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中的革命經驗

作者:    發布時間:2013-12-27   
分享到 :

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中的革命經驗

陳金龍

中國共產黨是善於總結、利用和借鑒歷史經驗的政黨,毛澤東在探索和詮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通過總結、利用和借鑒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驗,詮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具體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辯証法,彰顯了中國革命經驗的實踐意義與當代價值。

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針 引入革命經驗因子

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針,是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全局意義的指南和方略。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詮釋了從中國實際出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獨立自主與自力更生等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勝利,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突破了教條的束縛,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闡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針時,毛澤東不僅結合中國革命經驗說明了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的重要性,而且要求運用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創造的調查研究方法,從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國情調查與研究。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通過統一戰線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凝聚了各方力量。毛澤東認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同樣也實行這個方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在毛澤東看來,社會主義建設要取得成功,主要仍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奮斗。我們需要外援,也不拒絕外援,但立足點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是相通的,中國革命的成功之道,實際上為社會主義建設作了注解。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革命經驗元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經驗、中國革命道路蘊含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因素、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對於社會主義建設依然具有啟迪和借鑒意義。毛澤東在闡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引入了相關的革命經驗元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十分注意“軍民兼顧”、“公私兼顧”,重視各項建設事業的協調。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有更為復雜的利益關系需要協調和平衡。在詮釋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如何處理時,毛澤東借用了革命年代的經驗。農民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既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依靠力量。毛澤東在論述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時,沒有忘記革命年代的經驗,革命年代的經驗強化了他對農民作用的認識,農民由革命的主力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動員革命力量、形成人民戰爭的重要手段。社會主義建設要動員各方力量、協調各種關系、匯聚各種資源,同樣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引導,毛澤東將其提到“生命線”的高度,彰顯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也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在詮釋社會主義建設方針政策的制定、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選擇時,毛澤東仍然強調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將群眾路線作為制定社會主義建設方針政策的方法。中國革命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多次陷入危險境地,正是經歷挫折之后,中國共產黨人才認清了中國革命規律,贏得了中國革命勝利。毛澤東以認識中國革命規律的艱巨性為例,說明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建設辯証法的革命經驗記憶

毛澤東是哲學家,在詮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時,通過運用中國革命經驗,使其建設話語富有辯証色彩、充滿辯証思維。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困難?毛澤東借用中國革命經驗,從戰略、戰術兩方面,說明了認識困難的方法、對待困難的態度。民主集中制是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行之有效的組織方法、工作方法,也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毛澤東認為,“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社會主義建設既要弘揚艱苦奮斗傳統,又要改善人民生活。毛澤東通過借鑒革命經驗,表明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處理二者關系的基本思路。中國革命過程中,既接受共產國際指導、借鑒蘇聯經驗,又突破共產國際、蘇聯的束縛,反對教條主義。闡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時,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經驗說明對待外國經驗的正確態度。

毛澤東在建構建設話語的過程中,之所以要利用和借鑒中國革命經驗,有如下原因。其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所處的環境、面臨的歷史任務發生了變化,由於缺乏足夠的建設經驗,很容易想到革命經驗。對於毛澤東而言,中國革命經驗是剛剛成為歷史的現實,是最容易喚起記憶的資源。其二,中國革命經驗已經過實踐証明,以此來建構建設話語容易贏得全黨全社會的理解和認同,有利於建設話語的傳播。其三,革命與建設的性質、任務迥然不同,但在道路選擇、力量凝聚、關系協調的方法上,二者具有相通之處。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2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