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8-04   
分享到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

裴小革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行的創新探索。鄧小平是這個創新探索的偉大實踐者和領導者。在這個創新探索過程中,他正確處理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勇於開拓,繼毛澤東思想后又一次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為發展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濟學作出了新的杰出貢獻。

倡導和設計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曾經預言,社會主義在消滅剝削制度的基礎上,必然能夠創造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力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后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時間裡所發生的變化,已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就經濟方面來說,在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與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鄧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隻有實施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原有經濟體制,才能充分調動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

為了確保改革開放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健康發展,鄧小平鄭重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這表明,改革開放作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但這種變革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那種意義上的革命,更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

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盡管當時還是講計劃經濟為主,但畢竟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聯系了起來,承認和肯定了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益性。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就對社會主義可不可以實行市場經濟這個長期爭論不已、阻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做出了清楚、透徹、精辟的總回答,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特有東西的思想束縛。

鄧小平關於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思想,突破了傳統觀念和以往的社會主義模式,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增添了嶄新的內容,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理論基礎。

建設生產力解放發展、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和反復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就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的本質。1980年,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採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鄧小平在1992年春南方談話中進一步對社會主義本質做出了科學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既堅持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又糾正了多年來經濟理論界一些人離開生產力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把許多束縛生產力解放發展的、阻礙人民共同富裕的東西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把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於生產力解放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東西當作“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的片面認識和錯誤觀點,提高了人們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境界,是發展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濟學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論成果之一,也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81日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