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學習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作者:王香平    發布時間:2015-12-26   
分享到 :

“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

[摘要]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強調,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任何質疑或否定改革方向的言論,實質上是通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現實實踐來達到動搖或模糊我們前進道路和既定方向的一種政治圖謀。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復雜形勢,要始終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必須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牢牢掌握改革主動權﹔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把握歷史規律,以理論上的清醒確保政治上的清醒。強調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飽含了新一屆黨中央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的政治自信和使命擔當。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而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特別強調要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條件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愈加頻繁,針對一些錯誤言論和不當認識,習近平圍繞為什麼要堅持、怎樣更好地把握改革正確方向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豐富了我們黨關於改革開放的思想理論,為全黨堅定不移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廓清了思想迷霧,指明了前進道路和根本方向。

一、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

2012 年12 月,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赴廣東考察工作時就明確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當然要高舉改革旗幟,但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年版,第14 頁。)之后,他多次闡述並強調這一問題。

為什麼要反復強調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

其一,這是對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30 多年實踐歷程的深刻總結。習近平指出:我國的改革歷程“也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也經歷過曲折,但由於方向正確、駕馭得當,有了問題能及時糾正,所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18 頁。)方向把握正確,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關鍵。這一點,也被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教訓所佐証。進入20 世紀80 年代,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困境,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也開始進行調整或改革,但這種調整或改革偏離了正確方向,終於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遭受了重大挫折。習近平由此指出:“如果沒有1978 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並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8頁。)因此,領導推進改革開放,方向正確與否,是涉及全局、關系根本的大是大非問題。

其二,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實質還是要處理好“兩個基本點”的關系問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的十三大確立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隨著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越來越顯著,對堅持改革人們是有基本共識的,但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有些人卻底氣不足。黨中央之所以反復強調基本路線要長期堅持、動搖不得,就是因為在改革進程中促使“動搖”的誘因時刻存在並對我們形成了干擾甚至是風險挑戰。鄧小平曾指出:“離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就沒有根,沒有方向。”(《鄧小平文選》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278頁。)十八大后,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証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推進改革開放,“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15、18頁。)因此,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也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四項基本原則就是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的根本方向、立場和原則。

其三,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是新形勢下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關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的規定,再次強調了改革的性質和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究竟要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習近平指出:“考慮這個問題,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隻講第二句,不講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20、21頁。)總目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不能顧此失彼、斷章取義。總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鮮明指向,表明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而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方向,也清楚地回答了必須在社會主義制度模式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治理從屬於制度,沒有超越社會制度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以總結改革歷史經驗為主題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把堅持正確方向作為第一條成功經驗加以闡述:“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勇於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因而改革開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四),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5年版,第 1576頁。)把堅持正確方向作為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經驗,充分說明方向問題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意義非同尋常,體現了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改革所要遵循的規律性問題的深刻洞察、戰略把握和高度自覺。

二、針對質疑改革方向的噪音雜音

應有鮮明立場和明確回答

在領導和推動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面臨著國內外這樣那樣的議論,面對涉及改革方向的大是大非問題,黨中央始終秉持一貫的鮮明態度和政治立場。十八大以來,針對社會上質疑改革方向的噪音雜音,習近平在予以明確回答的同時,也從理論上作出了深刻闡釋,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第一,關於改革“西化論”。有的人把中國改革定義為往西方“普世價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則就是不改革。這無疑是對改革的有意曲解。習近平態度鮮明地指出:我們推進改革,關鍵問題是“改什麼、不改什麼,有些不能改的,再過多長時間也是不改,不能把這說成是不改革”﹔我們不斷推進改革,“不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不能把西方的理論、觀點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 20頁。)我們要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好東西,“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照抄照搬他國的政治制度行不通,會水土不服,會畫虎不成反類犬,甚至會把國家前途命運葬送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四),第1771頁。)“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囫圇吞棗”“不能邯鄲學步”,這些態度堅定、立場鮮明的回答,既揭露了一些人借宣揚所謂“普世價值”“憲政理論”之名實則要按照西方政治標准來改變我國政治制度的圖謀,也表明了我們堅定走自己道路的決心。政治制度不可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來抽象評判,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

第二,關於改革“滯后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被譽為“中國奇跡”“東方神話”“世界引擎”等等。相比之下,有些人就拿我國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進行比較,認為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成效不顯著,有的甚至把成就都歸功於經濟體制改革,把問題則歸咎於政治體制改革。對此,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指出:“不能籠統地說中國改革在某個方面滯后。在某些方面、某個時期,快一點、慢一點是有的,但總體上不存在中國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沒有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文獻選編》(四),第1576頁。)黨中央始終強調,凡是符合正確方向、應該改又能夠改的,就要堅決改﹔凡是不符合正確方向、不應該改的,就決不能改。比如,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討論司法體制改革時,習近平特別強調,我國司法制度總體上與我國國情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適應的﹔我們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參見《人民日報》2015年 3月 26日。)我們強調要不斷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並不是說這些制度是落后的、不適應的,而是通過改革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的制度。所以,關於改革“滯后論”,表面上是拿我國政治體制同經濟體制改革作對比,本質上還是以西方政治標准對我國政治制度指手畫腳,與“西化論”實際上是一回事。

第三,關於改革“懷疑論”。30多年改革實踐,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同時,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比如貧富差距問題、道德滑坡問題、環境破壞問題,等等。有些人由此認為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有人干脆否認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針對這種改革“懷疑論”,習近平從理論上作出了進一步闡述。

其一,怎樣看待中國社會的根本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對中國作出所謂“資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的判斷和認識,都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不論怎麼改革、怎麼開放,我們都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比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這些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內容,所以,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

其二,怎樣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堅持“兩個不能否定”,關鍵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新中國 60多年建設和發展中出現的曲折、失誤和問題。習近平指出:“對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4年版,第 112頁。)同理,對改革開放后的實踐探索,也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發達國家在幾百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也難免會在我國幾十年的時間內集中出現。但這些問題同我們的成績是不能等量齊觀的,換句話說,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改革發展的支流,不能用支流否定主流,更不能以問題為由質疑改革,甚至質疑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其三,怎樣解決當前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習近平多次強調,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30多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今后,我們還將堅持用改革的辦法來破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的。隻有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才能不斷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因此,任何質疑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揭示歷史、反映現實,也引導未來。隻有在歷史和現實問題上形成認同、達成共識,才能對未來的前進方向形成認同、達成共識。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質疑或否定改革方向的言論都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實質上是通過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現實實踐來達到動搖或模糊我們前進道路和既定方向的一種政治圖謀,其結果必然把人們誤導到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或封閉僵化的老路上去。

三、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

必須要有政治定力,始終堅持以我為主

當今世界劇烈變動,不同制度模式、發展道路的博弈十分激烈﹔當代中國深刻變革,各種思想相互激蕩,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在這種情況下,要始終堅持改革正確方向,無疑要面臨不少考驗,經受巨大挑戰。

第一,對錯誤思想言論必須敢於發聲亮劍,保持政治堅定性。如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上有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值得我們思考,但也有一些意見偏於極端。習近平指出:對那些明顯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言論,對那些別有用心、借“改革”之名宣揚錯誤觀點的言論,我們要保持警覺,加強輿論引導,不要讓它們搞亂了人們思想、干擾了改革大局﹔有些人制造輿論、混淆視聽,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對此,我們要洞若觀火,保持政治堅定性,明確政治定位。(參見《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 19頁。)這就告訴我們,面對涉及原則性問題的錯誤思想言論,決不能態度曖昧、立場模糊、消極躲避,而要掌握話語權、主導權,不僅要挺身而出,敢於發聲亮劍,堅決予以抵制,更重要的是深刻認識並揭示其危害和本質,始終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政治洞察力和政治堅定性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第二,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牢牢掌握改革主動權。我們黨成立 90多年來,能夠勝利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並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就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當前,要領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同樣要堅持獨立自主,以我為主。哪些必須改,哪些不能改,哪些必須要快,哪些必須循序漸進,我們的頭腦要十分清醒。習近平指出:推進改革開放,“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應該改又能夠改的堅決改,不應改的堅決守住”﹔“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怎麼改、改什麼,有我們的政治原則和底線,要有政治定力”。(《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19、49頁。)所謂定力,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所謂底線,就是要堅決守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條底線,堅決反對任何誤導改革、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性質的圖謀。

第三,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我國改革面臨十分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要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脈搏,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必須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特別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廣,重大改革舉措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慎之又慎。比如,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還要不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習近平明確回答:“不能說改革開放初期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再摸著石頭過河就不能提了。我們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失誤,一旦出現就無可挽回、無法彌補。”(《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第 34—35頁。)強調堅持改革正確方法,著眼點就是防止出現方向性錯誤,這說明隻有“蹄疾而步穩”地推進改革,才能把控好方向,行穩致遠。

第四,把握歷史規律,以理論上的清醒確保政治上的清醒。全面深化改革,改什麼,不改什麼,表面上是改革問題,實質上反映的還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高下優劣的較量問題。對此,習近平站得高、看得遠,慮得深、講得透。他指出:“我們要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充分估計到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長期佔據優勢的客觀現實,認真做好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合作和斗爭的各方面准備。在相當長時期內,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必須同生產力更發達的資本主義長期合作和斗爭,還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

資本主義創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須面對被人們用西方發達國家的長處來比較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不足並加以指責的現實。”(《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117頁。)我們不僅必須同資本主義“長期合作和斗爭”,必須“學習和借鑒”其“有益文明成果”,還必須面對人們以他人之長來比我之不足“並加以指責的現實”,這就是當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發展、合作、競爭的態勢。如何處理好這一矛盾?作為共產黨人,我們既要目光遠大,做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又要腳踏實地,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實實踐者,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政治素養。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隻有用堅定理想信念煉就“金剛不壞之身”,我們才能始終保持高度的理論清醒,以理論上的清醒確保政治上的清醒,以理論上的堅定確保政治上的堅定。

四、突出強調把握好改革正確方向,

飽含了黨中央的政治自信和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充分體現了新一屆黨中央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自信和使命擔當。

第一,堅持改革正確方向,就是要續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 2012年 11月 15日,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剛當選為總書記的習近平就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 1期。)2013年 1月 5日,他又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時鄭重表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在改革開放中續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鄭重承諾和宣示,體現了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第二,堅持改革正確方向,就是要在古今中外的歷史大視野中堅定“三個自信”。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如何增強“三個自信”?習近平在回顧和總結世界社會主義 500年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118頁。)他還結合中華民族文明史和中國共產黨奮斗史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 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 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 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234頁。)﹔“我們說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來源於實踐、來源於人民、來源於真理”(《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版,第 29頁。)。歷史告訴我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果決不能丟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決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向決不能動搖”(《人民日報》2014年 8月 21日。)﹔“站立在 96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 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699頁。)。從“兩個邏輯的辯証統一”到“四個走出來”,從“三個來源”“三個決不能”到“三個無比”,由歷史而現實,從世界到中國,通過古今中外的縱橫對比讓人們更加堅定“三個自信”,也彰顯了黨中央的思想視野、戰略胸懷和政治氣魄。

第三,堅持改革正確方向,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發展道路和方向的一貫性和確定性。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辛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終於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模式也逐漸得到了國際上有識之士的認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分別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為主題,不僅明確了新一屆黨中央的施政方針和工作重點,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發展道路和方向的連續性、一貫性和確定性。這是符合當今世界各國利益、也是世界和平發展所需要的穩定器。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的發展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為世界各國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實現穩定發展,對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是很好的鏡鑒。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堅持改革正確方向,就是要向世界展示一個政策連續、發展穩定、方向明確、未來可期的大國形象,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堅定性和確定性。

第四,堅持改革正確方向,就是堅信隻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改革開放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為什麼有信心?最根本的就是經過長期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隻要我們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就一定能夠如期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因此,強調堅定不移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決心和堅定信心,體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這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政治追求與歷史使命。

(來源:《黨的文獻》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