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的群眾觀與新形勢下黨風建設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6-08   
分享到 :

陳雲的群眾觀與新形勢下黨風建設

劉貴軍

黨風問題,歸根到底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這種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作為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陳雲同志有豐富的群眾思想,很多思想觀點、舉措至今仍有重要借鑒意義。

“依靠群眾總是有辦法的”

人民英雄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陳雲同志在長期領導我們黨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切身體會到,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智慧源泉。早在193911月,他在《開展群眾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中指出:“解決群眾切身問題的辦法,必須在群眾中去討論,到群眾中去找尋。因為隻有群眾才真正了解他們自己的問題,隻有在群眾中才能討論出在當時當地解決問題最適當的辦法。”

在陳雲同志眼裡,人民群眾是開展工作的一種主體力量,隻有獲得他們的積極支持和擁護,革命和建設才能成功。否則,一切工作都“鮮有希望”。在總結長征經驗時,他說:“要站住腳,就得有群眾。沒有群眾,地方雖大,離敵很遠,也站不住﹔有了群眾,地方雖小,離敵很近,可以站住。長征走了很多地方,都沒站住腳,到了陝北才站住了,主要是那裡群眾發動起來了。”

視群眾為開展工作的主體力量,就要發動群眾,教育引導群眾。教育引導群眾的主要方法是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使他們正確看待和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他要求各級領導機關經常向職工群眾進行基本建設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職工群眾對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認識,自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這種教育,使群眾認清“犧牲眼前的利益,是為了長遠的利益,犧牲小的利益,是為了大的利益。”

“搞經濟建設的最后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生活”

堅持把發動群眾與關心改善群眾生活統一起來,是陳雲同志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觀點。新中國成立后他多次重申,無論是鋼,還是其他基本建設物資,如果妨礙了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必要重新考慮建設方針。

在人民生活方面,陳雲同志最關注的是吃飯問題。他說:“對糧食生產決不能放鬆”,“我們必須在糧食問題上立於不敗之地”。人除了要吃飯,還要有一定的副食品。20世紀80年代初,大城市的蔬菜供應一直不容易解決好。為此,他要求各省委、市委經常開會研究蔬菜問題,至少一年四次。對於首都北京,陳雲同志更是多次過問,尤其是大白菜的產銷與貯藏情況。198210月,他針對北京、天津多次發生的爛菜問題指出:“大白菜是北京市民當家菜類,因此必須安排在前。”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影響群眾生活的新問題,比如物價、就業、貧富差距拉大等日益引人關注。這些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因此,我們要向陳雲同志學習,把關心和改善群眾生活作為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作為政治任務來抓,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得罪點人,比不管而讓群眾在下面罵我們要好”

陳雲同志認為,執政條件下黨風建設的重點是解決以權謀私問題。有鑒於黨在全國執政前后的不同情況,他指出:“黨在全國執政以后,從中央到基層政權,從企業事業單位到生產隊的領導權,都掌握在黨員手裡了,黨員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種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而“從前在瑞金、延安時,想腐化也很難,現在腐化很容易。”為此,他告誡黨的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針對改革開放以來黨內腐敗滋長的現象,陳雲同志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重要命題,指出對於以權謀私的歪風,“如果不給以嚴厲的打擊,對這股歪風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會敗壞黨的風氣,使黨喪失民心”。20世紀80年代,經濟領域不正之風、違法亂紀行為的突出表現是走私販私活動。不少企事業單位的人員參與此類違法活動,大發橫財。這些情況引起了陳雲同志的高度重視。19821月,他在批示中寫道:“對於嚴重的經濟犯罪分子,我主張要嚴辦幾個,以至殺幾個罪大惡極的,並且登報,否則黨風無法整頓。”19854月,他針對領導干部子女及配偶經商、辦企業問題作出批示:“這件事,應由中央像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的問題那樣,作出明確的決定方能制止。不然的話,發展下去,黨的肌體、黨群關系必將受到損害,有所好轉的黨風也會受到影響。改革也難以順利進行。”

“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

堅決克服官僚主義,防止干部享樂腐化,是黨風建設的現實需要。陳雲同志說:“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如果黨“脫離群眾,如果它蒙上了官僚主義的灰塵,那它就會遭到滅亡”。

能否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與領導作風問題息息相關。陳雲同志強調,克服官僚主義就必須克服不發動群眾、命令群眾的錯誤,就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改進領導方法,就要發揚民主作風,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他坦言,“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黨內沒有了民主集中制,取消了集體領導。

新形勢下如何克服官僚主義,糾正黨內不正之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領導干部下基層要輕車簡從,不擾民,不搞層層陪同,不組織群眾迎送﹔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健全信訪聯席會議制度,堅持領導干部定期下訪、定期接訪、及時閱處群眾來信,注重分析網絡輿情。

“必須讓群眾都能講話,都有積極性”

始終如一地把各級干部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狠抓黨風廉政建設,取信於民,永遠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陳雲同志群眾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他說:“監察工作固然重要,但光靠監察工作不行,必須讓群眾都能講話,都有積極性。”“他們提出批評,暴露我們工作中的毛病,有什麼不好?”

陳雲同志認為,黨員和干部的服務對象就是人民群眾,那麼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理所當然是評價黨員、干部優劣的重要尺度。“人們說中國共產黨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是否對人民盡了責任,可以考驗誰是優秀子孫,誰是不肖子孫。”

新形勢下糾正黨內不正之風、搞好黨風廉政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我們要牢記陳雲同志關於共產黨人是為群眾“當差”的教導,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同時堅持把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作為整頓黨風、清除腐敗的客觀基礎,使群眾的意願通過合法的渠道進入各級公共權力機關的決策過程中,為決策機關和決策者出台政策措施提供依據,進而使公共政策得到社會普遍認可。

“多聽到真話,多了解實際情況”

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方面,陳雲同志可謂典范。堅持群眾路線的一條基本原則是調查研究,摸准情況。對此,他深以為然,說道:“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

1961年夏天,他率領工作組到青浦縣小蒸鄉搞調查研究,輕車簡從,布衣素食,住在簡陋的農舍裡,一蹲就是15天,寫出了多篇調查報告。1990年春節前夕,住在杭州的陳雲同志在與浙江省有關負責人談話中,提出了搞調查研究的兩種方法:“一種是親自率工作組或派工作組下鄉、下廠,這當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種是每個高中級領導干部都有敢講真話的知心朋友和身邊工作人員,通過他們可以經常聽到基層干部、群眾的呼聲。后一種調查研究,有‘真、快、廣’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講,后一種調查研究比前一種調查研究更重要一些。兩種調查研究都有必要,缺一不可。”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學習借鑒陳雲同志的經驗,健全聯系群眾制度,創新聯系群眾方式,基層干部要堅守一線,領導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層特別是經濟落后、問題較多的地方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幫助解決困難。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來源:《前線》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