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淼:在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詞

作者:    發布時間:2014-11-15   
分享到 :

在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詞

20141018日)

中華詩詞學會會長 鄭欣淼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很高興出席這次毛澤東詩詞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第十四屆年會,我謹代表中華詩詞學會向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為“毛澤東詩詞與中華古典詩詞的文化歷史淵源及深遠影響”,我認為很好,很有意義。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載體眾多,古典詩歌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方式,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異彩紛呈的奇葩,集中體現著中華民族特殊的審美追求。毛澤東詩詞與中華古典詩詞的文化歷史淵源,其實質是毛澤東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

毛澤東詩詞的非凡成就,與中華古典詩詞有著深刻的關系。這種關系,體現在他對中華古典詩詞的學習、繼承和發展上,毛澤東詩詞創作於他所戰斗、生活的20世紀2060年代,但從他的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體味到數千年中華古典詩詞對其創作的影響,感受到作者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

對於毛澤東詩詞與中華古典詩詞的文化歷史淵源,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課題,成果甚多,但仍需不斷地深入探討。例如,讀毛澤東詩詞,特別是《沁園春·長沙》、《採桑子·重陽》、《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浪淘沙·北戴河》諸詞,他對於秋天壯麗景色的狀寫,他的豪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論者認為,毛澤東的秋詞,一反中國古典詩詞的“悲秋”情調,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新的境界。這話有道理,但還可以做進一步的研究。

“悲秋”確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傳統主題。“悲秋”意識的形成與積澱,有自然的、人生的、文學的多種原因,已有悠久的歷史,秋的意象和情致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氣質追求。“悲秋”有著豐富的內涵。“悲秋”不只是愁苦哀傷,不全是消極的。“悲”與思相聯系,許多悲秋詩詞有著深沉的憂患意識,抒發了憂國憂民的心聲,如杜甫的《秋興八首》、《登高》等﹔“悲秋”中也時見悲壯之音,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悲涼、沉郁與雄渾、遒勁兼具﹔秋天是收獲的喜慶季節,秋天又有疾風勁草、天高氣朗、境界開闊的特質,古代 “頌秋”的詩詞也不少,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劉禹錫的《秋詞》、《始聞秋風》等,就使人常有意遠神清、俗念頓消、奮起振作之感。

認真研讀毛澤東秋詞,可見他對於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悲秋”傳統,不只是簡單地“反”,而是有所繼承、借鑒,這其中既有“悲秋”意識,也包括“頌秋”遺產。毛澤東秋詞的創新發展,最主要的是時代的不同,作者有著新的理想、強烈的使命感和必勝的信念,因此境界更為開闊,在審美上發展了壯美的一面,減少了悲的成份,而且運用了多種的表現方式(秋色、秋聲,秋風、秋月,靜的秋與動的秋等),充分反映了中華文化中那種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

毛澤東秋詞研究是個大題目,以上舉例,只是想証明毛澤東詩詞與中華古典詩詞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有著文化歷史的淵源,探討這種聯系與淵源,就是需要我們不斷深入研究的任務。

預祝會議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