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的歷史觀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1-08   
分享到 :

陳雲的歷史觀

曹應旺

198012月,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的講話。圖為講話提綱(節錄)。

陳雲是一位德高望重、功勛卓著的革命家,也是一位著述豐富、留下很多名篇真言的思想家。“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復”,堪稱陳雲真言的代表作,是他的世界觀,也是他的歷史觀。

陳雲的歷史觀包括他對人民群眾的認識,對領袖人物的認識,對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認識,也包括他對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還可以舉出其他一些內容。這裡擬從以上四個方面作初步探討。

對人民群眾的認識

人民群眾的狀況如何,這是陳雲“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中關注的最大的實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的活動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革命也好、建設也好、改革也好,最深厚的偉力都是存在於人民群眾之中。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始終是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陳雲認為人民是天,唯此為大﹔人民是地,唯此為本。

延安時期,陳雲指出:“共產黨要處處依靠群眾,先了解群眾,幫助群眾,群眾才能幫助我們。”東北解放戰爭剛開始時農民處於旁觀地位,形勢對共產黨不利。陳雲到北滿后很快發現並認識到解決農民特別是雇農土地問題非常重要,“其大等於天。”后來,正是通過解決農民特別是雇農的土地問題,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使共產黨在北滿乃至整個東北站穩了腳跟,並最終贏得了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陳雲主持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將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到財經工作上,提出“真正為人民謀福利。”他認為為人民服務是具體的,解決“實際問題就是為人民服務,不解決實際問題談為人民服務,則是空話一句。”針對財政工作,他提出要為人民管好錢,用好錢,“錢是老百姓的,我們不能拿老百姓的錢開玩笑。”他曾一度兼任商業部長,強調商業工作要有群眾觀點,“商業工作天天同人民群眾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鹽、柴、米。不要看不起這些,這是人民的大事。我們共產黨必須天天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大躍進的失誤、人民公社的過左政策,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中國經濟遇到了嚴重困難。陳雲將調整政策調動人民群眾的最大多數——農民恢復農業的積極性為根本出路。他堅定地支持農民群眾創造的包產到戶的做法,並本著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不顧個人進退得失,大膽向毛澤東進言建議實行包產到戶的政策。雖然當時陳雲因此政治上受到冷落,但新時期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正是以支持農民包產到戶的做法為先導的。

陳雲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屢建大功,卻從來都把功勞歸於人民,歸於黨。他認為任何人離開了人民,離開了黨,一件事也做不出來。有了成績,頭一個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才輪到自己。

對領袖人物的認識

領袖是在人民群眾的活動中成長起來的,是最能代表人民群眾要求,善於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善於進行理論創新的人,也就是最有德行、最有膽略做到“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人。在陳雲眼裡毛澤東正是這樣的領袖人物。

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成立的,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但是,遵義會議之前,黨的幾位領導人特別是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唯共產國際是從,把馬列主義的本本當成教條到處亂套,使中國革命幾乎陷於絕境。遵義會議推選從實際出發的毛澤東擔任領導,才使中國革命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偉大轉折。1935年秋,陳雲在蘇聯向共產國際報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時說:“我們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我們黨真正成熟起來了,尤其是黨的領導人成熟了”。陳雲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稱贊:“毛澤東有諸葛亮之稱”,是“極有政治頭腦的政治家。”抗日戰爭期間王明企圖爭奪領袖地位,陳雲揭露、批評王明用馬克思主義的金字招牌壓服實際工作者,並同黨內許多同志一起支持毛澤東做黨的領袖。陳雲說:過去我認為毛澤東在軍事上很行,因為長征遵義會議后的行動方針是毛澤東出的主意。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后,我了解到毛澤東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1942年元旦,陳雲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多年來,經歷了各種嚴峻考驗,最大的成績就是我們黨培養出了一個領袖,我們選擇了這個領袖,他就是毛澤東同志。

領袖是人不是神,領袖也會犯錯誤。如何對待毛澤東所犯的“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錯誤?陳雲強調要實事求是,不能因毛澤東犯了錯誤就否定他的歷史功績。他建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增加回顧建國以前二十八年歷史的段落,以便更全面地概括毛澤東的功績和貢獻,更有說服力地確立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陳雲指出:“從遵義會議到抗日戰爭勝利,毛澤東同志的一個無可比擬的功績,是培養了一代人,包括我們在內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現在這些人在全國各個崗位上都擔負著重大的責任。這是一件極大的事情。”陳雲還強調了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創新上的突出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寫了許多重要著作,例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戰爭和戰略問題》、《新民主主義論》等等。我們黨裡頭沒有第二個人寫出這麼好的著作。這是了不起的功績。”“毛澤東同志的一整套理論和政策,是總結了陳獨秀、李立三、王明的錯誤教訓得出來的,對中國革命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對政治與經濟關系的認識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這是陳雲“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中關注的一個重要實際。

陳雲在延安時期先是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后因邊區財政經濟困難轉而主持邊區財經工作。在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時,陳雲就認為做政治工作的人應該有一段做經濟工作的經歷,這樣才不至於空,不至於虛。主持邊區財經工作時,陳雲反對從《資本論》和經濟學的原理出發模仿倫敦或上海的做法,主張從邊區的實際情況出發。他說:“我們不要那麼洋的”,“我們從土的出發,從延安出發,不從倫敦出發,不從上海出發。”陳雲反對空頭政治、空頭革命家,主張在行通行,提出業務第一,政治第二﹔實際第一,書本第二﹔先做工作,后摸規律。他說:“經濟機關裡有些知識分子,他們對於業務不在乎!天天講國際形勢,階級力量的對比,羅斯福當選。我們應該業務第一,政治第二。”“現在是這樣,將來是這樣,共產主義社會也是這樣。如果政治第一,業務第二,病人快死了,他可以不管,‘我要開政治座談會’,這就沒有社會分工了。永遠是業務第一,政治第二。實際第一,書本第二。”面對邊區經濟困難,陳雲指出:同志們如能為群眾服務,解決他們的吃飯穿衣問題,就是群眾中間的領導者,就是一個十足的革命者。

新中國成立后,陳雲主持全國財經工作,十分重視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上海財經會議上,陳雲就提出“一是政治,一是經濟,兩者需要很好配合。”

政治中有經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關系經濟的全局。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政治問題處理得好就會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陳雲說:“沒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把經濟工作做好是不可能的。土匪滿地,你能收稅?美帝國主義打進大門,工商業家能積極納稅?每個財經工作者,必須清楚這點。”陳雲十分重視對經濟工作人員的政治教育,使他們具有戰略眼光、整體觀念。195144日,陳雲說:“在經濟工作人員中進行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經濟干部一天到晚是打算盤搞數字,很少看到全局。為克服這個缺點,使他們不犯錯誤,每星期抽兩三個鐘頭學政治是必要的。”

經濟中有政治。經濟是基礎,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經濟基礎不穩,政治等上層建筑都立不住。開國時穩定物價對穩定人心、穩定政治、鞏固新政權具有關鍵作用。陳雲說:“物價穩定不僅有經濟意義,而且有政治意義。”他要經濟工作者不能做政治首長而不會精確計算,不能只是政治家而不是企業家。陳雲認為關注民生,解決人民生活困難問題,必須從政治高度去認識。“人民群眾要看共產黨對他們到底關心不關心,有沒有辦法解決生活問題。這是政治問題。”

陳雲兼任商業部部長時,還將經濟與政治的關系量化為“七分經濟,三分政治”。他指出:“商業工作,包括賣雞、賣蛋,都有其政治意義。”“商業部門的領導同志,一天到晚忙於非常具體的經濟工作,對思想政治工作注意不夠,這樣就容易產生事務主義。如果不注意扭轉,就會變得目光短淺。”所以,陳雲建議提出“七分經濟,三分政治”的口號。但他反對離開經濟這個基礎去搞空頭政治。他說:“那麼,倒過來,‘三分經濟,七分政治’,行不行?這也是不行的。”“人是要吃飯的,不能天天靠吃馬列主義過活,一天不吃飯,肚子就餓得哇哇叫。”“七分經濟,三分政治”,雖是陳雲針對如何改進商業工作提出來的,卻是陳雲主持財經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

對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的認識

如何看待黨的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這是陳雲“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面臨的又一個實際。

例如,如何評價西路軍?193712月,毛澤東接見李先念等西路軍領導人時曾說:西路軍的失敗,主要是張國燾機會主義錯誤的結果。195110月第一版《毛澤東選集》中收錄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曾寫道:“為敵人嚇倒的極端的例子,是退卻主義的‘張國燾路線’。紅軍第四方面軍的西路軍在黃河以西的失敗,是這個路線的最后的破產。”這些評價不符合歷史實際。80年代,陳雲多次站出來進行糾正。19811122日,陳雲指出:西路軍過河是黨中央為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而決定的,不能說是張國燾分裂路線的產物。1982227日,陳雲說:西路軍是當年根據中央打通國際路線的決定而組織的,我在蘇聯時,曾負責同他們聯系援助西路軍武器彈藥的事,而且在靠近新疆的邊境上親眼看到過這些裝備。198315日,陳雲進一步指出:西路軍打通國際路線,是黨中央、毛主席過草地以前就決定的。西路軍的行動不是執行張國燾的路線,張國燾的路線是另立中央。西路軍的失敗也不是因為張國燾路線,而主要是對當地民族情緒、對馬家軍估計不足。陳雲“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客觀、公正地對待了西路軍問題。

例如,如何評價林彪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的作用?“九一三事件”后,林彪成了千古罪人,不敢說林彪在東北乃至全國解放戰爭中的貢獻。陳雲在組織編寫《遼沈決戰》一書時,多次強調林彪的功是功、過是過,我們應當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198389日,陳雲在談編寫《遼沈戰役》一書的意見時指出:“戰役參加者的作用,戰役的組織、指揮,這些對於戰役的勝利無疑都是十分重要的。林彪作為四野的司令員,在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但是不能隻看到這一方面的作用,還必須看到其他方面的作用。隻有這樣看待遼沈決戰,才是全面的,符合歷史唯物論的。”

陳雲的“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是貫徹到歷史觀方面的。陳雲的歷史觀証明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徹底唯物主義者。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五編研部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北京日報》201301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