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作者:    發布時間:2018-05-29   
分享到 :

堅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馬建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強調,“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並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夯實基礎的關鍵,必須用高質量發展理念統領經濟工作,堅定不移地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什麼是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產品和服務高品質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主體幾乎都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生產的產品和服務都是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和其他生產者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所以高質量發展第一位的要求是產品和服務要不斷提高質量、改進品質。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大到一個經濟體,小到一家商號,凡經濟發展的強者,百年不倒的名店,無一不是把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視為生命,關注質量、關心品質、創造品牌、打造名牌,在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同時,亦創造和收獲品質的價值。所以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全方位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細化質量標准,嚴打假冒偽劣,弘揚工匠精神,嚴格質量管理,鼓勵產品創新,強化優勝劣汰。

高質量發展是供給與需求高匹配的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供給都是為了滿足需求,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高低皆由消費者說了算,皆由市場決定。現實生活中,不僅需求海量多樣,而且繁雜多變。供給今天能滿足需求,不意味明天亦能滿足需求﹔明天能滿足需求,不意味著可以永遠滿足需求﹔這部分供給能滿足需求,不意味那一部分也能滿足需求。高質量的發展,不僅要求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還要求供給結構能保持彈性,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反應、適應、跟上需求結構的變化,在動態中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不斷變化的、豐富多樣的需求,更要求在技術不斷創新的基礎上,靠新供給不斷創造著新需求,在供給與需求的不斷滿足、互相創造中實現著供需動態匹配,推動著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資源和要素高效率利用的發展。創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出滿足需求的供給,需要多種資源的耗費和生產要素的投入。現代市場經濟不僅講究質量,也要講究成本。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產品和服務不僅物美還要價廉﹔供給體系滿足相應的需求,還要較少的資源消耗和要素投入,這就是市場經濟的效率觀。我國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極為關鍵的就是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提高勞動力、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一句話,既要講究有品質的產品,也要講究更少的投入。這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推動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更要進一步消除資源有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高質量發展是嚴格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發展。現代市場經濟是一個復雜系統,面臨的環境異常復雜,不確定性是一個永恆話題。經濟系統的運行也時常出現部件之間這樣那樣的摩擦和控制系統某種程度的失靈,這是常態,也是現實。對於任何現代經濟體系而言,杜絕所有風險的發生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實中很難做到。應該做到的,一是防范小風險累積成大風險,有時小風險的釋放還有利於防范大風險,就像物理器具中減壓閥的作用﹔二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否則會嚴重擾亂經濟的正常運行,損害經濟運行的質量,侵害人民群眾的利益。所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健全風險識別、監測、防控和處置的體制機制。

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一是科技創新,為此需要全面實施黨中央確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力﹔二是體制改革,為此需要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性。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根本動力。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器、鐵器時代再到蒸汽動力、電力時代直至進入后工業化社會,歸根結底是基於科學理論的科技創新。正是人類史上三次偉大的科技革命,人類社會才進入以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社會。

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有著兩條基本路徑。

第一條路徑是科技創新創造著新的具有更高更好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新的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應用總是不斷地創造著新的材料、新的動力、新的工藝和新的產品。比如,僅通信領域的技術創新,迄今就創造了一代又一代的通信產品,其間又有很多老產品被淘汰,從BP機到“大哥大”,從普通手機到智能手機。彩色膠卷、普通照相機、各種磁帶錄音機、MP4播放器,也已經或大都被智能手機送進歷史“垃圾堆”。電商沖擊著商場,微信替代著短信,“寶寶們”影響著銀行。“馬力”替代人力,電力替代“馬力”,化石能源讓位於可再生能源。從石料、木料到鋼鐵、水泥,再到納米、柔性、電磁等新型材料,無一不是科技創新的產物,無一不是科技變革的結晶。新的產品集合成為新的產業,新的服務聚集形成新的業態。新的產業和業態的出現推動著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著產業結構優化進步。

第二條路徑是提高要素生產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源於生產過程中動力的升級和機器、機器人及加工中心的使用﹔土地生產率的提高來源於良種的培育、土壤的改良、灌溉的普及、施肥的精准。資源的配置,在經濟學意義上主要講生產資源在部門間、地區間、企業間的配置,它主要解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在哪裡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這既是一個設計資源配置的導向機制和動力機制問題,也是一個解決信息不確定、不對稱的問題。而信息技術的進步與變革,尤其是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創新正在把海量需求與多元供給聯結在一起,不斷地減少著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極大地提高著資源配置的效率。

科技創新要變成現實動力,需要一定的組織、機制和制度把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市場化。一句話,高質量發展不僅靠科技創新,也要靠體制創新。

一是進一步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切實調動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真正激發科研人員發明創新的創造力。要進一步改革科技成果的評價機制。除基礎研究外,評價科研成果水平的主要尺度是應用和轉化,是市場的選擇和接受。要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真正明確界定職務發明人對科研成果的產權關系。隻有突破產權界定的障礙,科研人員才能名正言順地獲得科研成果的轉讓收益。要切實落實中央關於加大科技人員科研成果轉化獎勵力度的意見,避免期權獎勵立即征稅、現金獎勵稅負過重等問題。要進一步放開重大科研項目的選擇范圍,允許民營科研院所、民營企業科研人員申報國家項目,並真正一視同仁。

二是進一步加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力度,使企業真正成為有活力的微觀主體。企業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體。要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保証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企業必須能夠真正做到生產能多能少、員工能進能出、企業能生能死。不這樣做,供給系統就不能保持彈性,供給和需求就會失衡,資源配置的效率就會下降。

三是加大市場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力度,使市場真正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推動高質量發展,某種意義上就是把稀缺的資源及時配置到市場需要、消費者歡迎的生產經營活動上去。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價格改革要深化,價格要能反映供需,能體現成本,能及時調整,能引導資源的優化﹔稅收體制要改革,稅制既要簡明,又要體現政府的引導﹔金融體制要改革,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金融工具的引導,調節資金的分配,優化貨幣、信貸和資本的配置﹔土地制度要改革,完善地價形成機制和征地模式,使土地資源的分配、配置更加有效合理﹔破產清算制度要改革,加大僵尸企業破產力度,降低重組成本,鼓勵破產重整﹔社會保障制度要改革,人員的能進能出、企業的能生能死必將階段性增加失業,要完善失業救濟制度和再就業制度,既允許企業合理用工、減少冗員,又要通過完善社保制度使失業人員得到培訓和盡可能再就業。

更好發揮政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戰略舉措。實現這一歷史使命既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更要切實加強黨對高質量發展的領導,更好發揮政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推進宏觀調控方式創新。運用有效合理的財政、金融手段,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動態平衡,使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防止出現危及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為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二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等改革。減少審批、放寬准入,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切實保障各類產權,真正調動起市場主體參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更好地發揮政府彌補市場不足的功能,實現政府與市場的更優結合。制定科學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規劃,出台測度高質量發展的標准體系和統計體系,制定符合實際、企業認同的激勵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嚴格查處各種假冒偽劣行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企業順心、放心、安心,讓參與高質量發展的市場主體得到保護、受到激勵。

(作者:馬建堂,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0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