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澤東詩詞對建立新中國的高亢詠唱

作者:    發布時間:2015-12-16   
分享到 :

論毛澤東詩詞對建立新中國的高亢詠唱

胡國強

“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毛澤東在投身中國革命直到建立新中國的實踐中,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偉大質朴的領袖風度和感情熾熱的詩人氣質,熔鑄出無比壯麗的詩篇,記錄了中國社會主義新紀元誕生的歷史。毛澤東詩詞以革命“詩史”的姿態出現在中國現代詩苑中,他總是把詩人自己革命激情的抒發與建立新中國的歷史腳步聲譜錄進他的詩篇的字裡行間。他通過對中國革命先驅者們對救國救民道路的艱辛探索,對反對新舊軍閥斗爭和大革命運動的深切關注,對井岡山道路和長征壯舉的熱情贊頌,對抗日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解放戰爭的高亢詠唱,抒寫了艱苦卓絕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戰斗歷程,從而藝術地記錄了中國人民所走過的歷史足跡,生動地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民族社會的時代風貌,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崇高精神世界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從中既可以看到人民群眾革命斗爭的暴風驟雨,也可以感受到毛澤東這位革命領袖人物個人的澎湃心潮。

一、革命先驅者的戰斗風貌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旨在推翻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中國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這場斗爭主要是以武裝斗爭的形式進行的,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慘重的犧牲。在這場斗爭中,工農大眾是革命的主力,革命的中堅。但在革命的開始階段,知識分子卻起了先鋒的作用,他們是人民大眾中首先覺悟的成分。知識分子是個很復雜的階層,在革命曲折發展的過程中,“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而一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卻在殘酷的斗爭中鍛煉得更加成熟,成為我國第一代優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英勇地投身於群眾的革命斗爭,又用馬克思主義的慧眼深入考察分析革命斗爭中出現的問題,制定解決這些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指導革命的航船闖過激流,繞過暗礁,沿著革命的航道破浪前進。毛澤東創作於“五四”前后和大革命時期的《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賀新郎·別友》、《沁園春·長沙》、《菩薩蠻·黃鶴樓》等詩詞塑造了這樣一批革命先驅者的光輝形象﹔透過那些繪影繪聲的描畫,我們可以熟悉地認出他們的身影:何叔衡、蔡和森、羅學瓚、楊開慧……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毛澤東自己。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是毛澤東寫作較早的一首古詩。雖然是一首送行詩,但卻暢談了宇宙、人生、形勢,既富有哲理,又飽含激情,顯示了青年毛澤東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的胸襟、抱負、豪氣和自信。

《賀新郎·別友》也是毛澤東寫作年代較早的一首詞,這是一曲大革命時代革命知識青年戰斗與愛情的頌歌。它寫的是男女戀情,卻不鏤紅刻翠﹔它奏響的是伉儷的心曲,抒寫的卻是革命的豪情。它有深情脈脈的絮語,卻透露出時代風吼雷鳴的回響。從那“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的回腸蕩氣的離愁別苦的描繪中,我們看到了毛澤東和楊開慧這對愛侶和戰友之間的深深依戀。從“揮手從茲去”和“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台風掃環宇。重比翼,和雲翥”的風姿和向往,我們更看到了毛澤東肩負國家興亡的歷史重任而毅然踏上征途,奔走天涯的革命者的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沁園春·長沙》寫的是秋景,是回憶。詞的上片,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湘江秋色圖,寄寓了詩人對當時蓬勃發展的革命大好形勢感奮昂揚的情懷﹔下片對“百侶曾游”的往事,進行了深情的追憶。但詩人要著重告訴我們的,不是桔子洲頭這楓丹水碧、鳶飛魚躍的清新瑰麗景色,不是從這一片霜天寒氣之中領略出無限生機的高超的美學思想,也不只是要我們從那群意氣風發的“同學少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概,看到“五四”時代先進青年如火如荼地反帝反封建的戰斗風貌。更重要的是,使我們從“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深沉有力詩句中,體會到毛澤東等革命先驅者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心。

1927年春,大革命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工人運動迅速發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農民運動更是風起雲涌,“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把幾千年封建地主階級的特權,打得落花流水。正當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關頭,蔣介石、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卻公開叛變革命,對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革命群眾進行大規模的屠殺。白色恐怖已在許多地方蔓延開來。“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就是這場生死斗爭的真實寫照。這時統一戰線即將破裂,大革命即將失敗。在這嚴重的時刻,毛澤東登臨黃鶴樓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心潮澎湃的《菩薩蠻·黃鶴樓》。

古老的黃鶴樓,過去不知有多少人登臨過,歌詠過。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一出,即已成為千古絕唱,連大詩人李白也詠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而毛澤東卻揮動凌雲健筆,別出機杼,創作了《菩薩蠻·黃鶴樓》。他從大江起,以大江結,為我們描繪了雄渾開闊、氣象恢宏的另一種境界。“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詩人猶如站在昆侖山巔俯視神州,從“茫茫九派”與“沉沉一線”的交叉點上,展示出視野遼闊的空間,勾勒出祖國山川的壯麗宏偉圖景,造成尺幅千裡的壯觀。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黃鶴樓頭的山光水色,而是感到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存在。“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樓前雲霧滃濛、煙波浩渺的這幅水墨畫,表現了詩人對嚴峻的政治氣候的敏銳的察覺,寄寓了他憂國憂民的沉重心情。“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詩人覽景抒懷,既不發思古之幽情,亦不動鄉關的旅思,而是感到江山依舊,形勢日非,怎能不叫人心緒翻騰,思潮澎湃,竟與滔滔江水逐浪爭高呢?詩人革命的激情完全融入了眼前的景物,一口吐出了心中勃郁著的萬丈虹霓。這裡包含有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譴責,有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者的憤慨,有對烈士的悼念,有對國家命運、革命前途的焦慮和憂思,而更重要的是寄托了毛澤東誓將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念和決心。

總起來看,這四首優美的詞章,雖然有的寫惜別,有的寫憶昔,有的寫登臨,但都蘊含著豐富的革命內容,反映出從“五四”到大革命的時代特點,而更突出的是反映了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毛澤東為了國家民族的命運,革命的開展,毅然決然地辭別家鄉故土,親朋愛侶,而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他為革命而奔走,積極組織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向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了英勇的斗爭。當革命處於嚴重的關頭,他更是憂心如焚。從這裡不僅使我們看到毛澤東的早期革命的戰斗英姿,同時也看到了革命先驅者們為推翻舊中國、建立新中國的戰斗風貌。

二、武裝革命斗爭的勝利凱歌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由於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而失敗了,“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 1927年周恩來等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向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黨在“八七”會議上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並總結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於是決定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在九月裡,毛澤東回到了湖南,親自領導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支工農紅軍,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開辟了光輝的井岡山道路。從此,中國革命又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毛澤東創作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西江月·秋收起義》、《清平樂·蔣桂戰爭》《採桑子·重陽》、《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菩薩蠻·大柏地》、《清平樂·會昌》等是一組井岡山道路的勝利凱歌。這一組詞,毛澤東多是“在馬背上哼成的”,在軍書旁舞、戎馬紛馳之中,詩人縱轡揮鞭,紅旗導於前,軍旅隨於后,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山川萬象,無不有情。當此之時。革命家的豪情與詩人的興致,渾然而一。於是頭上高山,馬下黃花,前村彈洞,贛江風雪……皆來入詩。在詩人彩筆的點染下,開成了一叢叢永不凋謝的奇葩。

《清平樂·蔣桂戰爭》寫的是紅軍利用軍閥混戰的有利條件,兩次入閩,開辟閩西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的勝利斗爭,藝術地體現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就是紅軍所到之處,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深入開展土地革命運動的熱烈場面的真實寫照。紅軍進軍的神速與軍威,勝利的歡樂,革命的豪情,躍然紙上。192912月“古田會議”以后,根據毛澤東“爭取江西”的決策,紅軍又兵分兩路,不管“路隘林深苔滑”,在崇山峻嶺崎嶇小道中,隱蔽而迅速地穿過“寧化、清流、歸化”,從閩西向江西挺進,“直指武夷山下”。發動群眾,擴大贛南蘇區,同時巧妙地以戰略轉移粉碎了敵人對閩西蘇區的“三省會剿”。《如夢令·元旦》就是這場勝利進軍的贊歌。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的寫作時間,與《如夢令·元旦》緊相銜接,抒寫紅軍為了實現“爭取江西”,擴大“工農武裝割據”的計劃,翻越武夷山,於廣昌會合后,冒雪進軍,挺進吉安。《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作於同年7月,寫紅軍冒暑出征,轉戰贛南,回師閩西,開辟擴大根據地。不管冒雪進軍也好,冒暑出征也好。盡管經歷了千辛萬苦,卻並無一字涉及苦寒酷暑,像“風頭如刀面如割”、“大軍徒涉水如湯”之類,而是軍容整肅,人歡馬騰,勇往直前。《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把風雪、高山這些自然景物和大軍、紅旗的活動融合在一起,著意描寫了雪裡紅旗的形象。雖然大雪漫天,卻不是“風掣紅旗凍不翻”,也不是“紅旗半掩出轅門”,而是“風卷紅旗過大關”。在那聳入雲天的“頭上高山”,在那“漫天皆白”的廣闊天地中,獵獵紅旗隨風舒卷,運行如飛,像颶風一樣“卷”過山上的大關。雪越大,卻顯出紅旗之艷﹔山越險,越襯出紅旗之高﹔風越猛,越畫出紅旗之威。人民軍隊雄糾糾氣昂昂,銳不可擋的氣勢,刻劃得淋漓盡致。下片開頭,故作一問,逼出一答,詩意搖曳輕飏,有如回風舞雪:“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不僅指明了進軍的目標,更有一抹詩情畫意,籠罩盤繞,與上片的“漫天皆白”遙相呼應,暗寓此次征途還有一番艱苦的斗爭。接著下來,“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氣勢如排山倒海,轟雷掣電。如此一輕一重,極盡抑揚頓挫之致。此番出征,必赫其果,不言而明。

同為寫出征,《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著重於寫行軍,《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則側重於歌唱戰斗的勝利,歌唱革命洪流滾滾向前。詩人一開始就壯懷激烈,引吭高歌:“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上片極寫我軍之英勇無畏。下片,“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極寫我軍來勢之猛,有如烈火狂飆,燃遍江西,橫掃兩湖。這兩首詞,形象地說明邊界紅旗不倒,而且越舉越高,既有力地批判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傾悲觀論調,又使反對“工農武裝割據”的“左”傾機會主義者相顧無顏。

《菩薩蠻·大柏地》寫於1933年夏,詩人戰地重游,追懷當年紅軍在大柏地伏擊敵人的勝利情景,撫時感事,以親切明麗的筆觸,描繪了大柏地彩虹飛舞,關山蒼翠的美好圖象,熱情地贊美用槍杆子開辟出來的根據地。詞的下片,“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從當年激烈戰斗留下的彈洞中,發掘出無限美好的詩情畫意,這是對人民戰爭的熱烈歌頌,又生動地體現了無產階級崇高的美學觀。《清平樂·會昌》是登高抒懷之作,“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熱情地贊美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開辟根據地的紅軍將士堅強的革命意志與旺盛的戰斗激情。“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寄寓了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粉碎敵人“圍剿”,保衛紅色根據地的光輝思想。

在這組歌唱“工農武裝割據”的組歌中,“戰地黃花分外香”是其中的主旋律,也是其中的最強音。這首詞作於1929年秋天,從重陽賞菊,即景詠懷,抒發無產階級辯証難物主義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偉大思想,高度贊揚紅色根據地和革命戰爭。重陽節時屆深秋,在古代詩人的眼中,秋景是暗淡的,秋意是悲涼的,“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而毛澤東不落俗套,卻從革命實踐所經歷的獨特的生活感受出發,從無產階級的斗爭哲學出發,從經過革命戰爭洗禮后空明爽朗、萬裡清霜的閩西根據地的美麗秋色出發,吸取了詩情,開辟出一條突破傳統的嶄新的藝術蹊徑。寫出了“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的名句,情景交融,理在其中,想落天外,意共雲飄。藝術上挺拔新穎,思想上哲理深刻。正因為詩人博大的政治襟懷,獨特的美學觀念,所以他對那些斗霜傲雪,在紅軍浴血戰斗換來的土地上開放的菊花,分外喜愛。毛澤東愛菊,不是因為“此花開后更無花”,而是愛它那耐寒的頑強的性格,愛它那傲然挺立於炮火紛飛,如火如荼的“戰地”上的英姿。“戰地黃花分外香”,這是對菊花的贊賞,更是對根據地,對革命戰爭,對井岡山道路的由衷贊美。

“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根據地一創建,就遭到了敵人的“圍剿”。根據地的軍民與敵人斗勇又斗智,展開了激烈而又巧妙的斗爭。《西江月·井岡山》、《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就是這場戰爭史的藝術寫照。

《西江月·井岡山》寫的是年幼的紅軍保衛根據地的第一曲高亢的凱歌,它通過黃洋界保衛戰的生動描寫,繪出一幅人民戰爭的壯麗圖景。它用夸張、對比、議論、反襯等手法,層層鋪敘,環環緊扣,短短五十個字,從戰場風光、戰爭動員、敵我對峙、雙方激戰,到敵人在“炮聲隆”中偷偷溜跑,寫得有聲有色有氣勢。《西江月·井岡山》通過一個戰役的具體描繪,形象地闡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輝思想,回答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這樣一個原則性的問題。

《西江月·井岡山》反映的井岡山保衛戰,是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是井岡山根據地革命斗爭的縮影。而在整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總的方面來說,我們對敵人的戰斗,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所以,反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圍剿”與反“圍剿”斗爭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和《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便與《西江月·井岡山》珠聯璧合,互相映照。反動派總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總想把革命扼死在搖籃裡。從193012月開始,連續不斷地向我中央根據地發動了反革命的大“圍剿”。我根據地軍民,運用毛澤東和朱德創立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的軍事原則,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接連四次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寫於1931年春,形象地反映了第一次反“圍剿”首戰龍崗大捷的情景,又預寫了反第二次大“圍剿”的准備。在這首詞裡,毛澤東活用古代的神話故事,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敢於斗爭,敢於扭轉乾坤的共工的英雄形象,通過對這位勝利英雄的贊美,熱情地歌頌了根據地勇敢抗擊敵人的軍民。“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這“紅旗亂”的“亂”字,似乎可以看到在把敵人打得落荒而逃的時候,紅軍將士在追奔逐北中爭先恐后的勇猛,又似乎看到在歡呼勝利時刀槍如林、紅旗翻舞的盛況。詩人在這裡以斬釘截鐵的語言,預示著第二次反“圍剿”的必然勝利,要掃清來自“天半”的滾滾“風煙”,叫天宇澄明,大地重光。毛澤東在談到反第二次大“圍剿”時,曾經這樣說:“十五天中(1931516日至30日)走七百裡,打五個仗,繳槍二萬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圍剿’。”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就是這場勝利戰爭的藝術展現。“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白雲山頭,萬雲怒立﹔白雲山下,人喊馬嘶,我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猶如從天而降,猛襲狂敵,殺得敵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狼狽奔逃。一連串的急促入聲韻,更顯得聲勢咄咄逼人,勢不可當。“七百裡驅十五日”,“橫掃千軍如卷席”,對整個戰役作了精採的概括。敵人採取弧形的“步步為營”的合圍,我軍卻突破合圍,長驅直進,報之以線的“橫掃”。一個“驅”字,把我軍攻勢凌厲,縱橫掃蕩,所向披靡的雄姿寫得活靈活現。在這兩句詩的中間,詩人忙裡偷閑,插入了一句“贛水蒼茫閩山碧”。於殺氣騰空的戰斗描寫中,夾入清麗俊逸的寫景抒情,使得行文跌宕生姿,既壯且媚,與開頭“白雲山頭雲欲立”的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相映照,更顯得搖曳多姿。於山光水色的描寫中,既點明了“七百裡驅十五日”經行征程,又從這似乎是閑情逸致的抒寫中,使人領略到這次戰役的指揮者——詩人指揮若定,穩操勝券的從容自若的領袖風度。“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是以對蔣介石諷刺嘲弄作結,反襯出我軍的凜然不可侵犯,英勇無敵。蔣介石以卵擊石,焉能不敗?

三、萬裡長征的光輝紀錄

革命的道路不是筆直的,在克服了陳獨秀、李立三的機會主義路線之后,從1931年起,又出現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統治,使革命遭受嚴重損失,中央紅軍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未能打破敵人的第五次“圍剿”,被迫進行戰略轉移,於193410月,開始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路線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軌道。毛澤東領導紅軍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勝利地到達陝北,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毛澤東創作於1934年至1935年的《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詩詞便是這一偉大勝利的光輝紀錄。在我國古代優秀的詩人中,征戰行旅之佳作是不少的,或感亂傷離,或稱頌功業,或描寫將士的英勇,或訴說邊塞的愁苦,讀來令人情動。但像毛澤東詩詞這樣叫人熱血沸騰,不能自已的,卻不多見。在毛澤東的長征詩詞中,奔涌著一股巨大的力量,使你於感動奮發之中,似乎也不知不覺地被卷進了那滾滾向前的紅色鐵流,投身到他們的行列中去了。

《憶秦娥·婁山關》寫的是19352月,紅軍回師遵義,攻佔婁山關。它以“西風”、“雁叫”、“霜晨”、“殘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等感情色彩濃郁的景物和渲染烘托的手法,慷慨高歌,形象地描寫了紅軍英勇血戰的壯烈,藝術地總結了長征初期的慘痛教訓,反映了遵義會議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並以錚錚作響的語言,天風海濤的氣勢,表述了紅軍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決心:“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確定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方向,一路上斬關奪隘,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千回百折,前仆后繼,戰勝了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的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黨內、軍內的錯誤思想和路上遇著的說不盡的艱難險阻,終於勝利完成了長征任務。

《七律·長征》對這一震驚世界、彪炳千秋的偉大歷史事件,作了十分生動的描繪。它以藝術的語言,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這些英雄好漢,既不是拔山扛鼎的血氣魯夫,也不是隻有一股熱情的勇敢青年,而是具有高度覺悟、智勇雙全的英雄。所以,他們“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在紅軍眼裡,橫空入雲的五嶺,隻不過是舉足可邁的鱗鱗細浪,而橫出天外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滾動著的小小泥丸罷了。通過這一視覺形象的調度,有力地烘托了紅軍履險如夷的神勇威武。金沙江,雲崖矗天,驚濤拍岸,奔瀉千裡﹔大渡河,壁立千仞,鐵索高懸,寒氣森森。多麼令人毛骨悚然的險川惡水,然而這更顯得紅軍的大智大勇,可欽可佩。“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暖”一“寒”,境界全出,傳神地表現了紅軍巧渡金沙江的熱烈氣氛和勝利喜悅,映襯出飛奪瀘定橋血火刀光的激戰和革命豪情。尾聯“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有聲有色,生動地表現了紅軍踏平困難而來,又迎著困難而進的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回應首聯,把“不怕”的意蘊,更推進一步,而“隻等閑”的精神境界,也更加升華了。

在連章體《十六字令三首》裡,紅軍的高大形象得到了更加有力的表現。《十六字令》是詞中篇幅最短的小令,因為不易鋪排展開,回旋起躍,向來多用以抒寫纖細風情,或寫個人際遇,但在毛澤東手裡,卻同長調一樣,舒卷風雲,熔鑄天地,而且是黃鐘大呂,鐵板銅琶,慷慨激昂,虎嘯龍吟,令人嘆為觀止。詩人化用民謠,把紅軍長征所路過的山,寫得突兀崢嶸,險峻奇拔,高得離天隻有“三尺三”,惟有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裡那些“連峰去天不盈尺”的高山,方能相比。但在李白的詩裡,登山的人覺得要登這樣的山,“難於上青天”以致於“使人聽此凋朱顏”。而紅軍將士呢,當他們被“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的高山擋住的時候,卻毫不遲疑,一鼓作氣,揚鞭催馬,騰躍而過。高山的峭拔,固然歷歷在目,把高山踩在腳下,人既未低頭,馬亦未下鞍的紅軍的雄姿和他們的凌雲壯志,更加令人景仰驚嘆。

在第二首裡,詩人抓住了山的重巒疊嶂,起伏連綿的情狀,採用“傳神”的手法,化靜為動,以奇異的想象,把它們寫得神採飛揚,器宇非凡,既像是“倒海翻江卷巨瀾”,又像是“奔騰急,萬馬戰猶酣”。使人想到了紅軍在長征路上的馳騁奔突,愈戰愈勇,越戰越強,猶如狂濤滾滾,倒海翻江,向敵人猛扑過去。

“離天三尺三”,這樣的山本來就夠高了。而在第三首裡,那山還要高,高得來刺破青天,而“鍔未殘”。在這裡,山已不止是山,而是一把鋒利的神劍,不僅刺破了青天,而且還支撐住快要倒塌的天。“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這那裡是在寫劍、寫山,這不是分明說紅軍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堅忍不拔、頂天立地的擎天柱嗎!“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自然景物是可以影響人的思想感情的,長征路上那些高峻奇險,與紅軍的命運密切相聯的大山,更容易觸動人們的心弦。但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使自然景物變換著姿態和色彩,使之與人的想象完全融合,而成為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富有生命的藝術形象。毛澤東把長征路上的群山寫得如此壯美多姿,巍峨崢蠑,固然是寄托了他那偉大的襟抱和革命的豪情,但更為重要的是為我們塑造了昂首天外,可敬可佩的紅軍英雄形象。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以豪邁歡快的筆觸,描繪了彭德懷指揮的紅軍陝甘支隊擊潰敵“馬家軍”的英勇戰斗情景,刻劃了紅軍不畏艱險,勇敢善戰的氣勢與威力,表達了詩人對彭德懷的倚重與深厚的戰斗友情。此詩字裡行間跳動著勝利凱歌的歡快的音符,更跳動著統帥毛澤東那一顆“愛將”之心。

這些描寫幾十年前戰爭生活的英雄史詩,並沒有因為歷史的進程已跨進新的發展時期而使人感到遙遠。相反,他們所顯示出來的思想光芒和藝術魅力,卻叫人感到倍加親切。從這一組長征詩詞中,我們看到了昨天,也看到了今天,還可以駕馭著詩意的翅膀,看到壯麗的明天。那些在戰火硝煙中出沒的紅軍將士們,他們無比堅強的革命毅力,他們在國家危亡的時刻表現出來的視死如歸的崇高品質,為共產主義理想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不是正向今天我們為實現“中國夢”而行進在新長征路途上的人們發出新的召喚嗎!

四、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頌歌

“長征一完結,新的局面就開始。”1935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這時,日本侵略者已向華北進攻,中華民族存亡到了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領導全國人民開展大規模的救亡斗爭。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的主要精力在指揮抗日戰爭和創作一系列的理論著作上,所以創作的詩詞不多,僅有《沁園春·雪》、《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五律·挽戴安瀾將軍》三首。

19361月,毛澤東親率紅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東征,渡過黃河,開赴抗日前線。在東征途中,他寫下了《沁園春·雪》這首壯麗詞章。此詞詠物抒情,論史言志,把象征古老中華民族的萬裡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描寫了“北國風光”的壯麗奇觀,描繪了祖國河山“如此多嬌”的美好形象,激發了人們對錦繡河山的無比熱愛和對日本侵略者的同仇敵愾。詩人通過對兩千多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的批判,頌揚了今朝的“風流人物”——無產階級,隻有他們才是當代的英雄,才是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正主人。隻有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打敗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迎來“分外妖嬈”的新天地。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是一首寄贈詞,詩人以明快的筆調,娓娓道出了共產黨人之間的珍貴的同志之情,表現了詩人對丁玲的歡迎、重視、信任和贊揚,這種態度和情感不僅是對丁玲這位女作家,而是體現了詩人對所有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態度和情感。此詞塑造了一個颯爽英姿,文武雙全的革命女戰士的光輝形象。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是一首悼詩,該詩深切地哀悼了在緬甸前線抗擊日寇而壯烈犧牲的國民黨將軍戴安瀾,表現了在中華民族危亡的關頭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抗日的行動,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

五、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高亢詠唱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撕毀了國共兩黨簽署的“雙十協定”,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奮起還擊,接連粉碎其“全面進攻”、“重點進攻”、“全面防御”和“重點防御”,又以排山倒海之勢,連續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消滅了敵人的主力。1949420日,國民黨政府最后拒絕簽訂和平協定的第二天,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解放全中國。人民解放軍立即兵分三路,橫渡長江。423日,一舉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徹底瓦解。《五律·張冠道中》、《五律·喜聞捷報》和《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是毛澤東創作於解放戰爭時期的三首詩篇。《五律·張冠道中》寫於國民黨反動派軍隊1947年“重點進攻”陝北延安之時,此詩描寫了毛澤東艱苦卓絕的轉戰陝北的戰斗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此詩亦可視為人民解放軍當年艱苦轉戰生活的紀實。19478月,西北野戰軍在陝北取得沙家店戰役勝利,9月又相繼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戰役大捷。捷報傳來,毛澤東高興地寫下這首《五律·喜聞捷報》。此詩既反映了毛澤東聞西北野戰軍三戰大捷喜不自禁之情,又反映了在中秋佳節之際思鄉思親之情。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創作於19499月,既是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勝利頌歌,又是整個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史詩。全詩起於描畫,繼以議論,結以贊嘆,一氣相生,聯翩而下,旋轉自如。首聯“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既寫出了我軍來勢之猛,進軍之速,猶如急風驟雨,摧枯拉朽,矛頭所向,蔣家王朝張皇失措,狼奔豕突,如鳥獸散,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勝利來得這樣迅速而感到的振奮與歡快﹔又形象地再現了我軍在西起江西九江,東至江蘇江陰千余裡的江面上,千帆競發,萬炮飛吼,以“挾泰山以超北海”的氣勢,直取對岸的銳不可擋的戰斗場面。“百萬雄師”的攻勢是如此迅猛,以至國民黨苦心經營多時,70萬人把守的所謂“固若金湯”的“千裡江防”,經不起我軍鐵拳一擊,頃刻土崩瓦解。頷聯“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承接首聯而予以大幅度的展開,既說山川,又議人事,動靜相映、時空兼容,概括了解放南京,普天同慶,四海歡騰的盛況豪情。南京解放,不僅標志著蔣家王朝的垮台,舊中國舊時代的結束,還標志著中國人民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世界革命開始了一個新的局面。歷史悠久的金陵,經過革命戰火的洗禮,再不是“山川形勝,已非疇昔”,而是真正顯現了其“虎踞龍盤”的雄姿。鐘山增色,秦淮生輝。豈止“金陵”而己,整個禹域赤縣,莫不如是。鬼蜮翦滅,日月重光,此時此刻,怎能不歡呼高歌?頸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詩人在前半首的描畫與記敘之后,出用議論,仿佛異峰突起,蹊徑另開,將原有的境界引伸到更深更遠的去處。這是全詩的主旨,是“將革命進行到底”這一光輝思想的藝術表達。敵人已成了“窮寇”,這是渡江大捷后戰場上出現的新形勢。在這種情況下,是將革命進行到底,還是就此止步,半途而廢?詩人看透了階級敵人的蛇蠍本性,以項羽為表“仁者之度”,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讓其坐大,終遭反噬的歷史教訓,告誡人們,決不能憐惜像蛇一樣的惡人,必須乘勝追擊,徹底消滅。尾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詩人點化古詩,翻入新意,一唱三嘆,以辯証法設喻,從自然規律立論,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哲學原理作了藝術的闡發,揭示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蔣家王朝覆滅的必然性,展現了“舊中國必然要變成為新中國”的革命前途,把“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思想,提到了普遍真理的高度。

在“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勝利形勢的鼓舞下,在“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徹底革命的思想教育下,中國人民在勝利佔領南京之后,一鼓作氣,猛追殘敵,把蔣介石趕出了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災難深重的古老的中國,從此“換了人間”

毛澤東這些洋溢著革命豪情的詩詞同他的理論著作一樣,是銳利的思想武器,是響亮的戰斗號角,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新中國的藝術縮影。它生動地描繪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歷史階段重大的斗爭,形象地再現了中國人民革命在斗爭中龍騰虎躍的畫面,正確評價了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千秋功罪。這些詩詞,思想內容博大精深,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是詩、是畫、是樂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我們既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再次吟誦這些詩篇,必將會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和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