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

作者:    發布時間:2013-09-16   
分享到 :

毛澤東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貢獻

陳雪薇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一起持續奮斗、探索創新的結果。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的關系,一是堅持、繼承、完善﹔二是糾錯基礎上創新﹔三是在新的實踐中創新發展。

 [關鍵詞]毛澤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貢獻﹔制度基礎﹔理論准備

 [中圖分類號] A841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構成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奠基性、歷史性貢獻。

一、奠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毛澤東提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領導人民軍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黨和人民長期浴血奮戰的偉大勝利,標志著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國家統一、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勝利實現,是我們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証。毛澤東認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對於勝利了的人民,這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樣地不可以須臾離開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好的東西,是一個護身的法寶,是一個傳家的法寶,直到國外的帝國主義和國內的階級被徹底地干淨地消滅之日,這個法寶是萬萬不可以棄置不用的。越是反動派罵‘極權政府’,就越顯得是一個寶貝”(《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21503頁。)。建立和鞏固人民的國家政權,這是人民的命根子,也是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前提。

 在新中國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並實施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對我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延續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成功地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

 這個制度基礎,首先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進行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1953113,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討論政協常委會的建議。毛澤東作總結時指出:就全國范圍來說,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因此,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了。(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頁。)會議一致通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還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憲法起草委員會。19531224,毛澤東率憲法起草小組赴杭州開始工作。1954317,毛澤東回到北京。323,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將憲法草案初稿提交憲法起草委員會討論。614,憲法起草委員會一致通過《憲法草案》、《關於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在公布《憲法草案》3個月時間裡,全國有1.5億人參加討論,佔全國人口1/4,提出118萬條意見和補充。直至1954920,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1197名代表討論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堅持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的憲法。

 這個制度基礎,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建立、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政黨政治制度,是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黨外民主人士合作共同建設國家的有效方式,是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能夠充分地、廣泛地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建設好我們的國家。這也是中國政治體制的特點和優點之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中國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証各少數民族的參政權,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

  這個制度基礎,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是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新中國成立后的前七年,黨領導人民在繼續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同時,有步驟地開展經濟管理和經濟建設,遏制惡性通貨膨脹,統一管理國家財政經濟,調整工商業,全面恢復國民經濟,人民生活條件得到初步改善。在此基礎上,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即堅持自願互利原則,國家引導,把個體農民、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通過國家資本等多種形式,把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經濟,通過定息方式對資本家生產資料進行和平贖買,把對企業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結合起來,互相促進、最后徹底完成雙重改造。馬克思、列寧關於對資本家實行贖買政策及對資產階級進行和平改造的設想,第一次在中國成為現實。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了幾千年來的階級剝削制度,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起來,這是世界社會主義史上的偉大創舉。鄧小平后來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今天我們也還需要從理論上加以闡述。”(《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頁。)

 這個制度基礎,還包括在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領域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是關乎中華文明復興的大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一方面不斷蕩滌著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從根本上徹底摧毀舊文化、舊觀念﹔另一方面又開啟建設新文化、樹立新思想新觀念的征程,逐步確立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黨制定和實施社會主義的教育、科學、文化的方針,團結教育廣大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在我國思想文化建設的頭3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制度基礎。但是由於出現了“左”傾錯誤,也造成我國思想文化建設的挫折和混亂,留下值得反思的深刻教訓。

  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人民創造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基本制度的基礎上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成果,來之不易。

二、提供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自1956年起,率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找尋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既然是探索,必然正確與錯誤相交錯,成功和挫折同在。因此,成功的經驗固然十分可貴,失敗的教訓也是值得珍惜的財富。恩格斯說過,要獲得正確的理論認識,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毛澤東也說過:“人類總是要犯一些錯誤才能顯出他們的正確”,“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盲目的必然性往往是自由的祖宗”。(《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頁。)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的寶貴經驗,最根本的一條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90多年,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不斷結合的90多年。結合得好,事業就勝利發展﹔結合得不好,事業就出現挫折和失敗,無數歷史事實反復証明這條真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自遵義會議后到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形成以來至1957年的20多年間,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在1958年到1976年的18年間,由於沒有一以貫之地堅持這個原則,造成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錯誤,這些經驗與教訓十分沉重,也十分寶貴。自197610月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基礎上,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要做好四個基本環節:

 一要把握好一個前提條件,以科學的態度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定不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反對隻唯書、隻唯上,不唯實的教條主義,不把書本當作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要從那種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善於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還要反對滿足於一時經驗、輕視理論的經驗主義,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要抓好一個關鍵環節,主要是進行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治國理政,取得建設社會主義的勝利,造福於人民群眾,必須准確、全面地把握國情和世情,做到“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才能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民主革命時期的調查研究做得非常成功,節節勝利,打敗蔣家王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處理好各種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成功地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政權,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進入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后,調查研究未能始終如一,對基本國情的了解和把握若明若暗,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有過不切實際的估量,既有超前的判斷,也有落后於現實的估計,對國內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沒有把握好,導致了黨的路線出現了“左”的嚴重偏差。還有對時代主題判斷有誤,夸大了戰爭的危險性和緊迫性,看成為“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諸如此類的估計,都同沒有認真調查研究和沒有科學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有關,這些教訓都是很深刻的。

  三要注重一個決定因素,即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造就一支善於治國理政、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執政骨干隊伍。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如果有一大批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治黨治國治軍的人才,能夠忠於黨忠於人民,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對待權力、事業和利益,始終同人民共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我們黨就會無往而不勝,任何困難和風險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這方面,在新中國成立后的頭二三十年間,黨內一些干部居功自傲,革命意志衰退,革命熱情不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少了,而鬧地位、鬧名譽、講究吃、講究穿、比薪水高低,爭名奪利這些東西多起來了。針對這種不良現象,毛澤東不斷強調要艱苦奮斗,克己節省,這一點需要我們時刻牢記。

 四要有一個好的機制,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科學的決策機制。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有機結合,不僅取決於領導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領導集體的堅強有力,更取決於要有充滿生機活力的領導制度和機制。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尤其是領導決策,要真正做到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就要有好的制度作保証。制度建設的關鍵在於真正形成集體領導,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完善並嚴格執行黨委內部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保持協調高效運轉,增強整體合力﹔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裡話,加強黨內生活的原則性,使批評和自我批評形成制度﹔創造有利於黨內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的條件和氛圍。應當說,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民主革命時期到黨的八大前都做得很好,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在軍事斗爭、建立鞏固政權、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外交工作、民族工作各個方面都有新的重大建樹。后來出現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導致民主集中制被削弱,民主化科學化決策體制被擱置,個人獨斷專行抬頭,造成了深刻的歷史教訓。

三、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理論准備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個論斷,清楚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后者繼承前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前者是指導后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創新發展而形成最新成果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毛澤東思想的關系,具體說有三種情況:

一是堅持、繼承、完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中國成立頭30年間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了歷史經驗,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成果,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主要有: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部署﹔“三個世界”理論和國際戰略﹔執政黨建設理論。

 二是糾錯基礎上創新。毛澤東晚年錯誤一定程度上與對基本國情與世情的判斷有誤有關,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鄧小平吸取教訓,科學地揭示出當今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沒有變。科學地揭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中國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正確對待和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歷史作用的觀點﹔把《共產黨宣言》中關於“兩個必然”(指“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編者注)和《政治經濟學》序言中關於“兩個決不會”(指“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編者注)的觀點統一起來,全面認識當今資本主義的本質和現象﹔提出從中國實際出發,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包括當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實現我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三是在新的實踐中創新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走自己的路,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開創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科學發展觀理論等。

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物質技術基礎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創業,經過近30年的奮斗,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加12倍,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增長十幾倍,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原有的工業部門大大加強,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迅速發展起來,幾乎所有工業產品都比舊中國最高產量有了成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長。19881024,鄧小平非常中肯地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頁。)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經歷了40多年的革命、建設,為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奠基性的歷史貢獻。所謂奠基性的貢獻,就是指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基。

〔作者陳雪薇,女,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北京100091

(責任編輯:宿凌)