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陳雲受命組建中財委
1949年陳雲受命組建中財委
曹應旺
中央決定派陳雲負責籌建中財委
陳雲離開東北到中央工作,第一個任務是籌建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
原來,由於各解放區處於彼此分割的戰爭形勢下,財政經濟工作基本上是各自為政。隨著華北各解放區連成一片,中央決定在阜平縣成立華北各解放區財政辦事處,這是一個各解放區帶“聯合”性質的財經機構。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到西柏坡后,周恩來提出:各解放區財經工作不能再搞“聯合政府”,要搞統一政府,取消辦事處,成立中央財政經濟部,並建立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貨幣。中央財政經濟部(簡稱中財部)由董必武任部長,薛暮橋任秘書長,南漢宸負責籌建中國人民銀行准備發行全國統一的貨幣──人民幣。由於董必武年邁,加上不久后擔任新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中財部實際上由周恩來直接領導。此間,在統一財經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發行統一的貨幣,調劑地區間的財力、物力等等,但總的進展不大。
北平和平解放后,黨中央考慮中財部和華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合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簡稱中財委),統一管理財經工作。1949年3月,周恩來起草的《中央關於財政經濟工作及后方勤務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央應即成立財政經濟委員會,首先與華北財政經濟委員會合並,並加入東北、華東、西北、華中各區財政經濟工作負責人為委員,依靠華北政府各部及其直轄的各省市,進行業務。”中央決定由陳雲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主持全國財經工作。
1949年5月11日,陳雲到職。此后多日,他到香山同朱德、劉少奇等一起出席財政經濟工作會議,在討論上海、天津、唐山等地的生產、金融、稅收和對外貿易等問題的同時,研究了關於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的機構設置問題。
5月31日,劉少奇根據香山會議討論研究的情況,起草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關於建立中央財政經濟機構大綱(草案)》。大綱對建立中財委的目的、組織機構、職能等作了說明。
6月4日下午,周恩來在北京飯店主持召開會議,宣布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派陳雲、薄一波負責籌備組織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暫時屬中央軍委領導,中央政府成立后由中央政府領導。會上,陳雲就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必要性作了說明。他說:“以往東北、華北、西北及其他解放區都有地域性的財經機構,但現在有成立中央的財經機構的必要。為什麼呢?因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日益擴大,財經問題也逐漸增加,並且往往是帶有全國性的,這就需要有一個機構來處理這些問題。”
“九爺府”成為中財委的辦公地
籌建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的具體工作是物色干部、找租房屋。
物色干部,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陳雲強調,到新崗位任職應該就地取材,絕不能帶袖筒裡干部(指熟悉和親近的人)。他隻帶了一個秘書周太和與兩個警衛員,是輕車簡從進北平的。焦善民回憶當時物色干部的情況時說:“這個問題不解決或解決得不好,中財委即使有再大的權力也難以做好財經工作。而實際情況是,不要說我們黨由於長期處在農村,長期進行革命斗爭,缺乏經濟建設的人才,就是舊中國,也沒給我們留下多少這方面人才。怎麼辦?陳雲同志的辦法是不拘一格,廣泛招收人才。”陳雲“在德才兼備的前提下,搞‘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中財委是在原中央財政經濟部和華北財經委員會的基礎上組建的,因此,一開始,華北的干部用得比較多。以后,又陸續增加了各個大區的干部。另外,陳雲同志還特別注意選用有經濟才能的黨外民主人士。他曾經說過:‘隻要這個人有一技之長就要用,隻有這樣才能成大事業。我們能不能說隻有共產黨員才是了不起的人才呢?不見得。社會上的人才不知有多少,許多人都不是共產黨員。所以我們要有大的氣量,善用各種人才﹔單槍匹馬,革命到底是干不成功的’”。
章乃器、千家駒、沈志遠等人是陳雲進北平后很快注意到的懂經濟的黨外民主人士。陳雲經常同他們交談,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章乃器、千家駒、沈志遠提出:向香港商人購買棉花應盡快著手。陳雲就請章乃器代他起草給香港錢之光的電報稿,以便落實在香港購棉。章乃器、千家駒、沈志遠提出:上海解放后,外幣應禁用禁持。陳雲就請千家駒寫個禁用禁持外幣的意見。
陳雲知道周恩來與黨外朋友交往多,熟悉黨外朋友的情況。為了盡可能地避免閑置黨外財經人才,他致信周恩來:“請你告訴我可以吸收哪些人來辦些事,各人的政治態度如何?”馬寅初就是在周恩來推薦下,在陳雲一再敦促之下擔任中財委副主任的。
在籌備建立中財委過程中,陳雲注意從各大區選調干部。沈鴻說:“北平解放以后,我在1949年2月隨華北工業部來北平任華北機械公司經理。大約在當年5月間,周太和同志打電話來,要我去中南海見陳雲同志,我按時而去。一見面他就說:4年不見了,我們山溝裡的老辦法已經不夠用了,現在要管全國的大事了。你就來中財委工作吧。我欣然受命。十幾年前讀過的《蘇聯五年建設計劃》那本書,又在我腦子裡回旋起來。就這樣,我就任中財委重工業處處長。”陳雲還從各地調來地委專員以上的領導骨干20多人,接收了原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的高級專家、學者10多人。
找租房屋,這在即將成為全國首都的北平也絕非易事。盡管北平軍管會所屬的物資接管委員會負責接收了一批原國民黨政府及官僚資本家的房產,但遠遠不能滿足即將成立的全國性眾多領導機構的需要。
籌建中的中財委在東交民巷找到了一座房子。它是物資接管委員會接管的原國民黨政府中央信托局的房產。早先是日本正金銀行北平分行,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由國民黨政府中央信托局接收的。這是一座兩層樓的西洋式建筑,兩面臨街,南臨東交民巷,西臨御河橋(現正義路),房子上面在臨街的西南角上有一個漂亮的塔樓。一樓朝東交民巷是一個營業大廳,營業大廳后面西北部有幾間高級職員的辦公室,裡面有西式壁爐。
剛開始時,華北財委有二三十人,華北工商部有四五十人,辦公的房子還勉強夠用。隨著中財委籌建工作的開展,人員日漸增多,辦公用房日益緊張,連洗手間也當成辦公室使用。
在這座樓裡住了一個多月。由於人手增多,實在擠不下,就決定另找房子。當時,周恩來要把中南海西花廳給中財委,陳雲無論如何不同意,說:“西花廳隻能做政務院的駐地。”結果在朝陽門內大街找到了一座房子,人稱“九爺府”。那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九子的住宅。因他后來被封為孚王,所以又稱“孚王府”。有人對陳雲說:“那裡比這裡大多了,有好幾進大殿,但很舊。”陳雲說:“舊不要緊,隻要夠住就行。我們不是為了找好房子。”於是,就這樣定了,搬到“九爺府”辦公。
經過緊張的籌備,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組建完成。1949年7月12日,陳雲宣布,中財委由中央財政經濟部與華北財經委員會合並組成,陳雲任主任,薄一波任副主任。
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本身有六局一處:計劃局、人事局、技術局、私營企業事務局、合作事業管理局、外資企業管理局和秘書處。下屬十三個處、行、署、部、會:中央財政處、中國人民銀行、中央海關總署、中央商業處、中央鐵道部、中央交通處、中央燃料處、中央金屬處、中央紡織業處、中央工業處、中央農業處、中央林業處和中央水利委員會。
中財委成立后,陳雲於7月下旬到上海主持召開各解放區財經會議並進行調研活動。9月初回到北平后,陳雲繼續抓中財委及所屬各部隊伍的建設。9月22日,陳雲同薄一波電告中央,中財委所屬各部、局、處干部極度缺乏,請求從全國范圍內調300至500名縣委書記、團政委、團長以上干部到中財委分配工作﹔10月12日,同薄一波就干部問題再次致電中共中央,指出:中財委所屬各部、局、處干部極度缺乏,各大工廠亦因干部太少太弱,屢受損失,情況極為嚴重,如所需的團及地委以 上干部三四百人一時不易辦到,請先抽調150人來中財委工作。陳雲充分肯定進入平津后吸收一批民主人士、專家學者、大學教授參加銀行工作的做法。“用他們的知識經驗,可以部分地補助我們之不足,特別是舊銀行的一套技術管理經驗及國際匯兌和外國情況、資料之搜集與編譯上,給我們的幫助不少。”
“五口通商”的工作體制及缺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0月19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任命陳雲為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重工業部部長,薄一波、馬寅初為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還兼財政部部長。當時政務院設4位副總理,除陳雲外,董必武副總理兼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郭沫若副總理兼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黃炎培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
21日上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在“九爺府”舉行成立大會。出席者有陳雲、薄一波、馬寅初、薛暮橋、宋劭文、何長工、李書城、陳叔通、章伯鈞、劉子久、包達三、李民欣、錢昌照、孔原、梁希、李士豪、黃炎培、章乃器、千家駒、孟用潛、陳郁、楊立三、戎子和、南漢宸、錢之光、滕代遠、曹菊如、傅作義、梅龔彬、李立三、朱學范,列席者有楊顯東、武競天、石志仁、楊衛玉、王紹鏊、吳覺農、丁貴堂、邢肇棠、張琴秋、張文昂、季方、姚依林、胡景沄、李葆華、李相符、張沖、王諍、周榮鑫,共49人。會上,陳雲報告當前的財經概況與今后的工作,提出所屬各部機構應迅速成立並制定各部組織條例。當天下午,陳雲出席政務院第一次擴大政務會議,報告上午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情況。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后,仍簡稱中財委。政務院下設政治法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人民監察4個委員會,每個委員會相當於政務院的一個分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下屬16個部級機構,是4個委員會中下屬機構最多也是最忙的一個委員會。
建國后經過半年的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工作后,調整工商業、爭取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繁重任務,仍擺在中財委面前。中央政治局幾乎每次會議都要討論財經工作。為加強對工業的領導,減輕陳雲的一部分擔子,1950年4月11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任命李富春為政務院政務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並接替陳雲兼任重工業部部長。當時李富春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東北軍區副政委,是東北黨、政、軍的二把手。在延安陳雲擔任中組部部長時,李富春任副部長。在東北陳雲擔任東北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時,李富春任副主任。他們早就是一對配合默契的搭檔。這次,李富春進中財委,使陳雲在工業和計劃工作方面又增加了一個重要幫手。
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基本完成、抗美援朝戰局的基本穩定,1952年下半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准備工作更緊迫地提到黨和政府的議程上。中央人民政府為加強對國家建設工作的領導,決定把各大行政區的負責人集中到中央工作。8月,在周恩來、陳雲等出訪蘇聯之前,調西南局書記鄧小平到中央任政務院副總理,在周恩來出國時代總理職務。11月,調東北局書記高崗到中央任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1953年4月,調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到中央任中組部部長。1952年8月,中財委屬下新成立了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建筑工程部、地質部、糧食部,撤銷貿易部,成立了對外貿易部、商業部﹔12月,海關總署劃歸對外貿易部領導。由於食品工業部在1950年12月被撤銷,到1952年12月,中財委屬下由開國時的16個部級機構增加為20個部。隨著中央人民政府機構的調整,進一步加強了對中財委的領導。1952年8月,中央任命曾山、賈拓夫、葉季壯為中財委副主任。此前曾山、賈拓夫分別是華東、西北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副主任。11月,中央又調中南局第二把手鄧子恢到中財委任副主任。
當時,政務院所屬部級機構共38個,其中心是中財委所指導的20個部。1953年5月,中央將中財委所指導的20個部分成5個方面,由高崗、鄧小平、鄧子恢、饒漱石、陳雲分工領導:(一)重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燃料工業部、建筑工程部、地質部、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等8個工業部,劃歸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高崗領導。(二)鐵道部、郵電部和交通部,劃歸政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領導。(三)農業部、林業部和水利部,劃歸中財委副主任鄧子恢領導。(四)勞動部劃歸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饒漱石領導。(五)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和人民銀行,仍屬中財委主任陳雲領導,在陳雲療養期間,由副主任薄一波代理。中財委所指導的20個部,其領導關系分成5個方面后,5位領導人下面分設5個辦公廳,其文件以工、財、交、農、勞字相區別。有關財政經濟部門5個方面的聯系事項,由政務院總理辦公室辦理。凡屬以中財委名義公布之命令等文件,仍由陳雲簽署。此后,中財委發出的文電分別出現了括號中工、財、交、農、勞的字樣。這也就是陳雲所說的“高崗同志來中央后,中財委工作才實行五口通商”。這樣做,是中財委所屬機構增多、工作范圍擴大后所採取的分工領導的辦法,也是大行政區負責人調到中央工作的一種安排。但是,“五口通商”造成了中財委體制上的不順,給高崗、饒漱石搞分裂、奪取更大的權力以可乘之機。
在1952年夏季全國財政會議上,高崗、饒漱石明批薄一波暗攻劉少奇就是為了奪取更大的權力。陳雲和鄧小平的公正態度對高、饒陰謀奪權發揮了重要的遏制作用。
1953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由鄧小平兼任中財委第一副主任。9月,為加強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領導,中央決定李維漢任中財委副主任,並增設中財委第六(資字)辦公廳。1954年6月,中央任命李先念為中財委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
從1953年8月到1954年9月,中財委在陳雲和鄧小平的主持下,為解決大規模建設與生活消費品供不應求的矛盾,作出並開始實施了糧油棉統購統銷的決策﹔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訂在前四次編制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第五次也是最后一稿的編制並基本完成﹔指導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實施開始取得重大進展。
從1949年7月到1954年9月,中財委在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中,既是運籌於帷幄之中的決策機構,又是決勝於戰場之上的指揮機構,出色地發揮了中央所期望的中央財經統帥部的作用。
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各部由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直接領導,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即行結束。
(來源:《黨史博覽》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