們黨都要對時代作出符合實際的研判,提出與時代前進步伐相符合的奮斗目標,解答時代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提出解決這些課題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符合時代需求的重大方針政策、重大舉措,以推進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動一個政黨及其領導的事業向前發展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論優勢,也是一個先進的政黨必須肩負的歷史責任,是一個偉大的執政黨的歷史使命。

准確把握時代方位,認清時代特征,從而提出時代任務,成為我們黨的一個理論傳統和政治優勢。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時代問題作為一個特別突出和重大問題來進行闡述。他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對時代問題的准確判斷和對當下中國發展新歷史方位的准確把握,顯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歷史觀特別是在時代觀上的充分自信。作出這樣的重要判斷后,報告還闡述了新時代的深刻內涵和重大意義,即三個“意味著”:“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三個“意味著”,分別從中華民族復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人類走向現代化的視角,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也就清晰地表達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

馬克思主義時代觀,要求我們對所處時代的特征和歷史方位作出准確研判。十九大報告作了明確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等等方位上的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就是站在這樣的歷史方位上繼續譜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篇章、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在這個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對時代問題作出了准確的戰略判斷,也就找准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

馬克思主義時代觀,要求我們對所處時代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確判定。十九大報告作了明確回答,點明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這種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是歷史性。

馬克思主義時代觀,要求我們對時代發展變化的意義及其生命力作出判斷。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號召全黨,“要堅定信心、奮發有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時代觀,還特別要求一個政黨在深刻把握時代的前提下,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十九大報告對此也作了明確的回答:一是表達繼續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二是堅信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三是要求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同時,報告強調了實現偉大夢想與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之間的“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的有機統一關系,特別強調“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從十九大報告中我們可心清晰地看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黨堅定地承擔起並且很好地履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責任,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上了新的歷史起點。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和深刻分析,進一步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的強大的生命力,表明了中華民族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表明了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光明前景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前景。

二、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視角:運用毛澤東“捉住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觀察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

對主要矛盾問題的認識、判斷,是伴隨著對時代問題的認識判斷而產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對時代問題特別是時代特征作出分析、判斷和把握之后,自然地特別關注時代所反映出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同時決定自己的主要任務或中心工作。因此,矛盾觀的視角,也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在中國共產黨思想史上,毛澤東開辟了對社會矛盾問題深度關注的先河。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去深入關注、研究社會復雜矛盾,並提出解決矛盾的科學方法,由此形成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核心著作之一《矛盾論》,從而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起了奠基作用。

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運動中起什麼樣的作用?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講得非常清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發展狀態﹔主要矛盾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矛盾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毛澤東提出:“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毛澤東特別強調,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認識和解決問題上與其他人的主要區別在於:“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4]毫無疑問,在唯物辯証法特別是矛盾觀問題上,毛澤東的《矛盾論》開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境界,也由此開辟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上的新境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正是循著毛澤東開辟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矛盾觀的視角,認識和判斷當代中國社會的復雜問題特別是主要矛盾問題的。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時,對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深刻的分析闡述,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觀點。報告在講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時,主要用了四句話:

第一句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句話講的是主要矛盾變化的內涵和特征,點明了主要矛盾的雙方是誰,即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各是什麼,也就點明了我們黨和國家工作的聚焦點和根本著力點。

第二句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這句話講的是主要矛盾變化所涉及的范圍,影響的廣度和深度,由此給黨和國家帶來的新任務和歷史責任。

第三句話:“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句話講的是主要矛盾決定著我們黨的發展理念以及黨和國家工作的主攻目標。由此也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最終目的: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句話:“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句話講的是主要矛盾決定我們必須採取哪些發展戰略,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決定我們工作的突破點和工作方法。因此報告特別強調“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告訴我們抓住重點帶動全局,通過解決主要矛盾和突破矛盾的主要方面來促進全面工作。

這四句話,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邏輯嚴謹。既表達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判斷,又勾勒了黨和國家的工作責任、工作理念、工作目標和工作方法。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化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問題、建設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對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認識。為了理清這種認識的發展過程並充分認識和理解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有必須回顧一下中共八大期間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認識。

早在1956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上,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作出過比較符合當時實際的判斷,在八大通過的《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中,講到“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時,用了三句話,即:

第一句話: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

第二句話: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第三句話,“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黨中央據此提出:“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的判斷總體上是准確的,是基本符合當時中國社會實際情況的,主要任務也是明確的。但是,為什麼一年以后,在八大三次會議上毛澤東卻重新提出對主要矛盾問題的判斷?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全面研究的問題。

社會上有學者認為,中共八大后,毛澤東不久就“徹底”或“全面”地否定了他和中共中央關於主要矛盾的提法和判斷。這種看法是不准確的,也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在目前我們看到材料上,從來沒有看到過毛澤東“徹底”、“全面”、“全盤”否定中共八大對主要矛盾判斷的三句話,他否定的僅僅只是其中的第三句話。1957109日,毛澤東在八大三次會議上說:“‘八大’決議上有那麼一段,講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提法是不對的。”這裡毛澤東對主要矛盾提法上的否定,主要是針對第三句話的這種“提法”即表述方法。這樣的否定,還有幾次。19586月,對各地在學習中央有關文件時重新提出要明確八大一次所提“國內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與八大二次所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是過渡時期的主要矛盾”這兩種提法到底哪一個對時,毛澤東還特別交待身邊的“秀才”和理論工作者們:“這些問題值得注意,不要置之不理。”也還是針對第三句話說的。應該說,第三句話的“提法”,無論在文字表述方面還是矛盾雙方內涵中有關“先進”和“落后”的定義上,都存在不夠准確且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因素。至於毛澤東為什麼要否定第三句話的表述,由此引發他重新表述主要矛盾的內涵,更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可見,對毛澤東在主要矛盾問題上的認識變化,應該作全面、深入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簡單否定。從事實上看,應該是這樣一種情況:毛澤東否定的主要是第三句話,同時不再提前面兩句話,而另外提出一個更有針對性的主要矛盾的判斷而已。他自己對這些問題始終在研究和思考當中。

盡管毛澤東一年后對最后一句話提出了明確的否定,在判斷主要矛盾問題上有了不同的認識,他重新作出的對主要矛盾的判斷與八大的認識相悖,所強調的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也出現了偏差,但是,對這個問題還應該結合這一時期他對基本矛盾的判斷來研究和理解。他始終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就是在否定八大關於主要矛盾提法前后,他也不斷強調:“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5]他主張,“我們要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為綱,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問題”[6],並且要“當作全面性的問題提出來”。所以他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7]在這種認識下,毛澤東提倡全黨大力發展生產力,鞏固我們的經濟基礎,鞏固我們的政治制度,同時改革各種不合理制度。

經過艱辛的探索和歷史的曲折后,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糾正了我們黨在主要矛盾認識上的偏差,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及時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從而也就開啟了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此后,在我們黨的報告和一些重要文獻上,將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准確地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度發展,自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無論在社會需求還是社會生產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廣泛的要求,而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能力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顯著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再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來概括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顯然已經不准確、不全面了。因此,必須及時作出符合實際的判斷,以便找准解決主要矛盾的辦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這個問題作出了鮮明的表達,對主要矛盾問題的認識判斷,更加完善、更加准確、更加科學,也更加符合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現狀。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我們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這種鮮明和創新的表達,深化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基本觀點,也深化了中國共產黨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思路。

十九大報告在談到社會矛盾的深刻變化時,除了反映在主要矛盾問題上外,還提到了其他一些制約我國發展的突出矛盾問題。比如,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還明確指出了新時代我們面臨的一系列以復雜矛盾形式表現出來的新問題、新挑戰、短板和薄弱環節等等,因此他進一步提醒全黨:“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落實﹔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這些,就是我們進入新時代后仍然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具有挑戰性的復雜矛盾。這就清醒地告訴我們,認識和解決主要矛盾,要與認識和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和復雜矛盾緊密相合起來。

三、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視角:從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到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人民觀的視角,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視角。中國共產黨是干什麼的、是個什麼樣的黨?對此,毛澤東等黨的領袖們曾經從多個角度作出過許多經典的論述,最具代表性的是毛澤東的以下幾句:“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8]“共產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隻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他們生根於人民之中,他們是人民的兒子,又是人民的教師,他們每時每刻地總是警戒著不要脫離群眾,他們不論遇著何事,總是以群眾的利益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因此他們就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這就是他們的事業必然獲得勝利的根據。”[9]“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11]“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12]“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13]這樣的經典語言還有很多。毛澤東對共產黨和共產黨人根本宗旨的定位,既是我們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的一個重要基點,也是我們理解新時代、新思想的一個根本的出發點。在這個根本點上尋找初心,從這裡出發,就知道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怎麼做。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如此﹔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也無論社會歷史和時代發生了多麼深刻復雜的變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都不能有任何改變,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都不能變。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當口,也必須進一步亮明我們黨的這份宗旨,提醒全黨同志牢記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屬。因此,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層次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觀點,成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理論闡述上的一大亮點。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基於這樣的鮮明認識,十九大報告通篇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報告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思想內核,都是圍繞“人民”兩個字展開的。報告全篇講到“人民”這一概念有200多次,許多話擲地有聲、高度引人關注,比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等等。報告中所體現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既是對我們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鼓舞全體人民堅定信心、奮發有為的一種宣言。這樣鮮明表達的人民立場和人民觀,是在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定運用和創新發展。

貫穿“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十九大報告,甚少鮮明地傳遞了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以下幾個基本點:

從人民立場出發,我們黨就能夠徹底地推崇人民的歷史創造者地位,把人民作為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而緊緊依靠人民創造出歷史偉業,完成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

從人民立場出發,我們黨就能夠帶領全體人民腳踏實地地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問題,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從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從人民立場出發,我們黨就能夠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最高標准,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最好的評價尺度,全面出台能夠落地的惠民舉措,從而讓人民獲得感不斷增強,真正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從人民立場出發,我們黨就能夠在發展問題上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從而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推進我們的工作。

從人民立場出發,我們黨就能夠在各行各業各項工作中,深入群眾生活、扎根人民中間、了解百姓疾苦,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從而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這種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人民觀,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和發展思想,這種一切從人民出發、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著眼點和落腳點的工作思路,徹底地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也徹底地體現了黨的宗旨意識。

總之,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既看到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在指導思想上一脈相承的理論精髓,也看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創新發展上的理論精髓。這篇報告通篇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也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在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方面鮮明的時代觀、鮮明的矛盾觀、鮮明的人民觀。這種理論觀點上的鮮明性,在報告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成就時明確地表達出來:“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報告在闡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要求、思想要求、工作要求、干部要求和黨的品格等問題時,也多次使用了“最鮮明”“旗幟鮮明”等概念。這種以鮮明態度表達出來的思想觀點,在報告中有著全方位的體現。報告以環環相扣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構成了一個博大精深、新意迭出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系統,由此也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深入研讀黨的十九大報告可以看出,這篇三萬多字的報告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際,以鮮明的態度和創新的視角,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証法,深刻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表達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亮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特色,也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和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嫻熟運用。

(作者簡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主任,研究員)

(來源:《東岳論叢》2018年第1期)



[1]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頁。

[2]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3頁。

[3] 《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頁。

[4]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頁。

[5]《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頁。

[6]《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131頁。

[7]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912頁。

[8]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頁。

[9] 《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47頁。

[10]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頁。

[11]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頁。

[12] 《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頁。

[13] 《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