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洲雁: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對黨的建設的探索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1-23   
分享到 :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對黨的建設的探索

唐洲雁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后,黨所處的環境和肩負的任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適應這種新環境和新任務的需要,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在撥亂反正中加強黨的建設

撥亂反正,首先是從端正黨的指導思想、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入手的。19777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就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作《完整准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講話,針對當時黨的指導思想上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強調“毛澤東思想是個體系”,“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各項工作”。他的這些意見和建議,成為當時撥亂反正的思想先導。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是以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精神為指導,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結束了兩年徘徊局面,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建設在撥亂反正中全面展開,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

改革開放之初,一方面,由於“左”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得到徹底清算,影響了思想解放和撥亂反正的歷史進程﹔另一方面,社會上有極少數人公開散布懷疑甚至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在黨內也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亂。這種狀況如果任其發展,三中全會的路線就難以順利貫徹,黨的建設就會被引入歧途。針對這種現實危險,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他強調:“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64173頁。】

19801月,鄧小平發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講話,進一步指出,“四個堅持的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他認為,如果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也就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因此,“從根本上說,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66頁。】

正是為了堅持黨的領導,鄧小平強調“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並從改善黨的組織狀況、領導工作狀況、領導制度和加強黨的紀律等方面,全面論述了改善黨的領導的途徑和措施,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五中全會明確了指導思想。五中全會的中心議題就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並著重解決了組織路線方面的問題。

(二)端正黨風,加強黨的紀律和作風建設。

十年“文革”使黨的作風遭到嚴重破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也有所下降。對此,鄧小平深有感觸地說,“‘四人幫’確實把我們的風氣搞壞了”,“粉碎‘四人幫’以后,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但是他們的流毒在某些范圍內還不能低估。”【《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6177頁。】他認為,在當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建設,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為此,他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提出:“為了促進社會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隻有搞好黨風,才能轉變社會風氣,才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77178頁。】

197911月,在黨的高級干部會議上,鄧小平又進一步提出:“現在需要全國的干部,首先是高級干部起模范帶頭作用,把我們黨的艱苦朴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作風很好地恢復起來,堅持下去。”【《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29230頁。】很快,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出《關於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鄧小平要求,這個規定一經下達,就要當作法律一樣,堅決執行。19802月,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要求各級黨組織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黨風建設。這一文件的公布實施,有力地促進了黨風狀況的好轉。

(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統一全黨思想認識。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內容,也是統一全黨思想認識的重要途徑。鄧小平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改善黨的領導緊密結合起來,認為“改善黨的領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他要求黨的領導機關“要騰出主要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思想政治工作”,“否則黨的領導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強”。【《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頁。】

1980年底,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具體分析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狀況,認為當前存在的嚴重問題是,不僅沒有積極主動、理直氣壯地宣傳四項基本原則,而且對一些明目張膽地反對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的觀點,都很少有人挺身而出進行嚴肅的思想斗爭。這種嚴峻的情況表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已經“擺在全黨同志面前”。【《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頁。】一定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組織性、紀律性,統一全黨思想認識。

根據鄧小平的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發出指示,要求思想理論宣傳和新聞出版戰線必須統一領導,加強組織紀律性,不允許發表與黨的方針政策相悖的言論。19817月,鄧小平在與中宣部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指出,“當前更需要注意的問題,我認為是存在著渙散軟弱的狀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9頁。】8月,中宣部召開思想戰線問題座談會,貫徹鄧小平的談話精神,研究加強黨對思想、文藝戰線的領導問題。此后,黨內思想混亂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扭轉﹔全黨的思想認識,得到了逐步的統一。

(四)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認真選好接班人。

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証。早在19797月,鄧小平就鮮明地指出:“組織路線是保証政治路線貫徹落實的。”“中國的穩定,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証。”【《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頁。】后來,他又反復強調:“我們有正確的思想路線,有正確的政治路線,如果組織問題不解決好,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實行就無法保証,我們向黨和人民就交不了帳。”他認為,老同志現在的責任很多,第一位的事情是要“認真選拔好接班人”,“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23227頁。】

對於選拔干部的標准,鄧小平認為主要有兩條,“一條是擁護三中全會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一條是講黨性,不搞派性。”【《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頁。】陳雲主張“德才兼備,以德為主”,並提出了建立第一、二、三梯隊,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結合的干部隊伍的設想。正是根據他們的要求,全黨逐步明確了新時期干部隊伍建設要實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

1980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設置顧問的決定﹔19822月,中央又作出《關於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此后,一批老干部主動離休、退休或退居二線。到19826月,在中央和國務院各部門領導班子中,新選拔的中青年干部佔66%,領導班子年齡由64歲降到60歲。干部年輕化取得初步成效。

(五)認真總結歷史,實現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撥亂反正的全面展開,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經驗進行全面總結的條件逐步成熟。197911月,中共中央開始著手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此,鄧小平非常重視,前后十多次提出起草和修改意見,對決議的形成起到了主導作用。

1981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不僅全面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的歷史,正確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科學闡明了毛澤東思想對全黨的指導作用﹔而且簡要概括了毛澤東的黨建學說,明確提出了“必須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的目標,強調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整頓黨的組織,純潔黨的隊伍。決議的通過,標志著新時期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任務基本完成。

綜上所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撥亂反正全面展開的歷史進程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重新恢復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始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並最終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二、在全面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加強黨的建設

1982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理論和實踐主題,標志著進一步改革開放、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開始。

十二大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這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正確指導方針。根據這一方針,大會明確了當前加強黨的建設需要著重解決的幾項任務:第一,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使黨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正常化﹔第二,改革領導機構和干部制度,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第三,堅強黨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間的工作,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第四,有計劃有步驟進行整黨,使黨風根本好轉。

十二大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不斷開拓,黨的建設全面展開,著重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開展全國全面整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幾年的撥亂反正,黨的建設得到逐步加強,組織得到較快恢復,作風得到初步整頓,思想狀況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面對全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黨的狀況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因此十二大提出要進行全面整黨,鞏固撥亂反正的成果,得到全黨的擁護。198310月,十二屆二中全會正式作出整黨的決定。鄧小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整黨絕對不能走過場,一定要通過這次整黨,“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頁。】

這次整黨的基本任務是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從1983年下半年開始,分期分批進行,使“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的各級黨組織迅速得到恢復、鞏固和發展,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問題的重要經驗,為新時期黨的建設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二)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十二大提出了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任務。但是十二大以后,在發展商品經濟和推進改革開放的條件下,思想理論戰線暴露出不少新的問題,出現了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思想政治工作的現象。鄧小平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必須通過“加強黨對思想戰線的領導,克服軟弱渙散的狀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47頁。】

根據鄧小平的意見,黨中央領導開展了反對精神污染的斗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此后,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有共同的理想和鐵的紀律,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19855月,他明確指出,我們“要搞四個現代化,要實行開放政策,就不能搞資產階級自由化。自由化的思想前幾年有,現在也有,不僅社會上有,我們共產黨內也有。自由化思潮一發展,我們的事業就會被沖亂”,“什麼建設都搞不成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頁。】

19869月,在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上,鄧小平再次發表關於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講話。這年年底,一些地方出現學生鬧事的情況,鄧小平認為,這是“幾年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旗幟不鮮明、態度不堅決的結果”。【《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頁。】

“六四”風波之后,鄧小平深刻總結了黨的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認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裡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開放和打擊經濟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出現了“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情況。他要求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314頁。】這是對實際斗爭的經驗總結,也是一個革命家的政治囑托。

(三)實行黨政分開,加強黨的制度建設。

重視黨的制度建設,是鄧小平黨建思想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鄧小平反復強調要擴大民主,恢復民主集中制,並認識到制度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

十二大從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出發,明確提出了黨政分工的問題。此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日益突出,黨政分開勢在必行。19866月,鄧小平在政治局常委會上談到,黨政分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就開始講,“我看明年黨的十三大可以提出這個問題,把關系理順”。【《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頁。】同年9月,他在聽取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匯報時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頁。】

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意見,首次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闡述,並突出強調加強黨內民主,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第一,從中央做起,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第二,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第三,切實保障黨章規定的黨員民主權利﹔第四,疏通黨內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十三大以后,黨的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四)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

黨的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是干部隊伍建設,干部隊伍的素質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具有決定的意義。十二大以后,根據鄧小平一再強調的“四化”標准,自上而下地對各級領導班子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取得了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約90萬名老干部退居二、三線﹔二是8萬多名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縣以上各級領導崗位。干部隊伍“四化”建設的新局面已經打開。

在對領導班子進行大規模調整的同時,干部制度的改革也在全面推開。19837月,中組部召開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強調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動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隊伍素質。此后,圍繞這個主題,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崗位責任制﹔第二,逐步建立健全干部培訓制度﹔第三,適當下放干部管理權限﹔第四,加強第三梯隊建設。

十三大以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就如何進一步推進干部隊伍的“四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則和方法。為了推進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真正建立起有利於提拔年輕干部的制度,鄧小平進一步強調廢除實際上存在的干部領導職務的終身制,並率先垂范,主動離開領導崗位,實現了黨的兩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交接。

(五)整頓黨的作風,懲治腐敗。

黨的十二大以后,進一步改革開放和搞活經濟的新環境、新條件,使黨的作風建設問題更加突出出來。干部特殊化、脫離群眾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好轉,以權謀私、鋪張浪費等新的不正之風又層出不窮,不僅帶壞了社會風氣,而且嚴重影響到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19853月,鄧小平直言不諱地指出:當前在經濟改革中出現了一些歪門邪道。比如說,一切向錢看、以權謀私、化公為私,還有其他的種種不正之風。對於這些,群眾很不滿意。“我們要提醒人們,尤其是共產黨員們,不能這樣做。不是在整黨嗎?應該首先把這些不正之風整一整。”【《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頁。】

19861月,中央書記處成立中央機關端正黨風領導小組,得到鄧小平的肯定和支持。他說:“書記處抓整頓風氣抓得好,建議狠抓兩年,抓出成效。”【《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頁。】同年6月,他總結半年來端正黨風工作的情況,認為“是有成績的,但是不要估計太高,現在還剛剛開始”﹔“開放、搞活,必然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不對付它,就會走到邪路上去”﹔“所以,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端正黨風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就得干多久,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貫穿在整個改革過程之中。”【《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頁。】

十三大把黨風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認為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開展黨內反腐敗的斗爭不可避免。大會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嚴治黨、抓好黨風建設的要求,認為從嚴治黨,僅僅靠教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嚴肅黨的紀律,堅決清除那些敗壞黨和人民事業的腐敗分子。

1989年政治風波之后,鄧小平總結了整頓黨風、反對腐敗的經驗教訓,提出“要扎扎實實做幾件事情,體現出我們是真正反對腐敗,不是假的”,“一定要取信於民”。【《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頁。】他強調,“我們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1992年,他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又進一步提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對干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頁。】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牢記鄧小平的政治囑托,把他開創的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推向前進。

綜上所述,十二大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開展了全面整黨運動,通過不斷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實行黨政分開,改革干部管理制度、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整頓黨的作風、懲治腐敗等方面的工作,逐步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三、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抓黨的建設。

黨的建設從來都是同黨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圍繞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來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們黨的建設的一條基本規律。鄧小平領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首先是從端正黨的思想路線、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開始的。正是在他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逐步提出並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使得黨的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十二大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進一步明確了黨在新時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也明確了黨的建設的目標和方向。以此為指導,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的自身建設經驗。

(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

歷史已經証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在當代中國,隻有共產黨才有資格、有能力來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之初,面對來自“左”、“右”兩個方面的錯誤思潮,鄧小平強調不僅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而且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領導水平。他認為,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一場深刻的偉大革命,全黨同志一定要善於學習,鑽研社會主義現代化,逐漸成為經濟建設的內行﹔要求廣大干部著重抓緊三個方面的學習,即學經濟學、學科學技術、學管理知識,要從實踐中學,從書本上學,從自己和人家的經驗教訓中學。正是在鄧小平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黨在領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始終注意把堅持黨的領導和改善黨的領導緊密聯系起來,把學習業務和提高本領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全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三)必須堅持毛澤東思想,發展毛澤東思想。

我們黨的基本經驗之一,就是始終高度重視理論創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在領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中,鄧小平最重大的理論貢獻,就是既堅持毛澤東思想,又發展毛澤東思想。一方面,他強調要完整准確地把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反對歪曲和割裂毛澤東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明確提出要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重新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認為毛澤東思想這面旗幟丟不得,丟了就會否定我們黨的歷史,老工人通不過、貧下中農通不過、廣大干部通不過,這不只是個理論問題,尤其是個政治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堅持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我們黨不斷發展毛澤東思想,逐步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制度建設。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黨要管黨,在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黨要管黨,關鍵是要從嚴治黨。針對黨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黨中央不僅提出了從嚴治黨的方針,而且強調從嚴治黨僅僅靠教育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嚴肅黨的紀律,堅決清除那些敗壞黨和人民事業的腐敗分子,加大了黨要管黨的力度。

黨要管黨,重在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為此,鄧小平提出了“必須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的目標,強調黨的自身建設也要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特別是要實現黨內生活民主化,通過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和民主集中制,來保証黨的決策的科學性,走出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來加強黨的建設的新路子。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表明,要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必須依靠制度作保障。對這個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成功推進,是我們黨能夠健康發展、充滿活力的可靠保証。

(五)加強黨的組織建設,保証黨的事業后繼有人。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干部隊伍建設,是黨的組織建設的核心內容﹔干部隊伍的素質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為適應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的需要,鄧小平提出要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廢除了實際存在的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強調要按照“四化”標准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認為“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頁。】總之,認真選好接班人,這是一個戰略問題,是關系到黨和國家長遠利益的大問題,也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抓黨的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

(六)必須自始至終抓好黨的作風建設,堅決懲治腐敗。

黨風反映著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這個問題在撥亂反正之初就嚴重存在,那時是因為受到十年“文革”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干部特殊化、脫離群眾、思想僵化等現象﹔到了全面改革開放以后,黨的作風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主要表現為以權謀私、鋪張浪費、貪污腐敗等新的不正之風。這些不正之風不僅損害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也嚴重阻礙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鄧小平認為,在改革開放和搞活經濟的新環境、新條件下,腐敗問題來勢很猛,成為一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突出問題。他旗幟鮮明地指出,懲治腐敗決不能手軟,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要貫穿在整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當中。然而十三大以后的一段時間內,由於當時的總書記趙紫陽忽視黨風建設的重要性,宣揚在發展商品經濟初期腐敗不可避免,對腐敗現象和特殊化採取消極態度,實際上助長了黨內不正之風,影響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1989年政治風波之后,鄧小平總結了黨風建設的經驗教訓,認為懲治腐敗乃是“當務之急”,“要雷厲風行地抓”。1992年,他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又進一步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歷史的經驗,值得記取。

(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鄧小平提出要把黨建設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但是一個時期以來,在實行對外開放和發展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由於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黨內確實出現過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思想政治工作也受到極大的削弱。早在1985年,鄧小平就批評過這種錯誤傾向,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很早就提出了,“不過就全國來看,至今效果還不夠理想。主要是全黨沒有認真重視”。事實証明,“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他提出今后“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都必須大大加強,決不能削弱”。【《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45頁。】1989年政治風波之后,他總結了黨的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認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裡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精神文明、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打擊經濟犯罪等方面,出現了“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情況。為此,他反復告誡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要注意“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八)必須以改革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使命決定了它既要敢於和善於在自己領導的偉大事業中不斷改革創新,又要敢於和善於在自身建設中不斷改革創新。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后,黨承擔著領導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歷史使命,在自身建設中也必須充滿改革創新精神。鄧小平反復倡導這種精神,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不斷研究新形勢下的新情況,努力解決黨的建設中遇到的新問題。他特別強調,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同時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包括改善黨的組織狀況、思想狀況、作風狀況和領導方法等,改革黨和國家領導體制,建立健全黨的監督機制,摸索制度建黨的具體途徑和方法。總之,他認為隻有堅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強黨的建設,我們黨才能夠永葆青春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正是遵照鄧小平的要求,以這種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進自身建設,提高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作者唐洲雁,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主任、研究員)

(來源:《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三》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