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義明:從三個側面看鄧小平如何推進改革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9-16   
分享到 :

從三個側面看鄧小平如何推進改革

戚義明

 

 [摘要]鄧小平曾提出過很多深刻的改革思想。在改革精神方面,他強調“要敢字當頭”,敢於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強調要解放思想,提倡要有敢想敢說敢干敢闖的精神狀態,提倡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提倡要用“明白人”。在改革作風方面,鄧小平一直反對拖拉懶散,認為解決問題不能拖,拖是沒有希望的。他強調改革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在改革方法方面,他認為改革是一場大試驗,“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即一切具體改革措施實行前都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全面鋪開﹔同時要根據客觀條件的成熟與否,來決定改革措施的步驟和力度﹔對一時不能實施的改革措施,不要強行實施,而要逐步創造條件,為問題的解決創造好的基礎。

  [關鍵詞]鄧小平﹔改革開放﹔改革精神﹔改革作風﹔改革方法

  [中圖分類號] A849 [文獻標識碼] A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曾經提出過很多深刻的改革思想。細細體會,其中以下三個方面給筆者留下的印象最深。

改革精神:“要敢字當頭”

 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是從1978年底拉開序幕的。但就鄧小平來說,改革其實早在1974年到1975年就已經試驗過一段了。1975年初,鄧小平重新主持中央黨政軍日常工作。面對“文革”后期的混亂局面,他強調全黨要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提出全面整頓的任務。整頓其實就是改革。針對當時派性斗爭愈演愈烈,一些領導班子軟弱渙散,隻抓革命、不抓生產的狀況,鄧小平在領導全面整頓時多次強調要“敢字當頭”。1975521,他在國務院辦公會議上 :“現在,干部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怕字當頭,不敢摸老虎屁股。”(《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頁。) 九、十月

間,他在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再次強調:“現在問題相當多,要解決,沒有一股勁不行。要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這半年來,我講了多次話,中心是講敢字當頭。”(《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頁。)

 “敢字當頭”,體現的正是改革精神。這種精神,鄧小平既對己,也對人。

 首先,鄧小平自己就是抱著“敢字當頭”的態度來領導整頓的。他曾被打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派”並下放江西多年,本應接受點“教訓”而有所顧忌,但他全然不顧,而是抓住契機,義無反顧地開始全面整頓。他戲稱自己是維吾爾族的姑娘,辮子多,不怕被抓辮子,不怕被打倒。

  其次,對各級領導班子,他也要求要“敢字當頭”,不要怕這怕那。對於堅決鬧派性的要堅決調離,對於軟弱渙散的,要整頓加強,“找那些敢於堅持黨的原則、有不怕被打倒的精神、敢於負責、敢於斗爭的人進領導班子”(《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47頁。)。在鄧小平看來,整頓的核心是黨的整頓,這個中心環節抓好了,各方面的整頓就不難。隻有各級領導班子對各種問題態度鮮明,群眾才有主心骨﹔隻有敢於動真碰硬,派性分子才會有所顧忌,才能真正將國民經濟搞上去。可以說,正是有“敢字當頭”的精神,使1975年整頓取得了巨大成績。

雖然鄧小平的整頓舉措和改革精神為“四人幫”所不容,他主持的全面整頓也因此中斷,但正是這句“敢字當頭”,使人們對鄧小平的政治品性和行事風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中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

 “敢字當頭”既是一種勇氣和決心,也是一種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如果每個人都從個人得失考慮問題,怕擔責任,怕擔風險,那麼改革就很難取得進展,我們的事業就不會有希望。從鄧小平1977年復出后領導撥亂反正和1978年后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敢字當頭”的精神和勇氣。1977年復出后,鄧小平自告奮勇抓科教,領導教育戰線撥亂反正。當時教育戰線存在的問題很多,亟待解決。可一些同志思想中仍有很多顧慮,怕跟著犯“錯誤”。對此,鄧小平多次強調“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不要東看看,西看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68頁。),鼓勵他們要敢字當頭,敢於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改革開放后,他始終強調要解放思想,提倡要有敢想敢說敢干敢闖的精神狀態,提倡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提倡要用“明白人”。“明白人”有很多標准,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有改革的膽識﹔有膽才有識,因此關鍵還是要有“敢字當頭”的精神。

 作為改革的領導者,沒有“敢字當頭”的擔當和勇氣,沒有“敢字當頭”的精神狀態,對重大問題猶豫不決,沒有准主意,就沒有政治號召力,人民群眾就不會跟著你走,改革也不會走出新路。當然,“敢字當頭”必須立足實際,實事求是,隻有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改革作風:雷厲風行,果斷決策

 如果改革無法取得進展,一般會有兩種原因:一是人們思想僵化或者頭腦中還有顧慮,怕犯錯誤,缺乏改革的膽識,這時候就需要“敢字當頭”的勇氣和精神﹔二是思想上已經沒有什麼障礙了,但遇事還是拖延不決。主要表現為是對於與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該解決而且能夠很快解決的事務性問題,不及時去解決,以及對於一些重大的戰略決策拖延不決。

能解決的問題不解決,這屬於工作作風問題,拖拉懶散的作風與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是極不相適應的。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一直反對這種作風,認為解決問題不能拖,拖是沒有希望的。在軍隊整頓中,他強調要“緊張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在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中,他強調要“雷厲風行,抓住不放”﹔在抓精神文明建設中,他強調要“一抓到底”。這些都很鮮明地體現了他“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改革和行事風格。

 與拖拉懶散的作風相比,對於重大戰略決策問題的拖延不決,其后果更嚴重,會貽誤改革時機,延緩發展進程,這也是鄧小平堅決不能容許的。1989年政治風波后,鄧小平談到經濟不能滑坡問題時,說了這樣一段話:“應該解決的問題要加快解決,要用快刀斬亂麻的辦法解決,不能拖。當斷不斷,要誤事。看准了的,積極方面的,有利於發展事業的,抓著就可以干。”(《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頁。)這句話鮮明地反映出鄧小平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的風格,同時也反映出他以時不我待的狀態抓改革的迫切心情和實干精神。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鄧小平多次強調不能一味求穩,最根本的還是要實現一定的發展速度,使經濟隔一段時間上個新台階。他提出“要採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12頁。)。指出“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隻在眼前的事務裡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5頁。)。這些都體現了他善抓大事、果斷決策的風格。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當時鄧小平謀劃的一個大戰略就是開發上海浦東。他認為,上海是一張王牌,抓上海是一個關系全國的大戰略。他反思說,上海開發晚了是一個大的失誤。他多次叮囑中央負責同志要抓好浦東的開發開放,目的就在於強調不能再次犯戰略失誤,喪失發展機遇。

改革方法:“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搞改革,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沒有現成模式可套。鄧小平認為,改革是一場大試驗,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我們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3頁。)。

 改革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有非常清晰具體的方案。隻能在大致方向確定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因此首先膽子要大,就是說“看准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改革開放初期,政治上發揚民主,經濟上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和對外交往的擴大,都對我們的法制建設提出更高要求,修改補充法律成為一項緊迫而繁重的任務。但是,我們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搞一整套成熟的法律制度。鄧小平主張:不要等,而要大膽地試。開始可以搞粗一點,逐步完善,有的可以地方先試搞,再制定全國通行的。他特別指出:“成熟一條就修改補充一條,不要等待‘成套設備’”,“總之,有比沒有好,快搞比慢搞好”。(《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7頁。)在他看來,不能期望改革會一步到位、一勞永逸,隻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開辟道路。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還指出:恐怕再有30年,我們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制度。

 在其他各個方面的改革中,鄧小平也都強調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對於農村改革搞家庭聯產承包,他指出要“允許試”,也要“允許看”,不搞強迫。對於創辦特區,他的名言是: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一個“殺”字充分體現了要大膽闖、大膽試的意思。對於市場經濟,對於証券、股市這些有爭議的東西,他也強調“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鄧小平之所以強調要大膽地闖、大膽地試,是因為改革不可能是完全沒有任何風險的,“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2頁。) 。

  鄧小平所說的步子要穩,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一切具體改革措施實行前都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全面鋪開﹔同時要根據客觀條件的成熟與否,來決定改革措施的步驟和力度。比如說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77年鄧小平復出后,從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就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但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畢竟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因此鄧小平特別指出:“有些問題,中央在原則上決定以后,還要經過試點,取得經驗,集中集體智慧,成熟一個,解決一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40頁。)在他看來,提出改革並完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任務,是必要的,方向是正確的,是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是,在步驟方面要穩妥,這樣可以避免大的震蕩。例如,我們根本上還是要建立退休制度,但是如果一下子實施,一些“文革”后剛剛復出的老同志肯定會多少有一些抵觸情緒,因此,作為過渡,我們採取了顧問委員會的方式,這樣就比較穩妥。

  鄧小平還認為,我們不可能一次完成全部的改革任務,對一時不能實施的改革措施,我們不要強行實施,而要逐步創造條件,為問題的解決創造好的基礎。1982年,在中央直屬機關和國務院機關精簡機構的同時,軍隊也在考慮精簡機構問題。但當時軍隊領導體制還沒有理順,有中央軍委、軍委常委、軍委辦公會議,還有各個總部,層次比較復雜。在領導體制沒有理順前,機構改革條件不成熟。於是鄧小平提出,可先不忙進行機構改革,“成熟一件做一件,不成熟寧肯慢一點。這次機構改革,軍隊是后了一步,但也有必要,醞釀得更成熟些,大家思想更一致,更容易解決問題”(《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10頁。)。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方法生動地體現了他對辯証法的嫻熟運用。

 中國共產黨人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善於從前人的思想寶庫中汲取精神資源和智慧力量。從以上三個方面看鄧小平如何推進改革,我們可以領悟到:改革要有一股“敢字當頭”的精神頭﹔要有緊張快干、善於決斷的工作作風﹔要有既積極又穩妥的辯証方法。這些對我們當前進一步深化改革,是不無現實啟示意義的。

〔作者戚義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17

(責任編輯:宿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