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2期【2】

作者:    發布時間:2012-09-28   
分享到 :

“《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的研究利用”研討會在武漢舉行

2012年4月5日至7日,“《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的研究利用”研討會在武漢大學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少奇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副會長陳晉,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章百家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室務委員、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會長廖心文,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主任邊彥軍,武漢大學副校長謝紅星,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龔強華等同志出席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來自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等研究機構,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長江大學、三峽大學等10余所高等院校以及北京、天津、湖北、湖南、江蘇、黑龍江、新疆等7省市的專家學者和高校師生70多人。
陳晉代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作題為《掌握黨的文獻是做好研究工作的基礎》的講話。他說:建黨90多年以來,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文獻。這些文獻,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黨書”,是我們開展研究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據。陳晉同志著重指出,掌握黨的文獻,是推進黨的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的基礎,我們黨歷來重視通過學習掌握黨的文獻推進理論研究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同樣離不開黨的文獻﹔掌握黨的文獻,是深化黨史、共和國史研究的基礎,我們要在掌握大量歷史文獻的基礎上開展分析研究,從文獻中揭開歷史的原貌,從文獻中尋找歷史的規律﹔掌握黨的文獻,還是科學總結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基礎,通過學習研究黨的重要文獻,科學地總結經驗,不斷開創新的事業,這也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
章百家在講話中著重談了在黨史研究中利用領袖文稿的問題。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黨史研究的材料逐步豐富,從而推動黨史研究不斷深入。我們在研究中,一定要把各個方面的材料結合起來使用,不但要考察不同領導人在同一時期對同一問題的思考,也要考察他們在不同時期對同一問題的思考及其變化,還要結合上下層之間指導引導與執行反饋的互動關系,盡量收集更全面、更廣泛的材料,才會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他說,領袖人物的文稿是黨史資料中的重要一種,通過閱讀領袖人物的文稿,我們至少可以了解以下五個方面的情況:一是不同時期黨的高層領導人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二是重大決策的過程,三是領導人主管的工作以及處理具體事務的情況,四是領導人對重大問題的思考過程,特別是重要思想的形成過程,五是領導人的信仰、情操和素質等。
武漢大學副校長謝紅星、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龔強華、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佘雙好在會上也分別發表致辭,介紹了武漢大學的歷史沿革和多年來繁榮發展的基本情況,湖北省黨史研究取得的巨大成績,以及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科研教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劉少奇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這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43篇,主要依據已出版的7冊“劉文稿”及其他文獻資料,圍繞新中國成立初期劉少奇思想生平進行深入探討,主要涉及新民主主義社會思想,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以及黨的建設、民族宗教、外交、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方面。有27篇論文的作者是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佔作者總數的近2/3。其中,有15位代表在會上發言。來自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資深專家對論文進行了精彩而到位的點評。
這次會議是一次具有調研性質的會議,目的是了解研究者們在研究劉少奇思想生平過程中對劉少奇原著特別是《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的研讀和利用情況。《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是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檔案館共同編輯並公開出版的一部重要文獻集,至今已出版7冊(1949年6月至1955年12月),一共收入約4000件文獻,其中劉少奇本人的2000余件,是書中正文部分,另外約2000件是以注釋形式公布的相關檔案,共約260萬字,其中百分之九十是首次公開發表。這套書出版后已經發行了22348冊。學術界對它的價值和意義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已故中央黨校副校長、著名黨史專家龔育之同志在2005年對當時剛剛出版的4冊文稿給予很高評價。他說:“劉文稿”是黨的歷史文獻中繼《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之后的又一項巨大的出版工程。通過劉少奇親筆文稿,把劉少奇在新中國起步的那幾年中繁重、細致而輝煌的工作,准確地反映了出來。這是很值得后人緬懷的年代,很能引起后人深思的年代。研究新中國歷史的人,必定懷著很高的敬意和很濃厚的興趣,來閱讀這些年代的歷史文獻。
圍繞這個調研題目,與會者結合提交的論文和學術界的一些狀況,對如何研究利用“劉文稿”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有人說,編輯出版黨和國家的重要文獻,對研究工作來說,是關鍵的前提。有人說,掌握文獻文稿的厚度、廣度,決定了視野的寬度、研究的深度,中央文獻研究室公布的檔案資料對於一些關鍵問題的研究具有決定意義,現在經常碰到需要深入研究某些問題時,卻沒有文獻資料支持的情況。有人說,我們搞研究要有依據,比如劉少奇的原話、原文、原著就是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的最基本的依據,但拓展開來,研究資料又不能局限於一個人的文稿文獻,還要聯系其他領導人的文獻集、文稿、傳記、年譜等等,還要研讀背景文獻,材料要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才更全面,更有深度。有人提出,要接觸利用新的材料,研究才能深入,希望有關部門盡快推出新的文獻集。也有人主張,要充分利用已經公開的文獻資料,從已經公布的檔案文獻中挖掘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在研究領袖人物思想生平時,應當提倡研讀原著,要充分挖掘文獻原著。還有人說,現在學術界因受到浮躁情緒的影響,一方面抱怨公布檔案不夠,一方面對已經出版的文獻集重視不夠、研究不夠、利用也不夠。希望年輕學者在研究劉少奇等歷史偉人時,應該重視讀他們的原著,重視運用已經出版的大量歷史文獻,從中得出屬於自己的新的認識,形成自己原創性的科研成果。也有人認為,對參加此次會議的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來說,能夠比較集中地運用“劉文稿”等文獻集的第一手資料開展研究,是一次難得的有益的學術實踐活動,也會激發一大批青年學子加入到長期從事毛澤東等的思想生平研究的行列中來。
與會代表還就《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等的編輯工作提出很多建議。有人認為,《劉少奇年譜》現在看有些過於簡略單薄,希望加以修訂增補,公布更多的檔案﹔還有人建議,劉少奇在建國前的很多重要片段比如天津講話,應該出版相應的專題文獻集等等。
在研討會上,響應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的提議,全體與會代表為剛剛因病辭世的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副會長李文芳同志,起立默哀。
會議期間,代表們還參觀了武漢大學,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舊址——瞿家灣,以及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和歷史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