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幾點思考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9-06   
分享到 :

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幾點思考

侯樹棟

江澤民同志“5·31”重要講話的根本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切,全面推進以“三個代表”要求為內容的偉大實踐,開拓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在學習中碰到一個問題:“三個代表”思想是江澤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論述中的一個觀點,還是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的總概括和標志?我認為應當是后者。縱觀科學思想發展的歷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一個過程。先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若干觀點,然后形成一個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再后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江澤民同志在新形勢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觀點,為一個新的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直到發表廣東重要講話、上海重要講話、特別是“七一”重要講話,“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終於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思想理論體系。在十六大前“5·31”發表的重要講話,是一個綱領性文獻,是在總結“三個代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新的歷史任務的要求,進一步發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一些同志在學習研究宣傳“三個代表”思想時,隻在廣東、上海、“七一”講話上作文章,而沒有把江澤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論斷納入其中,更沒有把它作為當代新形勢下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沒有從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的基本特點和規律著眼,把它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開掘下去。

“三個代表”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一次新飛躍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個新形態嗎?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也是我自身一段思想歷程的反思。對江澤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論述的學習和研究,對它的歷史地位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過程。開始認為,江澤民同志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對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的“拓展”。這個“拓展”,就是在空間上有擴大,而沒有時間上的發展和深入。十五大之后,我才意識到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應該如實地把它看作鄧小平理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就是說,江澤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論述,雖然還屬於鄧小平理論體系的范疇,但它不是一般的組成部分,而是它發展中的一個嶄新階段。直到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思想之后,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歷程,才上升到了現在的認識:即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標志的江澤民同志的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繼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理論飛躍,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和新形態。

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而與時俱進的。它的每一個新的理論形態的形成,都是同一定的時代條件相聯系的,都是同一定的歷史實踐要求相聯系的。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理論形態,是在以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適應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實踐要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第二個理論形態,是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歷史條件下,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要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中形成的。

現在我們說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的飛躍、新的階段、新的形態,也要沿著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這條線索來思考。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當今的時代主題雖然沒有變化,還是和平與發展,但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注意,是根本性變化),這主要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深化。這些根本性的變化,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解決,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業。江澤民同志走上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之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直至凝結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對這些新問題的理論回答。從這個意義上說,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就是當代新形勢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經過“三個代表”思想的學習和實踐,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觀念:用“三個代表”思想統攬一切。這就是說,“三個代表”思想是當代新形勢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規律的理論表現,因而它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應該用它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哲學和社會科學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條重要戰線,它理所當然地應在“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導之下,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一是把“三個代表”思想化作世界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念。辯証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其核心部分是它的唯物史觀。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思想,就是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和當今時代發展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就是唯物史觀在現實條件下的凸出表現,它實際上就是當代共產黨人的世界觀、特別是歷史觀的實在內容。從世界觀上把握“三個代表”的精神實質,必然會開拓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境界。

二是把“三個代表”思想化作方法論,把它看作是研究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思想武器。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方法論意義,主要是堅持生產力標准,堅持“三個有利於”的標准,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看作是黨和國家的第一要務。“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的方法論意義,主要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道德原則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准繩,弘揚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方法論意義,主要是堅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看作是一切行動的指南。

三是把“三個代表”思想化作研究的政治方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總是同一定的政治相聯系的,和政治完全脫離的純學術是不存在的。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曾有過一個“學術從屬於政治”的口號,使哲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走了很大的一段彎路。但不能因此否定學術和政治的聯系,否定哲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的政治方向。這個政治方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三個代表”思想。“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實踐中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而這就是當今最大的政治。“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根本地說,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意識形態,而這就是“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一條。“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最大的政治原則,需知人心向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毛澤東同志說過,“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三個代表”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靈魂和政治方向。

四是把“三個代表”思想化作衡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標准。馬克思主義歷來主張:評價學術水平的唯一標准是社會實踐,而現實最根本的實踐,就是以“三個代表”為指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就是以“三個代表”為本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誰的研究主題是從這個偉大實踐中抽引出來的,而研究的成果又有利於這一偉大實踐的推進和發展,誰的研究就是有成績的。反之,就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江澤民同志要求堅定“主心骨”,什麼是“主心骨”?就是“三個代表”的思想和實踐,有了“主心骨”就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江澤民同志要求我們“唱響主旅律”,什麼是“主旋律”?就是“三個代表”的思想和實踐,隻有這樣,你的學術研究,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最近江澤民同志在西部各省市的調研中,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所謂“活的靈魂”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之所在,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動力之源,就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奧秘。“三個代表”思想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個新飛躍,一個新階段,一個新形態,它的形成和發展,它的貫徹和實踐,全賴這個“活的靈魂”,它是理解和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一把金鑰匙。江澤民同志在“5·31”重要講話中強調:“貫徹‘三個代表’要求,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保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執政為民。”又說:“堅持解放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們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決定著中國的發展前途和命運。”所有這一切,都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之精神。

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它自身所固有的,是它與生俱來的。但它形成一個理論形態,是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的。從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運動來說,先是毛澤東同志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了“實事求是”這一古老概念,形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繼之,鄧小平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在“實事求是”前面,又增添了“解放思想”四個字,更完備地表達了黨的思想路線﹔再繼之,江澤民同志適應當今時代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又在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基礎上,增添了兩句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並把它概括起來,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這一更加完備的提法,並把它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實際上就是黨的思想路線。

我們把表達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這四句話聯系起來理解:“解放思想”是它的前提,舍此就一切無從談起了﹔“實事求是”是它的實質,歸根結底還是個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問題﹔“與時俱進”是它的品格,隻有保持這種品格,才能真正作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是它在理論和實踐上的落腳點,提出新的理論,開拓新的道路。總之,這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貢獻!

(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