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現實意義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9-06   
分享到 :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現實意義

黃宏

毛澤東在領導全黨探索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曾提出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些思想和理論觀點,雖然有些還不甚成熟,有的在實踐中未能得到堅持,但它畢竟是開拓性的。毛澤東不少重要的思想理論觀點,直接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和基礎,並與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是十分珍貴的。

一、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及集中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思想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切革命的最終目的。毛澤東歷來重視這個問題。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幫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建國后,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把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與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作為總任務提了出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澤東對階級關系的新變化作了符合實際的估計。19561月,他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同年,他主持召開的八大正確分析了我國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的變化,鄭重指出我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務又做出了進一步的論述,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隨后,他多次談到,我國正處在一個轉變時期,由階級斗爭轉向與自然界斗爭,由革命轉向建設。這些論述本來已經充分地論証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問題在於從1957年以后,由於毛澤東改變了對國內主要矛盾的認識,這就造成全黨的工作重點始終未能真正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及集中發展生產力的思想才得以進一步的繼承和發展。

二、關於走一條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毛澤東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作為實行社會主義的中國,我們當然不能走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工業化老路,同時中國又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80%以上,中國工業化必須建筑在工農業發展的基礎上,而不能竭澤而漁,片面發展重工業,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損害工農聯盟為代價。為探索一條既不同於西方國家,也不同於東歐、蘇聯工業化的第三條道路,毛澤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理論。根據馬克思關於社會生產兩大物質生產部門要保持平衡發展的原則,針對蘇聯工業化的教訓,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首先提出“又要重工業,又要人民”的思想,指出,在經濟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工業與農業的關系,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他把這稱之為工業和農業兩條腿走路的思想。1957年,毛澤東進一步把這個思想系統化,概括為中國工業化的正確道路,要求在重點抓工業發展的同時,注意抓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使重、輕、農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協調發展,互相促進。后來在糾正“大躍進”錯誤的過程中,毛澤東突破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傳統認識,提出了要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又進一步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並提出要根據農業發展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性來安排國民經濟計劃,把整個國民經濟轉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毛澤東關於工農業關系的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開創了一條既實現工業化,又發展農業生產,並使人民群眾生活不斷得到改善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

如何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此推動社會的前進,對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毛澤東第一次把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全面性問題提出來。195611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講話中指出,將來全世界的帝國主義都打倒了,階級消滅了,你們講,那個時候還有沒有革命?我看還是要革命的。那個時候還有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的矛盾。1957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進一步把社會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當作全面性的問題提出來,把這些矛盾看作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基本矛盾。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為社會主義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毛澤東不僅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理論,而且提出了相應的一系列策略和政策,例如毛澤東從我國實際出發,把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並無先例,毛澤東關於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的提出,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有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而且有了正確的政治方針,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使人痛心的是,長時期來這個理論並未得到真正的貫徹。

四、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新的企業管理制度的設想

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基本上是按照“蘇聯模式”建立的,對我國建立初步的工業化基礎,曾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個體制所固有的弊病,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深入也逐步暴露出來。毛澤東較早覺察到這些弊病,還在三大改造剛剛完成之際,就開始了改革這個體制的初步思考和嘗試。

針對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統得太死的弊端,毛澤東提出,“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麼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也沒有”,“目前要注意的是,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隻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毛澤東還提出要發揮企業的積極性,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有一定的“獨立性”、“自治權”和“自主權”。他把擴大企業自主權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來研究,實際上已經提出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問題。黨的八大曾根據毛澤東的這些思想做出了相應的決策,決定根據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則,改進國家行政體制,劃分企業、事業、計劃和財政的管理范圍,適當擴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管理權限,同時規定,要保証企業在國家統一領導和計劃下在人財物等方面,有適當自主權。

在社會主義所有制的結構問題上,針對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過於單一的問題,毛澤東曾提出建立公有制為基礎,以大統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為原則,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的構想。毛澤東曾提出俄國的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的思想,他還提出消滅資本主義之后還可以搞一點資本主義。對我國“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上又出現“地下工廠、地下商場”的非社會主義經濟現象,毛澤東分析並肯定了它存在的客觀必然性,指出這是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起來,應該使它們合法化。要讓私營工廠和公有制企業“作對”,開展競爭。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中可以在較長時期保留和發展資本主義企業,私營大廠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二十年、一百年不沒收,並把它稱作“新經濟政策”。他把利用個體經濟和某些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實際上提出了所有制的調整問題,突破了對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認識。

五、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重視價值規律作用的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理論中,由於把社會主義設想為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因而是排斥商品經濟的。列寧、斯大林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承認商品經濟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作用,但並不把它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范疇。毛澤東曾沿襲了斯大林的觀點,把商品和商品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的范疇,但承認它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他針對“大躍進”時期出現的否定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觀點,指出,現在我們有些人大有消滅商品生產之勢,一提商品生產就發愁,覺得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我們有些號稱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表現更“左”,主張現在就消滅商品生產,實行產品調撥,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在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原因上,毛澤東除同意斯大林提出的由於“兩種所有制的存在”這個主要原因外,還指出,單隻說兩種所有制還不完整,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密切聯系的,他說:“社會主義社會裡面的按勞分配、商品生產、價值規律等等,現在是適合生產力要求的。”這樣,他對商品經濟存在原因的認識突破了斯大林的見解,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生產力水平相關的卓越思想。毛澤東認為判定商品生產的性質,要看它與什麼經濟相聯系,和資本主義相聯系,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社會主義相聯系,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這就揭示了兩種商品生產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因為已經沒有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商品生產可以乖乖地為社會主義服務。毛澤東還論述了中國是一個商品生產很不發達的國家,需要大力加以發展的問題。把發展商品經濟提到鞏固政權的高度,闡明了商品生產是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基礎。

六、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和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

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國家,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為之奮斗的目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毛澤東提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64年底至1965年的三屆人大上,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加上國防現代化,從而完整地表述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成為我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根本任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上,毛澤東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1954年他設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個基礎”,再過五十年“就像個樣子了”。經過“大躍進”的挫折,毛澤東對中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他在1961年與蒙哥馬利的談話中說,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在中國五十年不行,會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在關於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上,毛澤東曾將建立與建成社會主義加以明確區分,並據此將社會主義劃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認為后一階段需要比前一階段更長的時間。劃分兩個階段的思想,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做出的重大貢獻,也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基礎。

毛澤東對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的探索是多方面的,以上論述的只是一些主要方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開拓性努力,是鄧小平帶領全黨開拓新的前進道路,完成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宏偉大業的前進基礎,也是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來源,是我們需要認真繼承和加以發展的寶貴遺產,是不能輕易拋棄的。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

(來源:《紅旗文稿》200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